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 形成了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初步框架,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問題而展開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自覺思考、主動探索,引導學生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關鍵詞: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方法
計算機科學技術興起于二十世紀,屬于新興的前沿學科。計算機系立足于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計算機專業(yè)人才,經過十多年教學和實踐的積累,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為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貢獻了力量。并且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的課程特點和師范學生的學習特點,有計劃、分階段地開設課程。通過探索與實踐,逐步形成《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其經驗和成果在學校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推廣應用中也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
1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模式的探索過程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是各專業(yè)的公共基礎課,該課程除有理論教學要求外,最大特點是學科發(fā)展快,實踐性強。
1.1 “講練式”教學方法
2004年,我根據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中依賴教師面授現狀,積極響應學校教學改革的號召,結合課程特點,從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入手,在機房開展課程教學,利用PPT的動態(tài)效果,邊講邊操作的教學方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了“講練式”教學方法,邁出了課程教學改革的第一步。
1.2 全面推行“問題式”教學法
2005年,針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學習資源不足,“講練式”教學方法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依賴教師講授的問題,現代教育思想強調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目的?!皢栴}式”教學法是許多現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學方法?!皢栴}式”教學法的正確使用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強化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積極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問題而展開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自覺思考、主動探索,引導學生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1.3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初步框架。
2006年,我響應學校加快教學模式改革步伐的號召,強化了“教師精講”功能,相應地形成了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初步框架。
在計算機教學中如何通過任務驅動來實施教學的方法,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根據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大致認為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教師引導期,第二階段是學生操作應用期,第三階段是交流討論期,第四階段是鞏固提高期、第五個階段是總結期。
在第一階段,教師要根據學科內容的邏輯聯系,根據教學進程,學習內容,學習目標,確定學習策略,設定課題,規(guī)化任務。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教師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導,還可結合實際應用作一些啟發(fā)性的提問,使學生知道從哪里入手做,以及從哪些方面可以作些變化。這一階段的關鍵是突出教師對學習目標的引導,學習策略的指導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
在第二階段,以學生具體操作為主。上課操作前應針對重點、難點進行必要的分析,在教師引導后,應留給學生充足的操作時間,讓學生大膽去試,使他們在使用中體會、感受和領悟。這期間,學生會遇到一些問題。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可由教師統(tǒng)一示范,集體解決;對個別學生的個別問題可作單獨輔導。這是學生消化和吸收知識的階段,是學生由不會到會,由初識到熟練掌握的階段,也是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發(fā)揮各種能力的階段,大部分學生掌握基本方法,消化教師所講的或書上所介紹的內容。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為今后學習活動的深入開展奠定基礎。
第三階段進入交流討論期,主要是教師查漏補缺,講解一些共同的難點和重點,并觸類旁通給出大量應用實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學、練、研相結合,探索知識規(guī)律和奧秘、尋求獲取知識、掌握科學規(guī)律的方法。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發(fā)揮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輔導作用,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瓶頸,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完成課程學習的基本任務。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集思廣益,開拓思路,鼓勵創(chuàng)新。
第四階段進入鞏固創(chuàng)新期。學生在看了別人的作品或方法之后,又會涌起再度嘗試的欲望,在這一個階段,學生進一步鞏固所掌握的知識,同時在得到啟發(fā)后作一些調整和創(chuàng)新,進一步使掌握的知識熟練應用,同時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
第五個階段:總結期。
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由于教師主要是在方法上進行引導,學生主要時間花在動手摸索上。容易造成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和教學知識點的疏漏。針對這些問題,就要加強課堂小結和知識點的回顧,使學習能力差的同學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學能通過教師的總結和回顧,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全面掌握知識點,達到教師的教學要求。
2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點及示范作用[1]
通過這樣一個引→試→做→看→創(chuàng)新的過程,學生學習知識也經歷了不會→會→熟練→鞏固→提高的過程。由此可見,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進度控制上遵循知識的連續(xù)性,學生學習有張有弛,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認識規(guī)律。這樣教學,學生學得快,學得牢,其教學容量也遠遠超出了傳統(tǒng)教學在同等時間內的知識量,既實現了大綱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個學生依據自身能力獲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潛力,貫徹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新事物往往是對舊事物的繼承和發(fā)展,它繼承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很多優(yōu)點,突破了計算機課程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影響,體現了教師導學,學生自學,小組互學的教育的教學觀。
《計算機應用基礎》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通過設置知識拓展活動模塊,較好地解決了計算機科學技術發(fā)展快與教材內容更新滯后這一矛盾.教師通過實施“任務驅動教學專題學習”模式既完成了本門課程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又在知識深度和廣度上彌補了教材內容帶來的不足.這對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和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等都帶來有益的影響。
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看到任務驅動教學始終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以任務作為驅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把書上死的理論變成活的應用。教師的引導、點撥更多的是把知識加以引申,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任務驅動教學法較好地解決教與學的矛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主動與被動教學相結合、慢教與快學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是溫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的傳統(tǒng)教學法的充分發(fā)展。
3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應用范圍和效果
3.1 模式的應用范圍
2007年以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任務驅動“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一直在我校教學中應用,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效顯著,為我們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和樂趣。
3.2模式應用效果
推動了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及整合.根據試點教學需要和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要求,先后制作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方案,課程導學方案,多媒體教學應用方案和學生學習指導等文本資源,同時開發(fā)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輔導。以上資源均整合在教學上的實施方案,教學輔導,Ppt課件,平時作業(yè)與作業(yè)講評,自檢自測,復習指導等欄目。
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應用,學生熟練掌握基礎知識,逐步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了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地,該課程所開展的“知識拓展小組活動”,受到師生的好評。
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叭蝿镇寗咏虒W”模式的應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了本課程教學質量,證明了“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應用是比較成功的。
2007年以來,學校加大了教學模式改革力度。逐步形成了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組織教師開展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形成了一批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方案。教學模式通過反復實踐和原型提煉,從探索走向成熟,最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計算機應用基礎.何克抗.李克東.北京師范大學.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