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指出實踐中存在著經驗取向、教學理論取向、學習理論取向和教育技術取向四種類型的教學設計,并對各種取向的教學設計理論做出界定,明確了今后應該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教學設計 教學實踐 教學論 學習理論 教育技術
教學設計是指提出教學活動的方案,包括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技術的設計。為了能夠交給學生綜合性的知識和技能,教學設計應該能夠分析、表現(xiàn)和引導教學。[1]教學是科學,教學設計是建立在這個科學基礎之上的技術。[2]教學設計不等于實際施教或學的全部,實施教學設計本身還有一個“二度創(chuàng)造”或“再設計”的過程。否則,不可能真正將某一設計思想落到實處形成實效。某些可能不合某一實際境脈的設計,如果設計得過于具體,反倒可能不利于“二次設計”,從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教學實施難度。
實踐中教學設計的類型及其應用分析
1.經驗導向的教學設計。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一線教師就是借助一本教學參考書和自己對教學的樸素理解來開展教學的。盡管他們在以前也學習過一些教育理論,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很少應用。說到對教學的設計,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他們并沒有學習過,實際的設計也就是一種經驗的積累。樸素一點來說,教學設計就是從教學經驗中歸納出來的規(guī)范化了的教師備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實際教學人員往往只是把教學設計當作一種規(guī)范了的操作流程,而不對教學過程作深入的分析研究。但實踐中成熟的教學經驗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應該有效發(fā)揮其積極性。
2.教學論導向的教學設計。如果將教學論理解為教學理論,即論述教學的理論,而教學理論則是教學思想的系統(tǒng)化、體系化、理論化,是研究教學目的、教學條件、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等內容的學科。教學設計也是要研究教學目的、教學條件、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等內容的學科。雖然二者也有某些相似之處,但二者的研究對象完全不同,學科層次也不同,[3]教學論屬于較高理論層次的學科,而教學設計在學科層次上要比教學論低一級。加涅在其著名的“教學設計原理”一書中,對教學系統(tǒng)設計所下的定義則是:教學系統(tǒng)設計是對教學系統(tǒng)進行具體計劃的系統(tǒng)化過程[4]。但縱觀現(xiàn)有教學設計教材編寫體系可以看出,教學設計的大部分內容知識和教學論再重復,基本上都沒有論及如何具體化的問題,也就是“應該是”和“實際是”之間出現(xiàn)了偏差。那么,目前應該做的是找準教學設計自己的定位點,立足并充分借鑒已經發(fā)展比較成熟的教學論知識為自己的發(fā)展奠基。
3.學習理論導向的教學設計。教育技術學領域的專家們認為ID的發(fā)展受學習理論發(fā)展的影響最為顯著,目前已由第一代ID(稱ID1,主要特征是行為主義)經第二代ID(稱ID2,主要特征是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結合)逐漸向第三代ID(稱ID3,主要特征是建構主義)發(fā)展。其中ID1、ID2雖有不同,但從大的方面講均屬于以“教”為中心的理論模式,目前國際國內學校教育中流行的教學設計模式大多屬于這種理論模式;而ID3則是以“學”為中心的理論模式,是教育技術學界正在研究并力圖建立的全新的ID理論模式[5]。但是,不管學習理論是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在實際中應用的情況多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即使建構主義指導的教學亦是如此,大部分教學設計依然沿用了教學論導向的教學設計的總體模式和框架,而以教為中心并非不考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為中心也并非不需要教師為中心。所以,我們重點應該考慮的不僅僅是以誰為中心,而是在實踐中如何將這個中心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體現(xiàn)出來。
4.教育技術導向的教學設計。教育技術所講的教學設計,它的研究對象是用系統(tǒng)方法對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具體計劃的過程[6]。既然教育技術學作為教育學科中的一門學科,而教學設計又把自己定位在教育技術學領域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教育技術人員就應該在這個分支范圍內來根據(jù)教育學的理論和學科教學論的要求,來致力于如何科學運用技術于具體的教學之中,課堂教學所包括的教學因素乃至其它的變數(shù)都是多方面的,關鍵在于教師根據(jù)自己對于整個教育教學理論與技術的掌握運用。所以,教育技術學及其分支的教學設計要找準自己在我國教育學科群中的定位,方可集中精力充分發(fā)揮教育技術的作用,并為教育教學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
通過對實踐中現(xiàn)存的教學設計概念進行歸類,不再糾纏于類似“教學論”與“教學設計”這些看似相同的概念的異同點,通過對“應該是”和“實際是”的區(qū)分,澄清了目前很多一線教師、研究者對教學設計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的混淆和模糊狀態(tài)。
筆者認為目前教育技術人員首先是應該做的是將教學設計定位在教育技術領域之內,然后找準其在該范圍內的定位點。只有明確了自己的定位,才不至于迷失方向,緊接著后面的工作才會水到渠成,也才有可能找到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
參考文獻:
[1]M.David Merrill,etc.Secon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D2) [EB/OL] http://61.144.60.222:8080/0518/index1.htm(2006.3).
[2]M.David Merrill,etc. Reclaim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EB/OL] http://61.144.60.222:8080/0518/index1.htm(2006.3).
[3][6]何克抗.也論教學設計與教學論——與李秉德先生商榷[J].電化教育研究.2001,(4):3-10.
[4] 皮連生,龐維國,等譯, R.M. 加涅,等著.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4.
[5] 何克抗.從信息時代的教育與培訓看教學設計理論的新發(fā)展(上)[J].中國電化教育.1998,(10):9-11.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師范學院傳媒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