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一身的疲憊回到家,3歲的兒子纏著我給他講故事,可平時那幾個童話他早已聽夠了,今天非要我給他講新的,沒辦法,只得從現(xiàn)行的小學教材中選了一篇《猴子下山》,應付應付:
“有一只小猴子去山下玩,來到一片玉米地……”
兒子聽得入了神,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我。
“……不一會兒,它又來到一個果園,桃子又大又紅,小猴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
講到這里,我發(fā)現(xiàn)兒子皺起了眉頭,大眼睛眨巴眨巴,突然問我:“小猴子為啥把桃兒扔了?”
“沒法拿了唄!”我隨口說了一句。
“它不會用那個胳肢窩夾著?”
嗯?
我為之一振,《猴子下山》我小學學過,聽別的同事講過,自己也教過,可從來沒聽過這樣的疑問和見解。我不禁對剛剛學說話兩年的兒子“肅然起敬”,有10年語文教學經(jīng)驗的我,一時竟無言以對!
惶惑之余,我決定將錯就錯:“小猴子左胳臂下夾著玉米,右胳臂下夾著桃子,又往前走,一會來到一塊西瓜地……”
此時我想:這回你沒話說了吧,玉米、桃子不扔,西瓜可就沒法拿了,嘿嘿!于是我順理成章地講了下去:“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圓的西瓜,連忙丟掉玉米和桃子,去摘西瓜……”
“別扔了!”——兒子又不干了。
“不扔怎么拿西瓜?”我有些生氣了,這孩子!
“它不會用個塑料袋拎著?”
我木然了。最后在兒子的“導演”下,一部新版的《猴子下山》誕生了——
“小猴子左右腋下分別夾著一個玉米、一個桃子,左手拎著一塑料袋西瓜,右手拎著一塑料袋黃瓜,由倪碩(兒子的名字)幫它抱著一只小白兔,高高興興地回家了?!?/p>
此時我已倦意全無,打發(fā)走兒子,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為什么上了幾年小學的學生,甚至步入成年的老師想都沒想過的問題,沒上過一天學的3歲兒童卻提出來了?
冥思苦想之后,我認為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了。
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只是接受老師知識的“容器”,整堂課都被老師的講授占滿,哪還有時間去深入思考?再說,即使有了自己的見解,如果與課本、教參不符,都被老師視為“異端邪說”,一棒子打死。學生本來活躍的思維被禁錮了,創(chuàng)新的翅膀被折斷了,從而導致知識的僵化,學生思維的僵化,出現(xiàn)以上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我認為,過去教師過分依賴課本、教案,也是原因之一。
有人這樣評價過去的教學,說教師是教案的忠實執(zhí)行者,講課就是在“做秀”?!墩Z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人們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币虼私處煵荒芎唵我蕾囉诮贪?,應承認教學的不確定性,留給學生發(fā)揮的余地;要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民主、和諧的環(huán)境中學習,有利于解放思想,煥發(fā)自尊、自強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使他們敢于創(chuàng)新。教師要尊重學生,改變“唯我獨尊”、“師道尊嚴”的觀念,樹立起正確的“學生觀”,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改變“滿堂灌”、“一言堂”的陳舊教法,實行教學民主,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從講臺走下來,從“中心位置”、“退居二線”。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新課程標準》的施行,中國的基礎教育一定會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第四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