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高中語文課程應“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古典詩詞既是我們經(jīng)典的文學樣式,也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重地,引導學生去感受、解讀古典詩詞是我們的教學重點。詩有“詩眼”,詞有“詞心”,它的“心”就是詞中化解不開的“情”。詞,或令人唏噓不已,或令人慷慨激昂,前者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后者如岳飛的《滿江紅》。詞,似乎更注重情感的體驗。我們的閱讀鑒賞活動實質(zhì)上就是對作者情感的再體驗?,F(xiàn)以下面這首柳永的《雨鈴霖》為例,看看如何去解讀作者的情感體驗。
一、 超前心理與情感抒發(fā)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細讀這首《雨鈴霖》,縈繞在心頭的始終是離別時的低語、無奈和離別后止不盡的思念。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這首古詞離別時、離別后的情緒,體驗其中的情感曲線,把握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及文字的表現(xiàn)力呢?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詞人下闋多是寫別后的愁苦,在想象別后的生活里,體驗著內(nèi)心的不忍與痛苦,這就是體驗的結果,一種超前的體驗。
超前體驗是一種超越當時事實,提前體驗后面可能存在或發(fā)生的事情。它既可以是一種行動,例如現(xiàn)在的超前消費,超前學習;也可以是一種心理行為,例如在心中假想某種事情的結果以及影響等。在這種超前體驗中,往往會帶來心中的悲憫,情緒或高或低,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上就是對將來人生的一種心理體驗,一種提前的情緒咀嚼。例如在漢末的《古詩十九首》中,“人生寄一世,奄或若飚塵”“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在這些詩里塞滿著對于死亡的超前體驗,詩人不斷的咀嚼,不斷的體驗,把人對于死亡的恐懼與無可奈何的解脫體現(xiàn)得刻骨至深。下面我們具體來解讀《雨鈴霖》中的超前體驗的心理與表現(xiàn)力。
詞的上闋主要描寫離別時的場景。蟬,夏生秋死,越至秋時越悲。柳永提筆便提寒蟬的悲鳴,除了客觀再現(xiàn)當時離別的場景還在于表現(xiàn)當時的離別氛圍,“凄切”兩字就定下了整首詞的基調(diào)。長亭送別、都門帳飲,進一步鋪墊離別前詞人內(nèi)心的無奈、哀傷、留念。詞人在這里并不多言自己內(nèi)心的離別之痛,將讀者的視線牽引到周圍的景物上,別前的痛苦表達得還不是非常透徹。然而隨著“蘭舟催發(fā)”,離別之時終于到來,詞人那時已經(jīng)忍不住將內(nèi)心的痛苦傾倒出來,言之不足以表達,哭之;哭之不足以表達,只好牽手流淚不語,但此時“無聲勝有聲”。詞人面對朝夕相處的紅顏知己,內(nèi)心怎么能夠忍受離別呢?柳永到此時已經(jīng)一改前面的借景抒情為直抒胸臆了,詞中的離別之情更深一層。接下來,如何把內(nèi)心的不忍、無奈、痛苦寫得淋漓透徹,最大限度地表達出來呢?柳永將視線放到離別之后,他想象離別后的情形,超前去體驗離別后的一幕幕。“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此時的“千里煙波”“暮靄沉沉”表達詞人心神空虛的情感。當詞人想著離別后乘舟獨行,漂泊在茫無邊際的江面上眼前一片煙波暮靄,心情越加孤獨悲愴。雖然那時詞人身還在別時的此岸,而心卻被放逐到離別后的水面上,作者在這樣的情感咀嚼里已經(jīng)不能自已?!岸嗲樽怨艂x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痹~人在不能自禁的痛苦中,尋求著一種心理上的寬慰,他想要說的是自古以來人們就因離別而哀傷,然而“我”的哀傷卻因清秋的冷澀、蕭條而倍加凝重,更讓人不堪忍受。后面三句“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比绻f成是想象,是虛寫,那都是從寫法上去體會其妙處的,然而這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解讀。這三句的妙處或許更應該看作是詞人的超前心理體驗的結果。我們可以想象詞人當時站在岸邊或者已經(jīng)登上船,站在船頭,看著漸行漸遠的長亭,看著那只揮舞著的纖手越來越模糊,詞人只能決絕地掉頭走入艙中,拿起船中的酒壺,就著那滿心的不忍與痛苦仰頭而盡。詞人想象著夜里醒來時雖然心還是眷戀著她,難舍難分,但是身已在他鄉(xiāng);雖然岸邊楊柳依依,牽人欲留,然而自己頭上早已殘月西垂,曉風撫鬢。一樣情而兩地身,柳永在想象的世界里超前體驗著這種離別后的苦楚。還未離別而先想離別后的苦楚,剛剛離別后又在體驗著別后可能相見無期,窮年累月的傷感與傷悲,所以詞人最后說“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绷汲?、美景、賞心、悅目本來是人生的四大樂事,柳永身在旅途當中卻提前設想著此去即使是身遇那樣的美好時光但因為缺少伊人相伴而形同虛設。作者通過超前體驗以后的生活,來反襯當時內(nèi)心中不堪忍受的離別愁苦,“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一句把離別后內(nèi)心的失落、不忍,惆悵重重疊疊地融在一起了。“千種風情”如果沒有佳人傾聽那么又有何意義呢?
二、 超前體驗與三個緯度
從以上的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一直到整個下闋詞人都在想象著離別后的生活境況與心理境況,在這兩種境況中體驗著不忍離別而又不得不走,離別過后無法割舍,排除不了的思念之情。詞人將情感的觸角超前地伸向了三個緯度,構筑了一個離別的意義群??臻g上,詞人由離別長亭寫起一直寫到離別后的旅途再到楚地的一座城市。在離別的長亭中實寫離別之景,但是景中有情,如“凄切”“無緒”“留念”“催”都印上了作者深重的離別烙印,而這一切的烙印也正建立在對離別的惆悵中。正如一個患者之所以對將要到來的手術產(chǎn)生恐懼就是因為他預想并害怕著疼痛和危險。反之,也正如一個孩子拿到一百分的成績單他會加快步伐跑回家一樣,因為他在心里預想著父母會是如何的高興,會給他怎樣的贊譽。柳永在詞的一開頭就把別后的心情放到別前了。后面的旅途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和到達后的“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則是作者在心靈的放逐中,超前體驗離別的結果,在超前中觀照自己的情感世界。時間上,作者則是按照一個過程來表達,自己隨著時間的延伸,離別的到來,情感變得越來越深。別前“凄切”“無緒”,別時“淚眼”“無語”,別后“冷落”“殘月”,從詞的意境上體會作者一步步地在鋪墊離別情感,將離別的過程展示開來。作者超前的觀照著自己別后的情境,讓讀者感受到了疼徹心肺的離別情。心理上,詞人心中很清楚,真正的離別不是空間與時間意義上的離別,而是心理交流的割斷。柳永因“黃金榜上,偶失抬頭忘”,更因一句“且把浮名淺斟低唱”的戲言而到最后不得不“奉旨填詞”。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來說,那無疑是人生的失敗。但是柳永的命運卻因此發(fā)生了逆轉(zhuǎn),中國的詞史也因此添上了閃亮的一頁。柳永將藝術的根扎于煙花柳巷,扎于水井茶亭,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歡迎,尤其是歌妓對他的追捧。在那些歌妓中有柳永的紅粉知己。這首詞中的女主人公既可以是一位女子也可以是一個群體,一個讓柳永可以坦誠相待的群體。所以柳永在詞中著重表現(xiàn)了內(nèi)心中的離別愁苦之情,表達了不堪忍受離別后“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哀傷。如果柳永與她或她們沒有赤誠的交往,篤實的情感,那么所有的語言都會顯得乏力。詞人正是通過超前的心理體驗傳達了他內(nèi)心的離別波瀾。
三、 以心解心與作品解讀
在時間、空間、心理交錯的三維空間中,離別之情真正落實到“心”上了。用這種超前體驗的心理去解讀柳永的這首詞,可以說是以“心”攻“心”,或許能夠說出個中的滋味來。同樣我們也可以用這種體驗去解讀柳永的《八聲甘州》中的“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中的思歸情懷。這樣的超前體驗的情思在《紅樓夢》的《葬花詞》中也有鮮明的體現(xiàn)“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天盡頭,何處有香丘!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道出了人世的凄涼,一句“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道出了千古共悲的事實,這種情緒正是作者在歷經(jīng)人事坎坷,對人生的終極思考后做出的超前體驗。
詩詞歌賦以及一切的文學都是心靈的解碼過程,在我們的解讀過程中如果能夠深入作者的心,以我“心”度彼“心”,就能最大限度地體會到作者對自己內(nèi)心波瀾的真實觀照。超前體驗,既是我們平常人生活中的常有心態(tài),也可以是解讀文學作品的一種方式。柳永只是其中一例而已。從這首詞的解讀中,我們可以認識到,文學是講究性靈的,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文學作品本身所表達出的心理體驗,并且要帶著“心”進入到作者的內(nèi)心中去。在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教學中,適度地引入心理學從而加深解讀的力度,可能會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绑w驗”“超前體驗”,用這樣心理學范疇的詞語去解讀,正是我們通過學科滲透來解讀文學作品的一次嘗試。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北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