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6日,微雨輕風的初夏時分,南京師范大學隨園音樂廳內,來自全國各地音樂院校的領導、專家,江蘇省教育廳、文聯(lián)及音協(xié)的領導,陳洪先生家鄉(xiāng)及母校的代表,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校友、老師與學子濟濟一堂,共同紀念陳洪先生的百年誕辰。在為期一天的紀念活動中,人們懷著崇敬之情重溫了陳洪先生的藝術人生,回顧了陳洪先生的教育思想與理念,探討了陳洪先生畢生熱愛的音樂教育事業(yè)在我國未來的學科建設與發(fā)展。
一、為師七十載,傳道千萬人
陳洪先生是我國音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作曲家、翻譯家、中國音樂“金鐘獎”終生榮譽勛章得主,在95年的人生歷程中有整整70年奉獻給了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陳洪先生的一生是中國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縮影,從廣州音樂院到上海國立音專,從南京國立音樂院到南京師范學院音樂系(1983年成立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他見證了中國高等音樂教育從無到有的發(fā)展,他的耕耘與付出為中國的音樂事業(yè)與音樂教育培養(yǎng)出眾多人才。廣州、上海、南京這三座城市紀錄著這位音樂教育工作者從風華少年到耄耋長者的足跡與記憶。此次活動中,來自這些院校及省市的領導與代表紛紛表達了對陳洪先生最深切的緬懷與誠摯的敬意。
陳洪先生的家鄉(xiāng)代表——廣州培正同學會朱素蘭會長對從廣州培正中學大門中走出的廣東籍的樂壇四杰——冼星海、馬思聰、何安東、陳洪深感自豪。陳洪值青春之時與馬思聰先生共同創(chuàng)辦了廣東省最早的高等音樂學?!獜V州音樂院,并組建了中國第一支全部由華人組成的管弦樂隊。為表達廣東同鄉(xiāng)、音樂同行、培正同門對陳洪先生的敬佩之情,表彰他對民族復興及音樂教育事業(yè)的卓越成就,何安東音樂基金特向南京師范大學贈送陳洪雕像一座。同樣來自廣州的星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周廣平教授充分肯定了陳洪先生對廣東音樂教育所作出的開拓性的創(chuàng)舉,感謝陳洪先生為后續(xù)的專業(yè)音樂教育培養(yǎng)了土壤。
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楊燕迪教授代表楊立青院長及全體“上音人”對這位“上音的老教授”早年在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上海國立音專中所做出的貢獻表示感恩。回顧了陳洪先生受蕭友梅先生之邀,在國難當頭、校務危急的時刻擔起教務長的重任,在風雨飄搖的局勢下,用其不畏艱險的魄力、認真負責的精神、博學多才的能力撐起了辦學的局面。陳洪先生大力整肅教務,修訂完善教學大綱,組織樂隊,創(chuàng)辦《音樂月刊》與不定期刊物《林鐘》,使得國立音專的教學活動不僅沒有因戰(zhàn)亂而中斷,而且還培養(yǎng)出一批后來對中國音樂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的音樂家,使上音的歷史得以傳承延續(xù)。楊燕迪教授用“上音優(yōu)良藝術傳統(tǒng)與治學精神這一血脈中的偉大一員”給予了陳洪先生極高的評價。
陳洪先生在南京國立音樂院時期的學生,中央音樂學院名譽院長、中國音協(xié)名譽主席吳祖強教授深情回憶了陳洪先生對于他及夫人(同為陳先生門下的鄭麗琴教授)的培養(yǎng)。陳洪先生對他們在課堂中的教誨,在生活接觸中的熏陶令他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吳祖強教授倡導大家好好學習陳洪先生的思想和品德,學習他對工作和理想積極進取,堅持到底,從不懈怠的頑強精神。
陳洪先生在南京工作了半個多世紀,自認為半個南京人,而第二故鄉(xiāng)對于陳洪先生也有著更為特殊的感情、更為深刻的認識。江蘇省教育廳殷翔文副廳長,江蘇省文聯(lián)黨組王慧芬書記及南京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陳章龍教授先后致詞。他們對陳洪先生為發(fā)展江蘇的文化事業(yè),建立旨在提高全民族綜合文化素質、提高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師體系而付出的矢志不渝的努力表達了最崇高的敬意;對陳洪先生淡泊名利、寧靜致遠、虛懷若谷的品格表達了最由衷的敬佩。
二、西學為中用,曲墨自留芳
本次紀念活動的一大亮點就是通過音樂會及文選的形式對陳洪先生的藝術與思想做了較全面的回顧,立體地展現(xiàn)了陳洪先生的藝術成就。由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師生們演出的陳洪作品專場音樂會集中展示了他創(chuàng)作于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形式和內容的音樂作品。其中包括了中國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之一——作于1932年的《沖鋒號》,早期鋼琴作品《沒字歌》、《搖船歌》,早期獨唱藝術歌曲《子夜歌》,作于50年代的合唱《共青團林之歌》,60年代的合唱《三門峽》,80年代的合唱《春風桃李》、獨唱藝術歌曲《那就是我》,90年代的獨唱藝術歌曲《夢李白》、《贈紅梅》。這些作品體現(xiàn)了陳洪先生以西方技法為載體、中國文化為內容的創(chuàng)作風格。陳洪先生西學功底深厚,英文法文皆通達,留學法國期間研修了作曲與小提琴。回國后為授課之需著書立說,編寫教程,涉及曲式、和聲、作曲法、樂理、視唱練耳、音樂欣賞、小提琴教學等各個方面,其中代表作有《對位化和聲學》、《視唱練耳》及《曲式與樂曲》等,是為數(shù)不多的音樂全才之一。而從他的歌詞寫作、詩詞選取及樂詞配合中不難看出他的國學素養(yǎng)以及西學中用的良苦用心。陳洪先生獨唱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受歐洲浪漫主義的影響,曲風唯美雅意,和聲豐富,技法純熟精致?!耙魳繁仨毞从硶r代”是陳洪先生所秉持的一貫理念,在抗日救亡背景下寫作的《沖鋒號》鏗鏘激情,富有號召力;反映新社會、新建設的《共青團林之歌》與《三門峽》氣勢恢宏、朝氣蓬勃;而以歌唱教師為主題的《春風桃李》則熱情洋溢中不乏活潑俏皮,樂音中流露出陳先生對教育事業(yè)的摯愛與期待,可見其曲風是因內容而變,相契相成的。
此次紀念活動中首發(fā)推出的《中國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開拓者——陳洪文選》收錄了陳洪先生的部分文字創(chuàng)作,內容分為音樂思想、音樂教育與音樂生活、音樂家及作品研究等板塊。陳洪先生的思想與理念在本書中濃縮再現(xiàn),為全面了解陳洪先生開啟了一扇大門,其中包括一些以前從未公開的資料。中央音樂學院梁茂春教授說,《文選》中的不少內容是現(xiàn)當代音樂史上的新發(fā)現(xiàn),這說明還有很多史料有待于發(fā)掘?!段倪x》由中央音樂學院俞玉姿教授和中國藝術研究院李巖研究員共同主編,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由中央音樂學院王次炤院長、上海音樂學院楊立青院長作題一及題二,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管建華院長作序,并收錄了繆天瑞、錢仁康、黃飛立、吳祖強、段平泰等專家學者以及陳洪先生的子女陳比綱教授和陳比維女士所撰寫的紀念、研究文章?!段倪x》的編撰工作歷時兩年,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但由于時間和經費的限制,還有很大一部分著作資料未收入其中,南京師范大學將以隨園文庫的方式繼續(xù)出版。
三、師道貴以慈,征程何漫漫
下午舉行的音樂教育高層研討會中,來自全國各地高等音樂院校、高師音樂院校的專家,陳洪先生的部分弟子及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師生代表圍繞陳洪先生的教育思想、陳洪先生的歷史定位與評價及當代高師音樂教育問題展開了坦誠而熱烈的討論。
關于陳洪先生的教育思想這一主題與會者主要論及了以下三個方面:
1.學識與人格。陳洪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學識與人格是并重的,他本身就是一個淵博學識與高尚人格兼具的完美典范。俞玉姿教授在發(fā)言中列舉了陳洪先生迄今已被收集到的就有專著6部、譯著6部、音樂作品24首、各類論文119篇、譯文14篇,先生的學術功力可見一斑。但讓與會者產生更多感悟的是陳洪先生當代儒者的人格魅力。在弟子們的回憶中,陳洪先生謙虛低調,如父親般關心他們的成長。俞玉姿、邵祖亮回想起當年陳洪先生為了幫助他們疏解思鄉(xiāng)之苦,利用業(yè)余時間帶他們游覽南京的各處名勝,陳師母也是噓寒問暖,親自下廚招待。陳洪先生六年不取分文輔導殘疾小提琴手周紅梅,直至她出國深造有成的故事更是一段佳話。陳先生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是全人教育的一種體現(xiàn),幾代學子在他的感染下帶著完備的專業(yè)技能投身于基層教學工作。他們熱愛工作,享受工作,不少人已成為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特級教師,并已再為人師。人民音樂出版社副社長莫蘊慧談到:“陳洪先生對我們的觀念、目標、理想、價值觀的形成,甚至于審美、衣著都有很大的影響。道德、風范這些無形的東西更是瑰寶,教育是熏陶,學術與人格不可割裂?!睏钛嗟辖淌谥赋觯骸霸趦r值多元的環(huán)境下,先輩那種對事業(yè)的承諾、執(zhí)著與認真正在消逝淡化”,正因如此,在當今的社會,陳洪先生的人格、精神顯得尤為可貴。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說:“只有緬懷陳洪先生那種對音樂教育宗教般的篤敬,將畢生精力全身心地奉獻,音樂教育才有希望。”
2.教學與實踐。陳洪先生是走在時代前沿的音樂家,更是一位實踐者,這一點在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對管弦樂團演出的推動上都能看出。作為中國高師音樂教育的筑路人,陳洪先生在音樂教育中同樣奉行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富有創(chuàng)見地做好學科建設,力求學以致用。俞玉姿談到,陳洪先生對課程安排非常重視,根據(jù)培養(yǎng)教師的需要來設置,其中包括了教學法及教學實踐。當學生到中小學教學實習的時候,陳洪先生會親自去聽課,并記下意見供學生參考。陳洪先生始終主張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既能走上講臺教書,又能登上舞臺表演”的人。這種“雙臺”理念也成為今天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學大綱設計、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選定的指導思想。邵祖亮指出,現(xiàn)在不少學校把學生困在課堂里、課本中,而陳洪先生的教學非常開放,從不禁錮學生,反而常常帶他們走進大自然,到更廣袤的空間中學習。
3.嚴與慈。在討論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陳洪先生的名言“為師之道在于慈”。按陳比綱教授的話說就是陳洪先生一向與學生的關系特別好。陳洪先生的慈決不是溺愛,從一個小例子中就能看出。據(jù)俞玉姿回憶:學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錯誤,陳洪先生總是一一在黑板上糾正,但從不會點名指出是誰出的錯。由此看出,陳洪先生的慈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自信的培養(yǎng),孜孜不倦的耐心與對錯誤的一絲不茍。嚴的是內容,慈的是態(tài)度。如西安音樂學院羅藝峰副院長所說:師道中嚴與慈是互補的。陳洪先生在信中稱他的學生方應喧為“賢弟,莫逆交”,他的另一位學生陳鴻鐸在紀念文中稱陳洪先生為“忘年摯友”,這種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都是透過慈所建立起來的。
關于陳洪先生的歷史定位與評價,不少專家學者非常直率地表達了他們的看法。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馮長春教授指出,過去提到“新音樂運動”總是指那些左翼音樂家,陳洪先生等一些音樂家被認為“西化”、“學院派”而被忽略。他認為,中國現(xiàn)代音樂史上存在兩種新音樂運動,一種是由蕭友梅、黃自、陳洪為代表的向西方學習音樂手法、帶入中國的廣義的新音樂;另一種是抗日救亡運動中,在思想、內容上的新音樂。二者有區(qū)別,有交叉,但都非常重要。李巖教授指出:《藝術武器論》等文章的發(fā)掘否定了過去一些對于陳洪先生“學院派”、“音樂至上”等不公正的評價。隨著進一步思想的解放和對史料的挖掘,對于陳洪先生的歷史定位與評價將更加公正客觀。
在有關當代高師音樂教育問題的探討中,與會者將陳洪先生的教育思想與當今高師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高師音樂教育的目標與高師音樂教育的未來發(fā)展相鏈接。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郭克儉院長指出,如陳洪先生當年所預見的,當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地位已有所提高,高師音樂專業(yè)的生源充足。高師音樂教育的目標仍和陳洪先生當年所指出的一樣要為培養(yǎng)中學教師服務,高師音樂教育的內容須與中學教學相聯(lián)系。天津音樂學院姚盛昌院長指出,所有教育的目的都應是把學生教育成全面自由發(fā)展的人。當前,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教育時代,重視素質教育尤為重要。要以人為本,不僅要注意到就業(yè)率,把學生培養(yǎng)為專材,更要培養(yǎng)為整體而全面的人。武漢音樂學院彭志敏院長也指出,陳洪先生所倡導的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為中等教育機構效力在當前更顯重要。高師教育工作者要關心學生的教育內容,使學生終身熱愛,終身受益。音樂院校辦教育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何辦成真正的音樂教育,而不是第二鋼琴專業(yè)、第二聲樂專業(yè),是急待探索的。與會者對于音樂教育專業(yè)與音樂專業(yè)應有所區(qū)隔,音樂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國民的音樂文化素質有著共識。而給予高師音樂教育更明確的定位,加強高師音樂教育的學科建設是當前迫切的任務。
四、結語
陳洪先生的紀念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陳洪先生給眾人的感動與啟迪卻將持續(xù)。陳洪先生是“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的典范,他的睿智、風范與境界為后人樹立起了一座標桿。
陶捷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美國伊利諾大學音樂藝術博士
(責任編輯 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