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我們學校部分教師到山東杜郎口中學觀摩課堂教學,回來后,學校在部分班級進行課改實驗,我也參與其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教學情況有了明顯的變化,我也有些感觸。現記下來與大家共勉。
1. 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學生原先的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變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教師把學生推到了學習的前臺,自己成了幕后的指導。
2. 強化了學生課前預習。學生把課后補習變成了課前自習。學生只有預習充分了,學習才會更加深入,課堂上才會有更多的表現機會。課前預習使學生的信息量變得更大了,課堂變得更加豐滿。
3. 課堂的氣氛“活”起來了。課堂教學采用匯報交流方式,教師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激活思維、點撥疑難、捕捉生成、提升品位,教師就像是一個主持人,“是課堂上平等對話中的首席”。課堂上學生的活動時間至少有25分鐘,學生的主動性強了,課堂“活”了。
4. 小組合作學習,組內互幫互助的氛圍濃了,組際間的競爭加強了。因為有了競爭激勵機制,學生學習更加投入,整體學習氛圍濃厚。
【課改課例】
學習杜郎口的課堂教學模式后,我試著上了一堂課改研討課,內容是陸游與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兩首詞對比教學,一課時完成。
在課堂上,我將教學環(huán)節(jié)分為4個板塊:(1) 檢查自學,質疑問難;(2) 借助注釋,理解詞意;(3) 比較閱讀,體會異同;(4) 表演朗讀,背誦積累。每一板塊盡量將時間交給學生,采用“自主互動、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整堂課估測時間,教師活動少于15分鐘,學生活動時間在25分鐘以上。
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整堂課,我有一種生機勃勃、春意萌動的感受,學生有不少精彩之處,這是我預見不到的,舉一兩個例子:
(片段1)上課前,我布置值日生將兩首詞板書到黑板上,上課時發(fā)現一些難字或整字或偏旁用彩色粉筆標出,如“驛、寂寞、碾、懸崖、俏、爛漫、叢”。問其原因,回答是:這些字是一些難寫、難讀的字,用彩筆標出來,提醒同學們要注意,并帶著同學讀這些字。
【感受】我們平時教學,常常是以教師的認知來代替學生的認知,出示的難讀難寫的字都是老師認為學生可能難讀難寫的,殊不知,教師的認知,可能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而學生自己的提醒,就更貼近學生的原認知。
(片段2)質疑問難時,一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其他學生迅即站出來解答。
生1:毛澤東的詞中“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边@首詞明明是寫梅花,為什么不用“它”而用“她”?
生2:讀了這兩首詞,我覺得看起來明寫梅花,但都是在寫人,所以用“她”。
生3:我從“寂寞”“愁”“妒”“俏”“笑”這些詞中,看出來兩首詞都是寫人的。
生4:這是采用了擬人的寫作手法。
師:說得很好,其實這兩首詞都是采用了(師板書“借物”學生迅速回答這是“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你們還能舉出類似寫法的詩詞嗎?(生:《墨梅》。)
【感受】面對課堂的生成,教師如果能抓住時機,及時地捕捉,巧妙地提升、引導,那么課堂的教學效率就會提高。當然如果學生的生成離主題太遠,教師就應及時地引導學生回到課堂教學的重點之中。
(片段3)學生在比較兩首詞的異同時,通過小組的互動,學生均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但整體上感受到陸詞格調凄然,所表達的是孤芳自賞的心境;感受到毛詞格調樂觀,所表達的是謙虛大度的胸懷。
生1:我認為毛澤東這首詞和陸游的詞不一樣,陸游的詞是在寫自己,而毛澤東不是寫自己,而是寫老一輩革命者,他們經歷了抗日戰(zhàn)爭的風雨,又經過解放戰(zhàn)爭的飛雪后,新中國成立了,他們都很高興了,但毛澤東又在告訴他們,不要爭春。(掌聲)
生2:我認為這首詞就是毛澤東告訴大家有了功勞,不要居功自傲。(掌聲)
【感受】或許生1的觀點不完全正確,但從他那寬闊的思路,滔滔不絕并能自圓其說的論證來看,學生的思維完全開放了,他們的思維活力在討論中得以激活。所有的聽課師生都被他精彩的發(fā)言所感染,不由自主地為他鼓掌。面對這樣的課堂,我想到了《悄悄的革命》中的一個詞語——“潤澤”。佐藤學如是說:“‘潤澤’這個詞表示的是濕潤程度,也可以用它表示那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肌膚的感覺?!?/p>
開放的課堂,給教學帶來無限的活力,解放了學生,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平等對話中的“首席”。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認為也有些問題值得關注。首先,課堂上要確立學生主體、師生平等的意識,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的發(fā)展必須在自主的活動中獲得。其次,對教師的備課,學校應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深入研究文本,把握好課堂的重、難點及知識點。這樣,在開放的課堂上,教師才能有效地捕捉生成,并加以引領、提升,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第三,教學要盡量采用板塊式設計,每一個板塊設計要有彈性,問題的設置有容量,有探究性。第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關注不積極發(fā)言的同學,使全班學生集體向上,盡量避免課堂上的“馬太效應”。
[作者單位: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