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zhàn)》作為一篇經(jīng)典的戰(zhàn)爭史傳作品,被選入蘇教版義務(wù)教育課程標(biāo)準(zhǔn)九年級(下冊)語文實驗教科書(以下簡稱教科書),對于文中幾處注解,筆者以為甚不妥當(dāng),現(xiàn)不避薄陋,試作考析,以供參考。
一、 原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1. 教科書注“肉食者”為:“吃肉的人。指得厚祿的人?!?/p>
注文把“肉”視作專供人們食用的動物之肉,筆者以為不妥。理由有二:①與情理不合?!叭狻逼胀ò傩找渤?,并不是只限于“居高位”的統(tǒng)治者,更不是他們的特別嗜好。這里把“肉食者”譯作統(tǒng)治者于情于理就難以講通。②語序不符。根據(jù)朱聲琦等編的《古代漢語實用教程》,賓語前置必須符合“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是代詞,而前有否定詞”的條件,此句完全不具備這個條件?!叭馐痴摺迸c“食肉者”應(yīng)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徐朝華注:“古代圓形有孔的玉器或錢幣孔外部分稱‘肉’”(《 爾雅今注》)?!吨腥A大字典》:“肉,錢形也?!薄犊滴踝值洹罚骸叭?,錢璧之體?!薄掇o海》《辭源》《古代漢語詞典》“肉”字條目也都有“圓形錢幣的邊”的釋義??梢姽糯叭狻边€有與錢幣有關(guān)的釋義。如《漢書·律歷志上》:“圜而環(huán)之,今之肉倍好者,周方無端,終而復(fù)始,無窮已也”(顏師古注:“體為肉,孔為好?!保?。古代的錢幣大多是用精銅澆鑄的。故“肉”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可以借代為銅質(zhì)器物。如《晉書·孟嘉傳》:“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清張岱《陶庵夢憶·西湖七月半》:“名妓閑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肉竹相發(fā)。”兩例中的“肉”皆指銅質(zhì)樂器發(fā)出的樂聲?!叭馐痴摺敝械摹叭狻币部梢灾搞~質(zhì)的器物——鼎。鼎是“古代的煮盛食物的器具,多用青銅制成,三足而兩耳”。(見《古代漢語詞典》)古人常用鼎來煮肉盛肉,它下面可以燒火。肉煮熟后往往就鼎而食,貴族吃飯常常吃幾種肉食,就用幾個鼎來煮,按等級有三鼎、五鼎、七鼎、九鼎之分。這就是“列鼎而食”。有時進(jìn)餐還要鳴鐘奏樂,成語“鐘鳴鼎食”就是反映這種奢侈生活的。如《文選·西京賦》:“若夫翁伯濁質(zhì)張里之家,擊鐘鼎食,連騎相過,東京公侯,壯何能加?!蓖醪峨蹰w詩序》:“閭閻樸地,鐘鳴鼎食之家。”“肉食者”可以譯作“就鼎吃食的人”,這種人自然就是統(tǒng)治者。這樣既合情合理,也符合語法規(guī)律。
2. 教科書注“間”為“參與”。
注文意思是對的,但語焉不詳,“間”字本身所包含的細(xì)致的思想感情就不能充分表達(dá)出來,文學(xué)韻味頓失?!伴g”,古代寫作“閒”,是個會意字。許慎《說文解字》:“閒,隙也。從門月?!倍斡癫米⒃唬骸伴T開而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睋?jù)此,“間”的本意是“縫隙”,如《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見而闚其夫(闚,同窺)”。故“又何間焉”中的“間”應(yīng)作動詞用,取其引申義,是悄悄地鉆進(jìn)來或插到中間去的意思。鄉(xiāng)人說這句話的意思表面上對曹劌關(guān)心,有規(guī)勸的意思;實質(zhì)上是對魯莊公不能任人唯賢,盡用庸碌之輩表示不滿。
全句可以譯作:“(打仗的事)有在朝執(zhí)政的官僚去出主意,(你)又何必往里鉆呢?”
二、 原文: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教科書注“衣食所安,弗敢專也”為“衣食這類養(yǎng)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安,有‘養(yǎng)’的意思,弗,不。專,獨占。”
教科書注“安”為“養(yǎng)”是有根據(jù)的,唐孔穎達(dá)疏:“公意衣食二者,雖所以安身,然亦不敢專己有之,必以之分人。”但與情理有悖。“衣食這類養(yǎng)身的東西”,絕不是莊公獨自專有,人們也決非要待莊公分而后有之,應(yīng)該說,只要能生存下去,人人皆有,只不過有好壞之別罷。所以清人俞樾在《群經(jīng)平議》中批評孔穎達(dá)的觀點:“傳文但言所安,不言所以安,孔義非也?!庇衢型馊龂f昭給“孝敬忠貞,君父之所安也”(《晉語》)句中的“安”字的注釋:“安猶善也?!闭J(rèn)為:“此謂雖己之所善,而必以分人”。筆者亦同意此觀點?!鞍病贝_實有“善”的意思,《中華大字典》、“安”字條目第16義項就是“善也”?!稘h語大詞典》也認(rèn)為“安”可以釋為“善”“喜歡”,而且例句就是“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這一句。莊公這句話是說,自己感到好的衣食,不敢專享,必以之分人。也正因為衣食中的精美者數(shù)量有限,分的面不可能廣,所以曹劌說:“小惠未偏,民弗也。”如此解釋既合情合理,上下文銜接自然。
全句可譯作:“衣食之中好的,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分一些給臣子?!?/p>
三、 原文: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教科書注“加”為“虛夸。這里是說以少報多?!苯虒W(xué)參考書譯此句為:“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shù)量,一定對神誠信?!?/p>
注文和翻譯皆不妥。春秋時代特別重視禮儀,什么性質(zhì)的祭祀用什么樣的祭品,用多少都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根本就不可能有以少報多的情況。再說魯莊公為了得到神靈的庇佑,虔誠猶恐不及,又豈敢在上報祭品時弄虛作假呢?
許慎《說文解字》:“加,語相增加也。從力從口?!倍斡癫米ⅲ骸爸熛略唬骸右??!Z下曰:‘加也。’此云‘語相譄加也’。知‘譄’、‘誣’、‘加’三字同義矣。誣人曰譄,亦曰‘加’?!?《文言文學(xué)習(xí)辭典》(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釋“加”為“凡言過其實,憑空構(gòu)加不實之詞,須憑有力之口”,可見“加”與“誣”的意義相同,都是“欺騙”的意思。祭祀時,祝史必須向神明報告國君的執(zhí)政情況,諸如年景情況、教化情況以及百姓的生活情形?!案ジ壹印钡囊馑际侨鐚崍蟾?,做到不“矯舉以祭”(《左傳·桓公六年》語)。杜預(yù)注“矯舉”曰:“詐稱功德,以欺鬼神?!奔床活櫴聦崬閲蟪澑琛?/p>
全句可以譯為:“在舉行祭祀活動時,不敢詐稱功德,欺騙神明?!?/p>
四、 原文: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教科書注“小信未孚”為:“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孚,為人所信服?!?/p>
此注來源于杜預(yù)的注:“孚,大信也。”但杜預(yù)的觀點歷來有不少注家持否定態(tài)度,如洪亮吉《春秋左傳詁》(中華書局,1987年10月出版)、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東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皆認(rèn)為“杜隨文生訓(xùn),未安。”
“孚”與“尃”或“敷”因古音相近而通借。如《易·需卦》:“有孚。”《經(jīng)典釋文》云:“孚,又作尃”。“尃”與“旉”相同。《說文解字注》:“尃,布也。”《小爾雅·廣詁》:“敷,布世?!比纭对姟べS》:“敷時繹思。”鄭玄箋:“敷猶徧也?!薄靶⌒盼存凇本渲械摹版凇币矐?yīng)該是“布”、“徧”的意思?!秶Z·魯語》記載曹劌的話是這樣的:“小賜不咸,獨恭不優(yōu)。不咸民不歸也;不優(yōu),神弗福也?!边@段話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句的最好注腳。曹劌認(rèn)為莊公僅一己之誠信,還未施及百姓,而老百姓生活貧困,不能普遍供祀神,故“神弗福也”。因此,“小信未孚”中的“孚”應(yīng)該訓(xùn)為“普遍”。
全句可以譯為:“(莊公)一己的誠信,還不普遍,神是不會保佑的?!?/p>
五、 原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教科書將“情”注為“實情”。 注文是有根據(jù)的,《辭?!贰掇o源》等辭書“情”字條目,皆有“實情”的義項,而且都是引用這一句作為例證的,但從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考察,似不妥。上句明明寫著“小大之獄,雖不能察”,怎么能“以實情”來處理呢?不前后矛盾嗎?徐中玉主編的《古文鑒賞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注“情”為“忠誠”,很恰當(dāng)?!吨腥A大字典》“情”字條目有“忠誠”的義項。例句是《荀子·禮論》:“情貌之盡也?!惫糯墨I(xiàn)中,“情”釋作“誠”的例證還不多,但還是可以找到的。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齊人多詐而無情實?!薄豆茏印ば蝿萁狻罚骸芭c人交,多詐偽無情實?!眱衫械摹扒椤迸c“詐”相對,說明“情”就是“誠實”的意思。
全句可以譯為“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但一定拿出誠心來處理?!?/p>
六、 原文: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教科書注“伏”為:“埋伏”。筆者認(rèn)為此注不妥。
在古代漢語中,如果“動詞處于賓語位置上,有可能用如名詞”(見朱聲琦等編的《古代漢語實用教程》)?!胺北臼潜硎緞幼餍袨榈膭釉~,但是在這里充當(dāng)了動詞“有”的賓語,詞性就轉(zhuǎn)變?yōu)槊~。表示與“伏”這個動作有關(guān)的人,不能仍訓(xùn)為動詞。故“伏”應(yīng)釋作“伏兵”?!豆糯鷿h語詞典》《文言文學(xué)習(xí)辭典》在“伏”字條下就收有“伏兵”的義項,就是以這一句作為例證的。
全句翻譯為:“大國(用兵)難以猜測,我怕(他們)在那里有伏兵?!?/p>
七、 原文: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教科書將句中的“靡”釋為“倒下”,筆者查閱了十多種古代漢語辭書,發(fā)現(xiàn)“靡”有“倒下”“無” “錯誤”“華麗”“水邊”等義項,但除了“倒下”義項外,其他的義項皆不適合此句。
古代行軍打仗,旌旗在軍隊中是作指揮或壯軍威用的,不到軍隊徹底崩潰,旌旗是不會倒的。齊師只是敗逃,并未被摧毀,旌旗怎么會倒下?難道齊師會自動放倒旌旗?不可能,因為旌旗倒了會動搖軍心的?!蹲髠鳌ば辍酚小拔崧勚聨熣?,御靡旌摩壘而還”這樣的句子。杜預(yù)注:“靡旌,驅(qū)疾也?!焙我匀绱??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 1990年5月 出版)中解釋道:“蓋疾驅(qū)車轅自稍偏,其旌旗必傾斜似披靡?!鼻宕鷱堄駮热司帉懙墓呸o書《佩文韻府》在“靡旗”條下記載了北魏溫子升的《韓陵山寺碑》:“靡旗蔽日,亂轍遍野?!边@里的“靡”很顯然不能解釋為“倒下”,若旌旗倒下又怎么能“蔽日”?丁福保的《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清代阮元等人編寫的《經(jīng)篡詁》都認(rèn)為“靡”可以釋為“斜倚”、“傾”。這里正是此義。這里的“旗靡”顯然是指齊師已經(jīng)迅疾敗逃,已無斗志可言。
全句可以翻譯為:“我看到他們的戰(zhàn)車輪跡很亂,遠(yuǎn)望他們軍旗也傾斜了,所以就下令追逐他們?!?/p>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新坍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