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而文化又在各民族的語言中發(fā)現(xiàn)出來。然而在高職院校英語的課堂上,文化教學的狀況不盡理想,本文結(jié)合高職英語教學和所用教材,探討了如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開展文化教育。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 文化 文化教育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F(xiàn)代化的加速發(fā)展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當和外國人交流時,如不了解其文化,很可能會困惑不解甚至發(fā)生誤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損失。
2.文化教育是實現(xiàn)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發(fā)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和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但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jié)構(gòu),即培養(yǎng)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因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八個方面:
1.稱呼語。例如“comrade”(同志)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將會感到莫明其妙。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漢語有尊師的傳統(tǒng),“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
2.感謝和答謝。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因為聽起來會很怪,或有距離感。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
3.贊美。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我們中國人會說:“哪里哪里,沒那么好”之類的話且感覺不好意思。
4.隱私。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新編實用英語第三冊unit 4 Cultural Stereotypes and Misunderstanding中作者也講到了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
5.打招呼。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問:“吃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介紹。剛學習英語時,課本中“What’s your name?”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 You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節(jié)日。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雙方都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jié))、Easter(復活節(jié))、April Fool’s Day(愚人節(jié))、Mother’s Day(母親節(jié))、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jié))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jié))等。
8.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顒踊蛳矐c日子有關,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的“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tài)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當看到商業(yè)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高職英語教育中文化教學方法
1.明修棧道法。文化教學可以以顯性方式進行。例如:英語國家概況、英語簡史、英語習語、典故、肢體語等等,可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直接“灌輸”給學生。利用每一個西方的節(jié)日,給學生講授與之相關的風俗和習慣并組織相關活動。這種做法既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又有助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
2.潛移默化法。文化教學也可以利用英文電影、英文故事、英文歌曲等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的潛移默化,從深層次挖掘其文化內(nèi)涵。鼓勵學生多看或多聽一些與英語國家有關的材料(書報、錄音、電臺、影片等),這樣有利于學生通過觀察、閱讀、聽說等構(gòu)建背景知識圖式,從而再為閱讀理解和交際服務。
3.知己知彼法。對一種新文化的了解應該是建立在對本族文化了解的基礎之上。對比分析既是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又是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要方法(畢繼萬,1998),它幫助人們認識母語語言和文化的干擾,把握那些“貌合神離”、大同小異的部分,換句話說,教學中可通過對比兩種文化的差異來導入文化。
4.置身親歷法。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改編對話進行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和文化,同時注意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jié),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識。
語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育,單純的語言能力教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和學習者的需要,跨文化交際能力才是外語教育的最終目的。了解文化差異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必需,而課堂是實施文化教育,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外語教育中文化教學策略的運用直接影響著交際能力的獲得乃至語言學習的成效,外語教育者理應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吳國華.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干擾問題[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陳申.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4]王才仁.英語教學交際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河北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