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自主學習強調自主,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生才有內驅力。課堂上,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課文內容情境,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可采取圖畫再現(xiàn)、音樂渲染、語言描繪、實物演示、表演展示等多種形式再現(xiàn)課文情境。如在教《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一課時,出示貝聿銘設計的建筑作品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畫,初步感受到建筑的藝術魅力和貝先生高超的設計水平;教課文《春》時播放樂章,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春光無限,春意盎然的旋律;教課文《往事依依》時,教師通過精彩而富于感情的語言導入新課,讓學生體會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時時營造出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興趣,就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做好了鋪墊。
激發(fā)興趣還有賴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適時巧妙地設問。設問一般安排在下面四個“節(jié)點”上。一是在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理解時,提出一個能引發(fā)深度思考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維遇到困難時,提出一個有點撥作用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tài)、不愿往下思考時,提出一個能引起爭議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就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他們沒有想到的問題。
轉換角色能使學生換位思考,使思考更有新意,更有獨創(chuàng)性。根據(jù)不同的課文,有時讓學生充當教師角色,學生可根據(jù)課文和自己的理解提出問題,讓其他同學來解答;有時讓學生充當文本中人物角色,如學習《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向學生提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哈爾威船長,你會怎么辦?并說說為什么。角色的轉換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在課堂上,教師不要規(guī)定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做主,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如在學習《黃紗巾》一文時,教師先提供幾種方法,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生有的選擇朗讀方法,有的選擇講故事方法,有的選擇表演的方法。然后請朗讀的學生朗讀課文后談談自己的理解,請講故事的學生講講這個故事,請表演的學生來扮演這個故事中的人物。在學習過程中,由于所選的方法都是學生自己喜歡的,發(fā)揮了自己的優(yōu)勢,因此感悟就特別深刻,交流起來也更有勁頭。
在課堂上,教師應允許學生隨時質疑。給學生隨時質疑的自主權。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但敢于提問,敢于表述,還敢于爭論。
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自主探究的過程,出現(xiàn)錯誤是難免的。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允許他們有失誤。學生在理解時出現(xiàn)了偏差,教師不但不能批評,反而應當鼓勵、引導,通過點撥、討論,使學生明白錯誤,提升思維的品質。
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就要鼓勵學生為閱讀而自主搜集資料。具體的做法是: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以前,教師都要求學生課前查閱資料,并帶到課堂上來互相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從眾多的資料中選出與文本密切相關的資料,再在所選好的資料中確定“最有價值的資料”,并表揚資料的搜集者。經過一段時間實踐,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明顯提高了,表現(xiàn)在搜集的途徑多樣化(上網(wǎng)、到圖書館、采訪有關人員等等),搜集到的資料的也越來越有價值。在學習《梵天寺木塔》一文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塔”不熟悉,于是布置學生分頭查找資料,把找到的資料拿到課堂展示,這樣學生對“塔”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十分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在小組內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討論解決,然后把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到全班一起討論解決。讓學生完全以主人的角色經歷學習全過程,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提出問題,也自主解決問題。
[李傳?。航K省金湖縣實驗中學]
[呂新平: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