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高是構成語音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音高變化,可以表達不同感情。在音樂的音階中,某一樂音所占的位置是由“音高”來決定的,“音高”與人的感覺有關,而不是物理上的測定。所以,作曲家在作曲前給樂曲定調和在樂曲進行中的轉調手段,都是利用了人對音高的感覺,激發(fā)了人對樂曲的感受力,很難想象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如果不是采用c小調,我們聽到的“命運的敲門聲”會是什么樣!
一個固定音高的音,也就是有固定基頻和各階諧頻的音,由于其中所含各音諧頻成分比例不同,其音色也不同。交響樂隊中的各種樂器的同一固定音由于其各自有不同的諧頻成分比例(除掉人為演奏的因素),也會發(fā)出各種不同的音色。在鋼琴方面,即使是同一品牌、同一型號、同一人演奏、同一曲目,由于材質、制作、調試造成的諧頻成分比例的差別,音色也是不盡相同!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和人類沒有完全相同的指紋一樣,沒有兩件音色完全一致的樂器!這就從最根本的條件上決定了樂器的個性。
音的標準高度,即音樂上所定音之標準高度。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qū)有所不同。在歐洲,16世紀時英國家庭鍵盤樂器的標準音高約比現(xiàn)在低了3個半音(即低了75赫茲),a1=365赫茲。還有一種“管風琴音高”,標準比較亂,各地各自為政,都設有自己的標準。德國教堂管風琴過去調音所用的音高,既非固定不變,也不是普遍一致。17世紀初,德國北部的耶穌教教堂的音高比今天的標準音高約高一個小三度,同一時期在布拉格要低一個全音,亦即比英國的標準音高約高半音,也就是普里托里烏斯(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在他的《音樂大全》卷中所提倡的音高。許多天主教圣堂中所用管風琴的音高比德國北部管風琴低小三度,大致和我們今天的標準音高相同。17世紀和18世紀初教堂音樂中時常加用樂隊,這種情況就使其它樂器大為不便了。
上述德國管風琴上的最高音高,對弦樂器和木管樂器更不適用,即使是第二種,亦即A,大致相當于我們的bB的那種,也被認為太高??锎模ǖ聡L笛演奏家、作曲家)在他的《論長笛演奏法》一書中說,在德國,樂隊樂器應用較低的音高,是受法國木管樂器制造者的影響。18世紀初的某些新管風琴便是按照較低的音高(室內音高)制造的。但要改變舊管風琴音樂,卻不是那么容易。用舊管風琴演奏為人聲、管風琴和樂隊而寫的作品時,可以有兩種選擇:(1)如果應用高的管風琴音高(Chorton),木管聲部必須移調至較高的調,弦樂器按照管風琴把音調高;(2)如果用低的樂隊樂器音高(室內音高),管風琴聲部都需向下移調。這兩種辦法在巴赫的康塔塔中都可以找到。從17世紀起,標準音高總的趨向是逐漸升高。17世紀18世紀時a1音的高度其頻率約在415—430赫茲,此種高度被稱為“古典高度”(Classical pitch),亨德爾時代常為a1=416赫茲,海頓與莫扎特時代則為a1=422赫茲。17、18世紀德國樂隊樂器的音高稱為“室內音高”。18世紀早期的室內音高大大低于(低一個全音,或小三度,或小三度以上)早先管風琴據(jù)以調音的音高(Chorton)。由于管風琴音高變化不一,很難精密確定兩者的關系。一支屬于亨德爾的音叉發(fā)出的音,大約比現(xiàn)在的標準音高低半音,這可以作為18世紀中葉室內音高的一般指針。室內音高有實用的有利條件(特別對于木管樂器),因此后來被采用于由管風琴和樂隊伴奏的合唱作品演出。這就要把管風琴聲部移低,巴赫在萊比錫就是這樣做的。在現(xiàn)代德國,“室內音高”就等于標準音高。
到了19世紀,1834年德國斯圖加特物理家會議決定a1=440赫茲,以后1859年,法國巴黎音樂家和物理家學會決定a1=435赫茲。在此之前有各種不同的音高標準存在。
到了20世紀,1936年美國標準協(xié)會采納a1=440赫茲為標準音。1939年英國倫敦國際會議恢復斯圖加特會議的結果,又決定a1=440赫茲。這個高度稱為“第一國際高度”。而巴黎會議決定的a1=435赫茲的高度稱為“第二國際高度”?!暗谝粐H高度”因通用于演奏會上,所以也稱為“演奏會高度”(Concert Pitch),現(xiàn)在國際上通用第一國際高度,即a1=440赫茲。
標準音之所以隨著時代逐漸升高,是由于歐洲近代管弦樂隊追求樂器(主要是弦樂器)的明亮音色,以期獲得樂隊輝煌效果所致。而樂器所以能夠獲得明亮的音色,則有賴于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相輔助。
弦樂器為了獲得明亮的音色,樂器的弦就必須張緊,因為同一條弦,張力越緊,則音色越明亮。但是,弦能經(jīng)受強大的張力,就必須改進弦本身的質量和張弦工具的耐力。舉鋼琴為例:18世紀時,鋼琴弦以銅絲為主,配用鐵弦,同時以木框張弦。這種鋼琴弦不能盡量緊張,否則弦受不住,木框也要繃壞。所以當時的鋼琴發(fā)音纖弱,音量不大,音域不寬,也不明亮(有敲擊鐵絲的味道)。后來到19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冶金技術不斷進步,鋼琴改用鋼弦,又用鑄鐵框張弦。從此鋼琴的弦就能盡量緊張,產(chǎn)生明亮的音色和強大音量,同時音域也大為加寬,由五個八度增加到七個八度。
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工藝水平的提高,世界鋼琴工業(yè)又有了非常大的變化。除了一些特殊技術的工業(yè)機密外,顯而易見的如精密鑄鐵、加硬毛氈、復合木材、精制鋼絲、化學制劑等等,使鋼琴的張力、音色、音量、穩(wěn)定性都有了質的變化,給鋼琴工業(yè)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尤其是鋼琴工業(yè)受世界經(jīng)濟大潮沖擊,正由歐洲轉向日本,由日本轉向韓國,由韓國轉向中國的趨勢發(fā)展,這給國內鋼琴業(yè)帶來了發(fā)展的契機。國外獨資、中外合資的鋼琴工業(yè)已在中國出現(xiàn),國內各鋼琴大廠也紛紛引進設備及技術,鋼琴產(chǎn)量、質量也大幅提高,很多產(chǎn)品已達國際同類水平。
那么標準音高能不能隨著社會的進步,樂器質量的提高而再次提高呢?
在以往的音樂實踐中,提高標準音的情況還是有的。目前國內交響樂團一般采用a1=442赫茲為標準音,國外個別團體也有用a1=445赫茲。本人在長期調律實踐中,也遇到提高標準音的音樂家及團體。本人在為一個日本的訪華合唱團演出用的伴奏鋼琴調律時,他們對我提出了標準音為a1=441赫茲的要求;為著名鋼琴家石叔誠先生演奏《“黃河”鋼琴協(xié)奏曲》調律時,每次他都要求a1=442赫茲。本人在日常生活閑暇當中,經(jīng)常將標準音提高到a1=445赫茲調律,然后自己試奏,聲音效果非常明亮。
維也納愛樂樂團在20世紀六十年代,曾把標準音提高到a1=448赫茲,整個樂隊聲音效果非常好,但后來由于遭到男、女高音歌唱家聯(lián)名抵制而作罷。
低音提琴(Contrabasso)聲音低沉,音色渾厚,低音提琴演奏家凱倫·卡爾(Gary Karr),在獨奏時將標準音提高大二度(50赫茲),琴的聲音變得優(yōu)美而明亮,演奏出來的效果令眾多大提琴演奏家所汗顏。外行人聽起來更是難以置信,甚至很多內行人在高音區(qū)拇指把位以上,也很難區(qū)分是低音提琴還是大提琴。這除了他魔鬼般的演奏技巧以及高度的音樂素養(yǎng)之外,大膽地調高標準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這是比較特殊的典范,不是每種樂器都能達到這種提高的程度)。
綜上所述,標準音頻率的改變,使音高對人的感受力改變。同一琴弦,同一樂器,張力增加則音色往往越美,樂曲則越能感動人??傊?,音樂實際中提高標準音,對標準音有新要求的音樂團體及音樂家已有先例。但就總體而言,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循規(guī)蹈矩地沿用幾十年的“第一國際標準音”。即使有人使用a1=442赫茲,但不是像上述音樂家及團體從演奏聲音的效果角度出發(fā),而只不過是為了遷就某些樂器,對溫差的不適應之無奈之舉。如管樂中的單簧管、雙簧管及銅管等等。
本人提出提高演奏會鋼琴標準音的論點,愿與業(yè)內同行及演奏家及音樂團體共同探討。但也不是無選擇、無限度地盲目提高(最基本的要求應是使用高質量的樂器產(chǎn)品,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應因地制宜,根據(jù)演奏曲目及演奏家的具體要求實施,最大限度地、科學地發(fā)揮樂器潛在能力。就目前各方面的發(fā)展條件,本人認為a1=442—445赫茲比較合理。而鋼琴提高標準音的優(yōu)勢在于鋼琴獨奏機會較多,單獨提高標準音,不會牽扯人聲及其它樂器,可完全針對作品和藝術家的要求來制定標準(即使鋼琴協(xié)奏曲需要樂隊合作,這個標準也是目前其他樂器能夠接受的合理范圍(過高的話,弦樂的把位會有小幅變動,管樂的音準將受到影響)。提高標準會增加鋼琴及所表現(xiàn)的音樂的個性,給人類提供更豐富的精神產(chǎn)品。
音樂家應當是“唯美主義”者,所做的一切都應當是為音樂服務。21世紀會誕生一個新的國際標準音。
鄭虹羽 調律師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