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教:仇定榮 點評:黃敖興
(師生相互問候后正式上課)
一、 巧用文本,設置懸念
師:有位作家曾經(jīng)說過:“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庇H愛的同學們,當你聽了這段優(yōu)美的抒情文字后,請你說說,這位作家抒發(fā)了怎樣的一種情感?
生1:喜愛綠,鐘愛綠。
生2:熱愛綠,迷戀綠,盼望綠。
生3:直接傾訴了對綠的珍愛和渴盼。
師:說得真好,如果我們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
生4:愛。
師:然而,就是這位如此喜愛“綠”的作家,卻硬生生地把“綠”給囚了起來。(板書:綠,并用紅粉筆將“綠”字圈了一圈)
(點評:“點睛”,漫不經(jīng)心,涉筆成趣,形象地點明了標題的內(nèi)涵。)
那么,這位作家是誰呢?他就是陸蠡,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寧死不屈的抗日戰(zhàn)士。(板書:陸蠡〈lǐ〉)那么,他為什么要把“綠”囚起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散文《囚綠記》,去揭開其中的謎底。(板書課題)
(點評:優(yōu)美的前奏吸引著學生漸入佳境,誘人的導語激發(fā)學生去好奇探究。教者借力發(fā)力,借文本抒情語句與標題,把學生的思維迅速帶入教學情景之中。)
二、 整體感知,概括內(nèi)容
(學生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完成兩個問題:(1) 圈點勾畫,標出不認識的或難以理解的字詞;(2) 課文哪幾自然段是直接寫“囚綠”的?在囚綠之前、囚綠之后還寫了哪些內(nèi)容?請你用與“囚綠”形式相同的短語來概括。學生根據(jù)要求閱讀課文,老師先讀文章,后個別輔導學生)
(點評:尊重學習主體,擴展學習空間;“圈點勾畫”,滲透學法指導;“短語概括”,顯示整體感知。)
生5:第五段“急不暇擇”該如何理解?第七段“淅瀝”該怎么讀?
師:哪位同學來幫忙?
生6:“急不暇擇”是“迫切,來不及選擇”的意思,“暇”,空閑的意思?!颁罏r”應讀“xīlì”,模擬聲音,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
師:完全正確。還有不懂或不認識的字詞嗎?(見沒有舉手,稍停)不過,老師可要提醒同學們,頁下注的幾個詞語都比較重要,建議大家讀一讀。(學生讀)
師: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解決第二個問題,誰先來回答。
(點評:隨文點撥,自然融入字詞知識。)
生7:我認為文章直接寫“囚綠”內(nèi)容的應該是第8段到13段,因為第8段開頭是這樣說的:“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這說明我已經(jīng)開始囚綠了。而第14段則寫我“離開北平一年”后對綠友的思念,屬于“念綠”或“思綠”。
生8:我覺得直接寫“囚綠”內(nèi)容的是第8段到11段。因為這幾段寫了我囚住綠色,綠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12、13段寫的是由于時勢的原因,我只得釋放綠色,盡管不是我的主觀意愿。
生9:我也認為直接寫“囚綠”內(nèi)容的是第8段到11段。從情感基調(diào)來理解,前4段可用“溺愛”一詞概括,后兩段可用“無奈”一詞概括;從內(nèi)容上分析,前4段為“囚綠”,后兩段為“釋綠”。
師:原來如此,在“囚綠”之后,還寫了“釋綠”和“念綠”兩部分內(nèi)容。(板書:“釋綠”“念綠”)那么,“囚綠”之前又寫了哪些內(nèi)容呢?
(點評:不經(jīng)意的一句點評,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
生10:我覺得寫了兩點內(nèi)容。第1段是引出回憶,所以叫“憶綠”。其他幾段都是寫“愛綠”,因為愛綠而“終于選定了這朝東的房間”;因為“愛綠”,才默默地與“綠葉”對話;也因為“愛綠”,才含情脈脈地凝望著“綠友”。(板書:“憶綠”“愛綠”)
生11:我覺得還可以用“賞綠”概括,作者“含情脈脈地凝望著”常春藤,就是在欣賞“綠友”。
生12:我覺得用“贊綠”“頌綠”也行,因為第2到第7段,主要寫的就是作者對常春藤的喜愛、贊美和歌頌。
生12:我同意以上3種觀點,但若能再細分一些更好,因為第2至4段是寫選擇可以看到綠色的房間,而第5至7段是寫享受房間的綠色,所以,我更傾向于將第2至7段細分為“擇綠”和“愛綠”。
(點評: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與教師對話,既完整理解了文章內(nèi)容,又注重作者情感脈絡的梳理,實實在在體現(xiàn)整體性。)
師:幾位同學的回答都很正確,不僅緊扣課文概括內(nèi)容,還能闡述理由,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希望其他同學也能這樣學習語文。下面請同學們把文章的內(nèi)容作一系統(tǒng)的梳理。
生13:憶綠——擇綠——愛(賞)綠——囚綠——釋綠——念(思)綠。
(點評:“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薄白髡咚加新?,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比~老所言,指出了一條進入文本的路徑。這一環(huán)節(jié),就其內(nèi)容而言,不外乎是概括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基調(diào),有落窠臼之嫌。然而細細推究起來,教者正是在看似平淡無奇之中來引領學生讀懂文本,引導學生“自然”地繹出“憶”、“擇”、“愛”、“囚”、“釋”、“念”一組動詞,即可窺見一斑。)
三、 品讀課文,選點突破
師:閱讀課文,不僅要從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還得針對課文的不同特點,選取課文的關鍵處、深刻處、知識內(nèi)容豐厚處、手法巧妙處、意義隱含處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膩的解讀?,F(xiàn)在就請同學們品讀課文,并思考一個問題:作者是如何描寫這位綠友(常春藤)在囚禁前的精神風貌的?從中你概括出這位綠友怎樣的特點?(生閱讀,作批注)
(點評:兩個問題具體明確,前后關聯(lián),層級由淺入深。)
生14:作者在第7段具體描寫了綠友的卷須(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嫩芽(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突出它的可愛。
生15:我要補充兩點,在第4段,文章描寫了它繁茂的枝葉,而在第8段,還描寫了它的柔條,漿液非常豐富。
生16:第7段還寫了它的聲音和舞姿,聲音是淅淅瀝瀝的,舞姿是婆娑的,婀娜的,非常動聽,非常美麗。
師:三位同學讀書很認真,很仔細,把直接描寫“綠友”的句子都找了出來。那么,透過這些生動形象的描繪,又揭示了“綠友”怎樣的品質(zhì)呢?
生17:活潑可愛,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生18:充滿朝氣,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師:既然“綠友”充滿活力,活潑可愛,那么,我們該以怎樣的語調(diào)、情感來表現(xiàn)它呢?
生19:應該是帶著輕松、愉快的情感朗讀。
生20:還應帶著喜愛、欣喜的情感讀。
師:對,面對如此可愛的“綠友”,就要這樣朗讀。誰愿意范讀?
(兩位學生讀,老師點評)
(點評:朗讀是以直感的形式顯示學生的理解,用心品味,加深感受。)
師: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愛綠”部分的“綠友”,現(xiàn)在我們再把目光聚焦到“囚綠”部分,請同學們品讀課文,作者又是如何描寫“綠友”的?此時的它又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我們該帶著怎樣的情感來朗讀?(生讀書,師巡視,小組合作交流)
(點評:與上一環(huán)節(jié)相比,在容量上,增加了一個要求;在教學方法上,由“引”到“放”,繼續(xù)提升層級。)
生21:我們小組認為,對“綠友”的描寫主要有3點:引綠入室,枝條依舊伸長、攀援、舒放,反而比外邊長得更快;枝條執(zhí)意向外,“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壟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枝條衰敗,“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師:概括不僅全面,而且很有條理,完全正確。那么,此時的“綠友”又具有什么性格特點?該如何讀呢?
生22:蓬勃向上,追求光明。
生23:執(zhí)著堅定,永不屈服。
生24:應帶著惆悵、憂傷的情感來讀,因為被囚的“綠友”已經(jīng)成了“病孩子”。
生25:還要有點纏綿、深沉的語氣語調(diào),為不幸的“綠友”吶喊。
師:那就請你通過朗讀為“綠友”吶喊吧,行嗎?
生26:好的。(朗讀,學生點評,老師小結(jié))
(點評:法國當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蘭在《方法:天然之天性》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涌現(xiàn)原則”及“約束原則”,創(chuàng)造性地指出整體不僅可以大于部分之和[涌現(xiàn)原則],同樣會小于部分之和[約束原則]。涌現(xiàn)原則要求我們在看待事物時將事物放在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之中,用“復雜的眼光”來對待。我們在面對各種各樣的系統(tǒng)時,不僅要關注整體性的涌現(xiàn),還應關注在約束、限制和束縛的作用下被壓抑的部分。閱讀感悟必須將個性化與規(guī)定性統(tǒng)一起來,導讀文本,咀嚼精微,學生的自由度給足放寬,教師的教學位置又不能淹沒或缺失,才能保證“三維”目標的達成。)
四拓展遷移,升華主題
師:在自由自在的環(huán)境中,常春藤這位“綠友”活潑可愛,充滿朝氣;而囚禁后卻成了“病孩子”,但即使這樣,它仍然十分固執(zhí),永不屈服。如此強烈的反差,如此鮮明的對比,作者僅僅是為了寫“常春藤”嗎?是否還有別的用意?先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一找能揭示寫作背景的句子。
生27:文章第13段有兩處揭示寫作背景的句子:一是“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二是“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jīng)斷了數(shù)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這些句子告訴我們,抗日戰(zhàn)爭已經(jīng)全面爆發(fā),每一個中華兒女都要像常春藤一樣,不畏強暴,永不屈服,肩負起抗日的重任。
生28:開頭“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一句,也揭示了寫作背景,告訴我們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年以前。
師:下面我們再一起來讀一讀作者陸蠡的簡介(發(fā)放事先準備的材料),并結(jié)合文章寫作背景,從中你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請說說你的探究結(jié)果。
陸蠡(1908~1942),不僅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寧死不屈的抗日烈士。1937年8月,陸蠡負責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幾年時間,在敵機轟炸中出版的書籍竟達數(shù)百種,還有十幾種叢書。期刊《少年讀物》因有抗日內(nèi)容被強令???。1942年4月,陸蠡發(fā)往西南的抗日書籍在金華被扣,日本憲兵隊追蹤到上海,查封了書店,沒收了全部《文學叢刊》。陸蠡不顧胞妹的勸阻,親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關押。后被押解到汪偽政府所在地南京,審訊時,敵人問:“你贊成南京政府嗎?”陸蠡說:“不贊成!”敵人又問:“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國?”回答是:“絕不可能!”7月21日被害時,年僅34歲。
(點評:閱讀教學,常常要介紹作者,但如何有效、合適、得體?仇老師的教學為我們提供了范例。教學的適切性是教學智慧的顯示。)
生29:作者借景抒情,既贊美了常春藤的可愛可敬,又表明自己的志趣,要像常春藤那樣,永不屈服于日寇的蹂躪和殘暴。
生30:通過對常春藤在自由環(huán)境中活潑可愛的情貌和被囚禁后反抗精神的細致描寫,表明了自己的美好心境:熱愛生命,追求光明,不畏強暴,渴求民族的解放。
生31:借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發(fā)了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頌揚了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表達了敢于同敵人斗爭到底的決心。
生32:不僅描繪了常春藤的美麗,歌頌了常春藤的不屈精神,而且贊揚了中華民族渴求自由、堅貞不屈的高尚品質(zhì)。
生33:我覺得作者與常春藤的命運非常相似,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時值日寇入侵,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作者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他憤怒、憂煩,他堅貞不屈、浩然正氣,作者寫作本文的直接原因就是表現(xiàn)這種正義感。
……
師:同學們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作者沒有直說的愛國心。青年作家陸蠡不僅用文章表明了自己的心跡,更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實現(xiàn)了自己諾言,為了祖國,為了民族,為了人民,他獻出了年僅34歲的寶貴生命??谷諔?zhàn)爭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就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的陸蠡們,有了千千萬萬的愛國志士。(稍停)
師:現(xiàn)在,老師忽然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假如綠友常春藤確有靈性,充滿智慧,或許還讀了《囚綠記》這篇美文,又假如陸蠡真的與這位綠友見了面,此時此刻,還可能發(fā)生怎樣故事呢?請同學們一起來續(xù)寫一個結(jié)尾,怎么樣?
(點評:拓展探究,讓學生訴諸筆端,從而有機整合閱讀寫作。)
(學生思考,寫作,交流,點評。以下是3位學生的習作)
【習作一】
再回來時,又是綠意盎然的夏季了。
我走進曾居住過的小屋,看著綠友依舊動人的身姿,不由出口道:“嘿,老朋友,過得還好嗎?”
常春藤在微風中搖曳了一陣子,微微點點頭,好像有很多話,卻又咽了回去:“嗯,很好……那個,那個,你的文章我看了,對不起……”
我一臉愕然:“朋友,這話從何說起。”
常春藤輕聲地嘟噥著,像個怕事的孩子。
我木然了,凝望著他:“這話應該我說才對,當初是我自私妄為,若不是你的固執(zhí)觸動了我,提醒了我,如今……唉,孰是孰非,又怎能說清?來,這次我們做個真朋友,如何?”
常春藤眼眸子豁然明亮了起來,堅定地點了點頭。
微風中,綠色的身影伴隨著我的衣角微微揚起。在夏日的陽光里,是如此堅定,如此美麗!
【習作二】
轉(zhuǎn)眼又是一個夏天。
陸蠡又回到了曾在北平居住過的公寓,找到了當初住的那個房間。
他發(fā)現(xiàn),纖細柔嫩的常春藤已變得枝粗葉茂。陸蠡不知如何是好,走了過去,輕輕地撫摸著它說:“老朋友,你還記得我嗎?”
常春藤抖了抖他的綠葉,坦然地說:“當然記得,就是你把我囚禁在黑暗的小屋里,讓我失去了陽光的照射,雨露的滋潤,怎能忘記?不過,我一直想念你,是你讓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貴?!?/p>
“謝謝你的寬容,是我對不起你!當初,正是你的不屈不撓,對光明的強烈渴求,才讓我醒悟過來,明白了許多道理。”陸蠡虔誠地說道。
常春藤接過話題:“我是為了自己,而你是為了祖國??!我已經(jīng)認認真真地拜讀了《囚綠記》,寫得真好,明的是寫我,實際上寫的是你的一腔熱血,赤誠的愛國之心?!?/p>
陸蠡深情地望著常春藤:“你不愧是我的綠友,你真正讀懂了我,也讀懂了我們可愛的祖國?!?/p>
這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話,是兩顆心之間的碰撞。
【習作三】
常春藤離開暗室后,漸漸恢復到了以前的容貌,依舊伸長,依舊攀援,依舊舒放。思念心切的陸蠡又來到了北平的居室。
“常春藤,你可還記得我嗎?”陸蠡的語氣里透著激動。
“當然記得,那時候,我整天見不著光,我拼命地想外逃,可你總攔著我,那時的我真是連死的念頭都有了,”常春藤回憶起往事,深情地說,“但是,我絲毫沒有責怪你的意思,因為我知道,你是愛我的,只是沒有考慮到我的感受罷了?!?/p>
“真對不起,因為我的自私,害你受苦了?!标戵灰荒樓敢?。
“沒關系,你看我現(xiàn)在不是好好的嗎?”常春藤想了想,又真誠地說道,“只要你和你的祖國也像我現(xiàn)在一樣自由自在地生活,我就心滿意足了?!?/p>
陸蠡顯得很激動:“會的,一定會的,好日子很快就要來到的!”
師:陸蠡先生的文章寫得美,同學們的習作寫得也很精彩。陸蠡用優(yōu)美的散文歌頌祖國,歌頌人民,表明心志,更把最寶貴的生命奉獻于危難的祖國,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追思。
(點評:文本的意義充滿了未定性。一方面,因為文本自身存在著創(chuàng)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為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是一種不對稱的交流。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者既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的創(chuàng)作空白,又要探究讀者與“文本—作者”對話過程中形成的空白。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兩個問題,就是依據(jù)空白理論而設計的探究性閱讀。第一個問題重在引導學生對文本主題的深入挖掘,寫作背景的把握,作者簡介的提示,既降低了學生深度思維的難度,又為學生個性化解讀設置臺階,使答案變得精彩紛呈,多元開放。第二個問題重在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從3篇習作來“窺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們可以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主旨等方面已有深刻的理解,“三維”目標已經(jīng)得到落實。)
五、 對聯(lián)結(jié)語,歸納總結(jié)
今天這堂課,老師將用一副對聯(lián)作為結(jié)束語(邊說邊板書):
上聯(lián):賞綠囚綠又釋綠,都因為愛;
下聯(lián):憶友念友再訪友,皆由于情。
橫批:情由愛生。
(點評:“結(jié)課如撞鐘,清音有余響。”用精心設計一副對聯(lián)作簡短的結(jié)束語,烘托課堂氣氛,不僅概括了全文內(nèi)容,梳理了文章脈絡,勾連了課外材料,揭示了囚綠真諦,而且產(chǎn)生了“課雖盡意更濃”的教學效果,使課堂學習樂而不疲、誘人深思、感人肺腑。)
[執(zhí)教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孝都中學]
[點評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區(qū)文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