摘要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是當代俄羅斯電影文化的一面旗幟。他創(chuàng)作的多部影片題材廣泛、手法新穎、風格鮮明,充滿了熾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對民族復興的真切渴求。他的作品不僅代表著俄羅斯精神,而且屢屢獲得世界影壇的贊譽。前不久在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上,他的影片《12怒漢》再次獲得榮譽金獅獎。
關鍵詞 米哈爾科夫 俄羅斯精神 電影文化的旗幟
曾幾何時,俄羅斯電影對我們來說(尤其是對40歲以上的人來說)并非十分陌生的。在廣闊無垠的俄羅斯大地上曾經培養(yǎng)了像愛森斯坦、邦達爾丘克、塔爾柯夫斯基等這樣眾多的世界級電影大師,而《列寧在1918》、《鄉(xiāng)村女教師》、《這里黎明靜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等一批又一批耳熟能詳的影片也曾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回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好為長者的超級大國失去了昔日的威武雄健,同時它那曾有過輝煌歷史的電影也遠離了我們的視線?,F在,在大銀幕上很難看到俄羅斯的杰作,也不大容易聽到一些有關俄羅斯電影的消息,就連那熱鬧非凡的影視報導和雜志書刊也極少講述有關俄羅斯影視的情況,即使有一點消息,那一定會和尼基塔·米哈爾科夫這個名字有關,正是這個名字在世界影壇不斷續(xù)寫著俄羅斯電影的神話。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于1945年10月21日出生在莫斯科名聲顯赫的藝術世家。他的外曾祖父瓦西里·蘇里科夫是沙俄時代的著名畫家,父親謝爾蓋·米哈爾科夫是蘇俄時代的著名詩人、兒童作家、劇作家、社會活動家,是三次(蘇聯和俄羅斯)國歌的詞作者,母親娜達麗婭·岡察洛夫斯卡婭也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和詩人,而他的兄長安德列·米哈爾科夫一岡察洛夫斯基也是著名的電影導演,較長時間在美國好萊塢發(fā)展,并有相當成就。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在家庭藝術氛圍的影響下,從少年時期起就對文學藝術有了濃厚的興趣,中學時期,就開始在兄長執(zhí)導的影片中扮演角色,結識了其兄長周圍的一批電影界人士,如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等。1963年,年僅18歲的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就主演了電影《漫步莫斯科》,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高中畢業(yè)后,考入了史楚金戲劇學校,學習表演,由于他參加影片的拍攝而違反了校規(guī),被迫退學,但很快又考入蘇聯國立電影學院,直接插入由著名導演羅姆主持的導演系二年級學習。在校期間,他一面潛心鉆研導演藝術,一面繼續(xù)發(fā)展自己熱愛的表演事業(yè),先后在《貴族之家》、《萬尼亞舅舅》等多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71年大學畢業(yè)后。米哈爾科夫被分配到莫斯科制片廠工作,很快獲得獨立拍片的資格。
1974年,他完成了獨立導演的處女作《敵中有我,我中有敵》,這部影片描寫的是國內戰(zhàn)爭時期蘇聯肅反人員從西伯利亞到莫斯科押送黃金的遭遇。在拍攝過程中,米哈爾科夫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而且還借鑒了好萊塢偵探片和西部片的模式,融進驚險、懸疑、偵探等因素,不僅如此,米哈爾科夫還特別注重了人性的挖掘,使影片具有獨特的新意,使情節(jié)的構思和人物的刻畫更加豐滿,從而形成了一種標新立異的個人風格,影片公映后引起了國內廣大觀眾的關注。1976年,米哈爾科夫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影片《愛情的奴隸》0影片講述的是國內戰(zhàn)爭時期一個電影攝制組在敵后戰(zhàn)區(qū)工作的故事。導演采用“戲中戲”的套層形式,相互映照,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時空,演繹著革命背景下的愛情悲劇。該片不僅在國內獲得好評,而且還獲得了當年德黑蘭電影節(jié)的最佳導演獎,這是米哈爾科夫獲得的第一個國際獎項。
真正引起世界影壇關注的是他在1977年完成的一部名為《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這部影片是根據安東·契可夫年輕時代創(chuàng)作的一部沒有上演過的四幕話劇《普拉東諾夫》為基礎并結合契可夫其它一些小說作品改編而威的。米哈爾科夫之所以選擇契可夫這部不著名的劇作改編,是因為作家的其它劇作《三姊妹》、《萬尼亞舅舅》等不止一次地被改編成電影,另外也因為這部不成熟的作品可以給影片創(chuàng)作者以自由闡釋的空間。米哈爾科夫在這部影片中,用諷刺的手法描述了一個外省貴族莊園的衰落,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地主和貴族形象,而且還刻畫了以普拉東諾夫為代表的一群無所事事、在憂郁和煩惱中打發(fā)日子的貴族知識分子形象。影片中最具有象征意義的便是那架自動奏響的鋼琴。鋼琴出現在這群貴族之間。引起了一陣興奮和恐慌。同普拉東諾夫一樣,這架鋼琴是一個多余的東西,同有錢階級聯系在一起,有它在旁邊令人感到舒適:但與這些貴族的作用相同,這架鋼琴的演奏機械單一,沒有內在的靈魂。這正是沒落貴族只會空談、毫無作為的生活寫照。
又過了一年,熱愛俄羅斯文學的米哈爾科夫將岡察洛夫的名著《奧勃莫洛夫》搬上銀幕。奧勃莫洛夫是俄羅斯文學中一個典型的不思進取、好吃懶做的貴族形象,但米哈爾科夫卻十分出人意料地對這一形象作了一個新的詮釋,他突破了過去的界定,著力表現奧勃莫洛夫的敦厚善良、恬淡平和,渲染他童年時代的天真無邪以及童年環(huán)境的田園詩意,將他的懶散、不思進取的性格歸結于對現實的失望,是家庭環(huán)境造成的。1980年初,這部經歷兩年拍攝完成的兩集故事片《奧勃莫洛夫一生中的幾天》終于和觀眾見面,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其新穎風格再次獲得了英國牛津電影節(jié)的最佳導演獎和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米哈爾科夫根據俄羅斯名著改編的影片在國內外獲得了較大的成功,但他沒有沿著這一模式輕車熟路地走下去,他在1982年推出了一部當代題材的影片《親戚》,1983年又執(zhí)導了“室內劇”形式的影片《沒有證人》,特別是后者,其故事僅在沒有姓名的人物“他”和“她”之間展開,兩個人是一對離異的夫妻,曾共同生活了7年?!八焙汀八狈謩e代表了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兩種道德觀和人生觀。男主人公“他”是個卑鄙的小人,只謀私利,為了自己,不惜背叛、拋棄和坑害別人。米哈爾科夫深入剖析這個市儈的丑惡靈魂,揭露他的本性,并加以嘲弄和批判。而女主人公“她”則是光明的化身。創(chuàng)作者通過這兩個人物的正面交鋒,深入地揭露和抨擊了社會中_的丑惡現象。影片在人物造型、攝影構圖、燈光、美工等方面突出了室內劇對比強烈的特點,別具風格,受到國內電影界的一致贊譽。影片在當年獲得莫斯科電影節(jié)國際影評協會獎,次年又獲得全蘇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
與此同時,米哈爾科夫還在著名導演梁贊諾夫執(zhí)導的《兩個人的車站》和《殘酷的羅曼史》兩部影片(曾先后在我國公映過)中擔任主要角色,再次展示了他的卓越精湛的演技。1984年米哈爾科夫獲得俄羅斯聯邦共和國人民藝術家稱號。
1987年,米哈爾科夫走出國門,在意大利拍攝了由意大利投資制作的影片《黑眼睛》。該片以契可夫小說《帶狗的女人》為情節(jié)基礎,講述了一段凄美的跨國之戀,影片在西方國家倍受好評。但在國內,這部影片引起電影界同仁的反感,認為它過于迎合西方觀眾,缺乏米哈爾科夫以往作品的深度。
正當米哈爾科夫結束意大利之行返回祖國時,蘇聯政局動蕩不安。米哈爾科夫組建了自己的“3T”電影發(fā)行制作公司,公司名稱取于“創(chuàng)作”、“合作”、“勞動”俄語三個單詞的首個字母。
1991年,米哈爾科夫來到我國內蒙草原,拍攝了故事片《烏爾加》(又譯為《套馬桿》或《蒙古精神》、《愛的領土》)。影片通過一個俄羅斯貨運司機在內蒙古草原與牧民接觸的經歷,反映出傳統(tǒng)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文化碰撞,展示了蒙古草原的廣闊無垠,追慕了歷史上成吉思汗金戈鐵馬的豪情,反映了人們在固守傳統(tǒng)的同時、受到現代文明的吸引和誘惑以及難于取舍的矛盾心態(tài)。為什么米哈爾科夫要拍攝這樣一部影片?米哈爾科夫曾講道:“至于為什么,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也許是出于一種下意識,也許是延續(xù)祖先前進的足跡。蒙古人曾經統(tǒng)治俄羅斯270多年,我們的血液中早就混有蒙古人的血?!庇捌晒χ幵谟诒憩F了內蒙古大草原壯麗瑰美的自然風景和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該片問世后短短一年時間內囊括了1991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金獅獎、俄羅斯國家獎金、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等十余項國內外不同形式的榮譽。
在拍攝《烏爾加》期間,正值蘇聯這個昔日的社會主義大廈驟然崩塌。俄羅斯再次陷入精神危機。就在這種充滿迷惑、矛盾和反思的心態(tài)中,米哈爾科夫停止了藝術片的創(chuàng)作,潛心完成了兩部大型記錄片《回憶契可夫》和《安娜6-18歲》。關于后者,米哈爾科夫原想是為他心愛的女兒拍攝一些家庭生活的記錄鏡頭,以觀察女兒成長的變化。沒想到的是,米哈爾科夫所記錄的女兒成長過程,正是蘇聯社會巨變的歷史過程。通過這些鏡頭,人們可以洞察俄羅斯人民在80-90年代動蕩歲月中的思想變化以及社會歷史的變更進程。影片真實地反映了變遷的時代。同時,米哈爾科夫創(chuàng)造性地在記錄片中融入故事片的鏡頭,將自己拍攝的《奧勃莫洛夫一生中的幾天》的片段巧妙地運用于該片中,充滿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當然,編導通過素材的選取和畫外音的講述,反映出米哈爾科夫對人生和社會的關注、對家庭和祖國深深的愛。影片獲得突尼斯兒童電影節(jié)金獎。
1994年,米哈爾科夫回到闊別已久的俄羅斯,他看到的是社會的動蕩不安、思想的混亂、電影文化的衰退。特別是輿論的指責和聲討使他深感不安,為了回應這些指責,他拍攝了一部反思歷史的影片《烈日灼人》。米哈爾科夫說他之所以產生拍此片的想法,是因為他看到了幾位同行拍攝的有關30年代的影片。在這些導演今天拍攝的影片和他們15年前創(chuàng)作的影片中,其態(tài)度截然相反。15年前的影片中,紅軍是好人,白軍是壞人:而今天白軍成了好人,紅軍是壞人。他奮起要為那個時代辯護,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辯護,當然絕非是為斯大林辯護。正如他所談的“我想用這部影片來回應對我國進行的所有指責?!?/p>
影片《烈日灼人》以20世紀30年代為背景,描寫了紅軍英雄柯托夫遭受誣告迫害的事件。影片并沒有淺顯地將政治矛頭指向特定的年代,而是以悲愴的基調向觀眾展示了人于時代變遷中所顯示的堅強和脆弱?!读胰兆迫恕芳怃J而客觀地重新審視了那段歷史,目的在于提醒整個民族不能重復那樣的苦難。為了襯托出影片的悲愴氣氛,米哈爾科夫在影片中插入了大量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使影片達到了“美學創(chuàng)作同情緒感染的最佳組合”。影片一經問世,便立即在俄羅斯乃至世界影壇引起了轟動,不僅取得了高額的票房收入,而且獲得了當年(1994年)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評委會特別大獎和第6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读胰兆迫恕凡坏姑坠柨品蜻_到個人藝術事業(yè)的巔峰,而且也為剛剛起步的俄羅斯電影事業(yè)注入一劑強心針,向世界證明了俄羅斯電影人的實力。在《烏爾加》和《烈日灼人》取得巨大成功后,米哈爾科夫已然成為當代俄羅斯電影的一面旗幟,在1997年召開的俄羅斯電影工作代表大會上,米哈爾科夫當選為俄羅斯電影協會主席。
1999年初,米哈爾科夫又推出了他執(zhí)導的宏片巨制《西伯利亞理發(fā)師》。影片由俄羅斯、法國、美國、意大利、捷克等多國聯合攝制,耗資4600萬美圓,全片將近三個半小時,是蘇俄電影史上規(guī)??涨暗木奁6沂子呈皆O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應邀出席的上至國家領導、社會名流,下至文化精英、各國記者,這種氣派的首映式在俄羅斯國內也尚屬首次。
《西伯利亞理發(fā)師》講述了一個19世紀末發(fā)生在俄羅斯的愛情故事,影片以宏偉的氣勢再現了俄羅斯帝國曾有的輝煌,并借助一個美國女人的視角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人獨特的精神氣質和豐富的內心世界。極富有表現力的畫面造型、敏銳流暢的剪輯處理、幽默動人的場面、浪漫曲折的愛情故事、史詩般的宏偉氣勢,使影片藝術性和娛樂性融于一體,給觀眾一種強烈的思想和靈魂的震撼。大多數人都為影片所洋溢的愛國主義和俄羅斯精神所感動。雖然評論界對影片也有一些不同意見,但對米哈爾科夫的勇氣、魅力與才華給予了肯定和贊許。影片《西伯利亞理發(fā)師》的面世以及它引發(fā)的長時間的爭論也成為俄羅斯社會及文化界在1999年的最重要的事件。
進入新世紀之后,米哈爾科夫幾乎從電影導演領域中消失。盡管在2005年也曾出演過《五等文官》等影片,并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并且于當年再次當選為俄羅斯電影工作者協會主席,積極致力于推動國內電影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但直至近日在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上,米哈爾科夫導演的新片《12怒漢》再次獲得榮譽金獅獎時,世人才又看到了米哈爾科夫重新復出的成就。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我有七年沒有拍片了,并非我沒有能力拍攝,而是不愿意瞎說八道。需要蓄積力量,需要提出那些現實激動我的問題?!?/p>
影片《12怒漢》正是提出這樣的現實問題。該片借助了1957年美國拍攝的同名影片的框架結構,向人們生動地展示了蘇聯解體后、面臨民族矛盾的俄羅斯現實之創(chuàng)痛。影片開始,一個車臣少年被指控殺害其養(yǎng)父——一個俄羅斯軍官,而且鐵證看似如山,12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評審團給少年最后定罪,大家都認為是件很容易的事,其中11人同意定罪,只有一人反對,當然說服的過程是跌宕起伏、峰回轉路的,這12個人,有12個故事,12個人格。車臣少年成了他們展示各自經歷和良心的一個道具。12怒漢面對的是民族的創(chuàng)傷,面對的是人類對真相、真理和人道的責任。導演改編這部電影,借著對一個車臣孤兒命運的審判,再次向世人展現了自己反省自身的能力,展現了他們對俄羅斯豐富的民族性的自豪感和深深的憂慮,同時也展現了他們對現實的迷惘。
目前,米哈爾科夫正在緊張地拍攝他的第13部藝術故事片《烈日灼人II》,這是他籌劃多年的、通過戰(zhàn)爭中發(fā)生的故事來講述人生的影片。
縱觀米哈爾科夫的創(chuàng)作過程,它具有極其鮮明的個性特征。他的影片從藝術片到記錄片、從改編到室內劇、從驚險片到情節(jié)劇、從內蒙古大草原到西伯利亞茫茫雪原,都顯示了作者在樣式技巧方面的成熟與多樣。從對社會問題的揭示和對歷史的批判、從對人文精神的探索和對自然景物的哲學思考,以及對東西方文化和對現代與傳統(tǒng)的比較,都說明米哈爾科夫已經走出了俄羅斯,走向了世界。米哈爾科夫始終致力于俄羅斯民族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已成為新時期俄羅斯電影文化的一面鮮明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