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常交際中,非言語交際傳遞了絕大部分信息,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在日常的外語教學中,教師往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對非言語交際涉及較少,影響了學習者的實際交際能力。本文擬從一些基本的非言語交際行為著手,闡釋其所傳遞的文化信息,幫助學習者掌握目的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進一步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guān)鍵詞]非言語交際 文化背景 英語教學
非言語交際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現(xiàn)狀。人類的交際方式有兩種:言語交際(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言語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關(guān)于非言語交際,西方學者提出的定義很多。如“非言語交際是不用言詞的交際”;又如“非言語交際,就是通過使用不屬于言語范疇的手段,即用語言和文字以外的方法來傳遞信息,表達思想的過程”。當前英語教學中,外語教師往往注重言語交際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而對非言語交際知識卻沒能給予足夠的重視。現(xiàn)用的英語教材、教參都未對非言語交際作詳細介紹,教學大綱對此也未提出明確要求,外語教師也存在對非言語交際知識缺乏系統(tǒng)的了解與重視。因而造成外語教學中此領(lǐng)域知識缺乏,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與成功交際。
非言語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日常教學中,多數(shù)情況是在強調(diào)言語交際的準確與可接受性,往往忽視了非言語交際的作用。一些專家認為,非言語交際行為的差異比言語行為所引起的文化沖突更嚴重。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外語教師應(yīng)加強對跨文化中非言語交際知識的輸入,將具有交際作用的各種非言語交際行為按照功能進行系統(tǒng)分類,滲透到英語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將言語交際與非言語交際結(jié)合起來,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學生的非言語交際能力,這樣才能和諧有效地完成跨文化交際。
非言語交際的內(nèi)容。非言語交際一般包括:體姿語、臉部神情和體距處理等。本文擬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在中英文化背景下,比較非言語交際行為的內(nèi)涵與傳遞信息的情感色彩。
1.體姿語?!绑w姿語”(Kinesics)指人們在實際交流中有意或無意的姿勢和動作。體姿語大體包括手勢語(gesture)、姿勢(posture)、觸摸(touch and feeling)、服飾(artifacts)和體嗅(olfaction)等。本文著重從手勢語和姿勢方面比較和總結(jié)相關(guān)非言語交際的知識和行為。
手勢語是一種表現(xiàn)力極強的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它豐富多樣、直觀、收效好。然而由于各民族間的文化背景差異,不同民族使用的手勢語在形式和意義上存在差異。所以在跨文化交際時,手勢在交際過程中是一個容易造成歧義的方面,若理解錯誤,就會引起交際誤解。如:表示“吃飽了”的意思,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將一只手或兩只手輕拍自己的肚子;美國人則是用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頭,手指伸開,掌心向下,通常是指“到這了”(I’ m full.)。與英美人交際時,??吹剿麄兟柤纾╯hrug one’ s shoulders),攤開雙手(shrug off)的姿勢,這些肢體語言表示“莫名其妙、無可奈何或沒問題”。
每種姿勢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中都傳遞著一定信息,反映出交談雙方的地位、等級及關(guān)系親密程度。在西方,站立者通常在職位、年齡或地位上長于坐者,在交談中扮演主導角色。而在中國,晚輩或地位較低者以站為禮;長輩或地位較高的人常坐著,處于支配地位。
2.臉部表情。臉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我們通常認為西方人臉部表情豐富,而西方人認為東方人喜怒不顯于色,難琢磨。不同民族臉部表情所傳達感情的方式與程度也存在差異。
笑和哭是臉部表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同一場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如,一位美國人在用餐時,不小心碰倒了一個餐具,他本來就感到窘迫。此時,一位中國人看到了就朝她示意地笑了笑,意在表示“沒關(guān)系”,“別放在心上”??墒沁@位美國人卻以為自己被取笑。在大多數(shù)國家,人們常以哭的方式表達內(nèi)心的傷感、痛苦;而在英國西海岸島嶼上居住的祖芬格族則用哭來抒發(fā)他們的“愉悅”心情。于是,每逢喜慶佳節(jié),他們便聚集一起痛哭。
另外,在傳遞細微情感方面,目視能起到其他非言語行為所起不到的作用,且在不同文化中有著不同的約定與含義。在中國,人們認為講話時眼睛直視對方是不禮貌的,尤其是下級在聽上級講話時,下級眼睛往往向下看以示尊敬。而與英美人交流時,回避對方視線或目光飄忽不定,都被認為是不誠懇、不禮貌的表現(xiàn)。所以,在英美流傳這樣一句話“不要相信不敢直視你的人”。
3.體距處理??缥幕浑H中,人們對空間的要求和與空間相關(guān)的交際規(guī)則是因文化而異的。在西方國家,人際交往的距離一般可分為四種:“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和公共距離”。親密距離指從直接的身體接觸到45cm之間的交往,是最私人化的交往距離,通常發(fā)生在夫妻、家庭成員和親密的朋友之間;個人距離為45~80cm,常見于朋友或親戚之間;社會距離大約為1.3~3m,如一般的社交活動;公共距離大約為1.3~2m,如大型的社交聚會。
除上述列舉的非言語交際行為差異外,在中國,人們往往堅持勸酒、敬煙或幫他人點煙,認為這是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是建立和諧友好氣氛的一種途徑。而西方人卻認為這樣有強人之嫌。等等諸如此類的非言語交際文化內(nèi)容,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與總結(jié)。
綜上所述,非言語交際行為繁多,不同文化背景所傳遞的非言語交際的含義和情感色彩存在差異??缥幕浑H中,非言語交際行為所起的交際作用更大,它貫穿于整個交際的始終。因此,外語教師應(yīng)不斷加強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為學生講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語交際知識與行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有意識地將非言語交際貫穿于教學實踐中,把言語交際與非言語交際結(jié)合起來,幫助學生加深對語言信息的理解,切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外語人才。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
參考文獻:
[1]劉潤清,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畢繼萬.跨文化非言語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文仲(主編).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2.
[5]鄭樹堂,胡全生.新視野英語教程·讀寫教程第一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趙娟麗,西安外事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
李彬彬,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