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委黨史研究室
由毛澤東創(chuàng)建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第一塊根據地,她開創(chuàng)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正確道路,星星之火,燎原全國。
1935年3月,粟裕、劉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開辟的浙西南游擊根據地,在許多方面與井岡山頗為相似:第一,從革命形勢上看,都是創(chuàng)建于全國革命的低潮時期。第二,從環(huán)境條件上看:除地形條件相類似外,井岡山地區(qū)有袁文才、王佐領導的地方農民武裝,他們愿意同工農革命軍相結合;而浙西南有陳鳳生、陳丹山、盧子敬領導的進步農民武裝組織支持紅軍。第三,從創(chuàng)建模式上看,浙西南根據地是由毛澤東培養(yǎng)出的干部,運用毛澤東的井岡山斗爭經驗、“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創(chuàng)建起來的,其斗爭形式,基本類似。因此,麗水人民把浙西南根據地親切地喻為“浙江的井岡山”。
一、組成挺進師,插入“敵心臟”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qū)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嚴峻形勢下,進行了中央主力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為了策應中央主力紅軍的長征,在長征前3個月,黨中央派出紅七軍團6000余人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以吸引和調動“圍剿”中央蘇區(qū)的敵人。這支部隊到達皖贛地區(qū)后,遭國民黨重兵“圍剿”,于1935年1月下旬在江西懷玉山地區(qū)失利,先頭部隊500余人在粟裕、劉英率領下突圍抵達閩浙贛蘇區(qū)。根據中央指示,突圍部隊迅速組建挺進師,以粟裕為師長,劉英為政治委員,立即率部進入浙江境內,開展游擊戰(zhàn)爭,創(chuàng)建蘇維埃根據地,以積極的作戰(zhàn)行動,打擊、吸引和牽制敵人,保衛(wèi)閩浙贛基本地區(qū)和鄰近的根據地,并從戰(zhàn)略上配合主力紅軍的行動。
浙江是蔣介石的老家,還是陳誠、湯恩伯等一大批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老家,蔣介石統(tǒng)治集團中的主要成員,不少是浙江人。而且浙江是國民黨財閥賴以生存的基礎,四大家族中浙江便占了蔣、陳兩家。因此,浙江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1933年時就被毛澤東稱之為“敵之根本重地”,如果把南京比作國民黨統(tǒng)治“首腦地區(qū)”的話,浙江便是國民黨統(tǒng)治的“心臟地區(qū)”。蔣介石集團對浙江的控制十分嚴密,紅軍在浙江境內建立起新的根據地,那就等于在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的“心臟地區(qū)”扎上了一把尖刀,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
2月,挺進師正式成立,全師共538人,步槍445支,輕重機槍12挺。人數雖少,但干部戰(zhàn)士配備極為精干。3月23日,挺進師進入浙西南的龍泉。26日,部隊在龍泉寶溪鄉(xiāng)殲滅駐防的“浙江保安基干隊”一個中隊,取得入浙首戰(zhàn)勝利,拉開了在國民黨統(tǒng)治“心臟地區(qū)”開辟根據地的戰(zhàn)斗序幕。
挺進師進入浙江,使得國民黨大為震驚。4月下旬,當敵獲悉紅軍正在慶元縣齋郎地區(qū)活動時,即調浙江保安團李秀部、福建保安團馬洪深部、大刀會及地主武裝3000余人,妄圖圍殲挺進師。齋郎地處百山祖山區(qū),海拔高達1248米,山高林密,地勢險要。4月28日上午,戰(zhàn)斗打響,挺進師居高臨下打得敵人落荒逃竄。此役共斃傷敵300余人,俘敵約200人,繳獲重機槍1挺,輕機槍4挺,長短槍150多支,子彈萬余發(fā)。
齋郎戰(zhàn)斗,是關系到挺進師今后能否在浙江立足的關鍵性一戰(zhàn),它迫使了龍泉河以南之保安團隊轉攻為守,龍泉河以北則因兵力南調而空虛,一些地主豪紳紛紛逃離浙西南,這樣挺進師就獲得了開辟浙西南游擊根據地的有利時機。
二、建立蘇維埃,分田又分地
齋郎戰(zhàn)斗后,挺進師到達松陽縣的安岱后一帶,受到以陳鳳生、陳丹山、盧子敬為首的當地農民武裝組織“青幫”的熱烈歡迎?!扒鄮汀背蓡T,絕大多數是貧苦農民,他們深受地主豪紳的剝削和欺凌,有著樸素而又強烈的革命愿望,其中相當多的人曾參加過1928年—1930年的革命暴動。挺進師一到,他們就積極靠攏,主動表示希望得到共產黨的領導,“青紅一句話,永世不分家”(“青”指“青幫”,“紅”指紅軍)。有了“青幫”的支持,挺進師在浙西南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立穩(wěn)了腳跟。
劉英、粟裕都曾跟隨毛澤東參加革命斗爭,他們深受毛澤東的教誨,對毛澤東軍事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解。6月上旬,在松陽縣小吉村召開的挺進師政委會上,劉英、粟裕決定按照井岡山革命斗爭經驗、“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在浙西南創(chuàng)建游擊根據地。
毛澤東的井岡山革命斗爭經驗,其核心內容是:在黨的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建立革命政權和土地革命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此,挺進師政委會決定首先加強根據地內黨的建設,成立中共浙西南特委。并派出得力干部開展基層黨建工作,經過努力,根據地內除建立中共龍(泉)浦(城)縣委外,還先后建立了4個區(qū)委和30多個黨支部,發(fā)展黨員324人。在黨的思想建設上,加強對黨員、干部、戰(zhàn)士和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堅定毛主席井岡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要求黨員、干部、戰(zhàn)士學會兩套本領:做群眾工作和打游擊。并在部隊的管理上嚴格執(zhí)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軍隊紀律,不拿工農群眾的一針一線。
在黨的領導下,根據地內很快象井岡山時期一樣成立了革命政權,建立了竹溪、玉巖、住溪、王村口等4個蘇維埃政府和黃南等19個鄉(xiāng)蘇維埃政府,157個村蘇維埃政府以及分田委員會。并象井岡山時期一樣普遍開展了插標、分青苗和分田地運動,到處都是“分田分地真忙”、窮人翻身解放揚眉吐氣的新景象。隨著革命政權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開展,浙西南廣大貧苦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得到翻身,使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紅軍是人民的軍隊,共產黨是人民的大救星?!贝笈笈那鄩涯辏娂娂尤爰t軍或地方游擊隊,革命隊伍迅速壯大。
根據地的武裝斗爭也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武裝斗爭的戰(zhàn)略方針,逐步實行了從正規(guī)戰(zhàn)到游擊戰(zhàn)的轉變。在遵循井岡山時期毛澤東、朱德制定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游擊戰(zhàn)略方針的基礎上,還提出了“敵進我進”的新戰(zhàn)術。不但多次打敗了浙江國民黨當局的多次“清剿”,還主動出擊。在7月底、8月初發(fā)起了“八一示威”行動,共襲擊了19個大小城鎮(zhèn),繳獲長短槍200余枝,輕機槍2挺,破壞了一些敵軍重要的交通、通訊線路,給了國民黨當局以有力地打擊。以松陽縣安岱后、龍泉縣住溪、遂昌縣王村口為中心的方圓200余里的浙西南游擊根據地全面形成,挺進師、游擊隊和地方干部隊伍壯大到3000余人,成了浙江國民黨統(tǒng)治“心臟地區(qū)”的“井岡山”,映得浙西南大地一片紅。
浙西南根據地的建立,在黨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義。紅軍主力長征后,全國革命陷入了低潮,各地的革命力量大多處于隱蔽、保存力量狀態(tài),國民黨甚至聲稱“紅軍被消滅了”。而此時,挺進師卻在蔣介石的老家建立根據地,給了廣大人民群眾一個鼓舞,對蔣介石統(tǒng)治集團是一個打擊,國民黨驚呼:“浙江素有平安之區(qū),自粟、劉竄浙,匪化已波及全省,以目前形勢而稱,浙江共匪不亞于四川、江西”。粟裕說:“這是全國革命低潮中的一個局部高潮。”中央軍委編的《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一書評價說:“這派喜人的革命形勢,猶如在浙西南夜空中升起一顆啟明星?!?
三、血戰(zhàn)羅卓英,保衛(wèi)浙西南
“浙西南游擊根據地的建立,等于在蔣介石的后院修起了革命的堡壘,槍口相對,這必然是他無法容忍的?!睘榇?,蔣介石不得不在1935年8月,調集中央軍五大主力部隊之一的第18軍約7萬多兵力對付挺進師。
第18軍是陳誠、羅卓英賴以發(fā)跡的蔣介石嫡系王牌軍,其師、團長都是清一色的黃埔校友。這支部隊裝備了從德、法等國的進口武器,是國民黨最精銳的、戰(zhàn)斗力最強的軍隊之一。
9月中旬,羅卓英部隊采取“步步為營”、縮小包圍圈等手段,開始向革命根據地發(fā)起全面進攻。凡有5戶以上的村子,都派兵力駐守,不足5戶的村子,則強迫居民搬遷,房屋茅棚付之一炬。
9月21日,挺進師在龍泉上田召開政委會,決定:為了保存挺進師的有生力量,由粟裕、劉英率主力跳出包圍圈,實行“敵進我進”的方針,敵進犯我根據地,我則進擊敵人后方的空虛地方。黃富武率部分武裝留在浙西南,保衛(wèi)根據地。
留守浙西南的紅軍和地方游擊隊,面對極端殘酷的形勢,毅然以鐵的紀律執(zhí)行了政委會的決定。以死相拼,致使敵人每占領一塊地區(qū)都得付出慘重的代價,在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悲壯的一頁。
9月28日,敵進攻龍泉住溪,根據地軍民頑強抗擊。10月6日,在茶園坑戰(zhàn)斗中,中共龍浦縣委書記方志富壯烈犧牲。當敵人進攻王村口時,紅軍和游擊隊運用“滾亂石”、“吊木排”等原始戰(zhàn)法砸得敵人死傷一大片。10月30日,挺進師政治部主任、浙西南特委書記黃富武被捕,后殺害于麗水大水門。10月31日陳鳳生被捕,敵人將他押至龍泉11師師部,殘暴地用鐵釘將他釘在墻上,逼他投降,但陳鳳生堅貞不屈,最后曝尸龍泉街頭。盧子敬、陳丹山也先后被殺害。
由于寡不敵眾,至1935年冬,浙西南游擊根據地基本喪失。根據地內的戰(zhàn)士、干部、群眾先后被捕千余人,犧牲失蹤上千人。其中,僅被18軍抓捕有據可查的就有820人,被殺害370人。粟裕說:“敵人的燒殺慘無人道,對我們的同志不僅是槍斃和砍頭,甚至把烈士遺體當眾‘開膛,割下心肝下酒。被捕殺和活埋的基層干部不計其數。”烈士的鮮血染紅了山山水水。
四、再戰(zhàn)劉建緒,挫敗敵陰謀
1935年10月5日,劉、粟率挺進師主力突圍抵達福建省壽寧縣,與閩東紅軍葉飛部會師,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臨時省軍區(qū)。劉英任書記,粟裕任組織部長,葉飛任宣傳部長。臨時省軍區(qū)由粟裕任司令員,劉英任政治委員。
由于當時羅卓英兵力仍然被英勇的浙西南軍民牽制住,所以浙南地區(qū)的反動勢力就顯得相對空虛,于是臨時省委決定開辟浙南根據地。為了掩護浙南的開辟,1936年2月,臨時省委決定,將挺進師主力組成浙西南獨立師,由粟裕率領返回浙西南活動。1936年6月1日,“兩廣事變”爆發(fā)。蔣介石因準備與“兩廣”軍作戰(zhàn),從浙西南調走了羅卓英的第18軍。臨時省委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重建浙西南特委,由許信焜任書記。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浙西南根據地得到恢復,并發(fā)展了一些新地區(qū)。至同年10月,挺進師活動范圍擴大到溫州、臺州、處州、金華、衢州等地區(qū)的30多個縣境。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停止了對陜甘寧中央紅軍的軍事進攻,并許諾聯共抗日。但鑒于浙江他的老家戰(zhàn)略位置的重要性,采取“北和南剿”的方針,從湖南調集重兵約10余萬人,由他的得力干將劉建緒指揮,對閩浙贛皖四省紅軍進行“清剿”。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決定采取“機動靈活、尋機作戰(zhàn)相結合”的方針,將部隊“化整為零”,分散行動。劉英在飛云江兩岸活動;粟裕率挺進師主力在浙西南活動。
1937年2月,劉建緒對浙西南開始“清剿”。浙西南特委書記許信焜和副書記楊干凡先后犧牲。粟裕率部一路轉戰(zhàn),以其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擺脫敵人,于4月抵達遂昌門陣,與紅軍謝文清部匯合。門陣位于三縣交界處,北倚大嶺,南控金衢平原,經濟繁榮,有“小上?!敝Q。同時地形險要,有利于隊伍的隱蔽。紅軍以門陣為依托,建立新的根據地開展斗爭,并調整斗爭策略,注重團結“中間力量”,建立一批鄉(xiāng)、?!鞍灼ぜt心”兩面政權。在經濟上采取新的政策,將過去打土豪、“抓兔子”籌款的辦法,改為根據部隊需要和地主負擔能力征收抗日捐,不過份暴露自己。這樣部隊既可主動出擊,又可隱蔽休整,成功地堅持到國共全面合作抗日的實現。
實行隱蔽的日子,也是挺進師最艱苦的日子。部隊不斷地在敵人的“網眼”中穿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風餐露宿,常常是缺糧斷炊,只能以野菜、草根、樹葉充饑,非戰(zhàn)斗減員時有發(fā)生。但不論如何艱苦,除個別分子外,廣大指戰(zhàn)員為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矢志不移,因為他們堅信共產主義一定會勝利。
在敵人撒下的“天羅地網”中,浙西南紅軍得以生存,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拼死相助。老區(qū)群眾以舍己為人的崇高品德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保護著共產黨,保護著紅軍,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慶元縣三堆群眾吳思澄身上被割18刀,龍泉縣葉張寶被割掉耳朵、鼻子,至死不肯出賣紅軍。景寧縣黃竹山村劉章富一家7口,父母兄長3人被殺,年幼的4個兄弟仍然不肯出賣紅軍。
在浙西南人民的冒死支援下,浙西南紅軍經過8個多月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挫敗了蔣介石“北和南剿”的反動陰謀,迎來了國共合作抗日的新時期。
五、匯入新洪流,紅旗永飄揚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fā)動“盧溝橋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zhàn)從此開始。不久,國共雙方開始談判合作抗日。在這種背景下,9月16日,劉英在溫州與劉建緒軍方代表進行了和談。10月14日,粟裕在門陣與國民黨遂昌縣當局談判成功。18日,粟裕率部告別浙西南父老鄉(xiāng)親,到平陽和劉英會合。
1938年2月底,中共中央東南分局組織部長曾山到浙江,傳達東南分局指示,宣布浙江紅軍編為新四軍,由粟裕率領開赴皖南抗日前線。3月18日,粟裕率首批浙江紅軍400余人出發(fā),經云和、麗水、遂昌開赴皖南。以后“成為在抗日戰(zhàn)爭中最好的隊伍之一?!?/p>
鑒于浙江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性,曾山強調:浙江“不能放棄,是十年血戰(zhàn)的成果,一定要保存?!睕Q定劉英留浙主持工作。劉英以后擔任了中共浙江省委書記。
紅軍挺進師的斗爭,是中央紅軍長征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從不同方向進行長征的一支中央紅軍,最終的落腳點是在浙江———蔣介石的老家、國民黨統(tǒng)治的“心臟”地區(qū)。他們以堅強的革命意志和頑強的斗爭精神,在這里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斗爭。在敵人的心腹區(qū)域沉重地打擊了敵人,較長時期地吸引和牽制了敵人相當數量的兵力。無疑在一定程度上策應了黨中央和主力紅軍的戰(zhàn)略行動,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和掩護了鄰近兄弟游擊區(qū)的斗爭。并把浙西南建成為中國革命在南方的一個戰(zhàn)略支撐點。這個戰(zhàn)略支撐點在以后的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她為浙西南重建了革命基業(yè),播下了革命種子。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建立的黨組織和革命有生力量不僅保存下來,而且在以后的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從小到大,不斷發(fā)展壯大,直至今天,再也沒有中斷。
第二,為以后的浙西南革命留下了領導者和中堅力量??谷蘸徒夥艖?zhàn)爭時期,在浙西南擔任主要領導職務的仍然是挺進師老紅軍。他們堅持浙西南革命斗爭14年,使浙西南紅旗永飄揚。第三,紅軍挺進師留下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激勵著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參加革命的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挺進師留下的豐富的白區(qū)斗爭經驗教訓、領導藝術和策略思想,通過老紅軍傳授給新同志,繼承和發(fā)揚下去,使我們的同志既使處于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下,也能有效地指導工作。第四,紅軍挺進師在浙西南留下了廣泛深刻的政治影響,為以后浙西南革命的發(fā)展奠定了廣泛堅實的群眾基礎。
因此,在以后的抗日戰(zhàn)爭中,浙西南一度成為東南抗日前哨———浙江的抗戰(zhàn)政治、文化中心,中共浙江省委機關駐地;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浙西南游擊根據地與浙南、浙東一樣,成為浙江三大游擊根據地之一,并比原來老區(qū)范圍更加擴大了。解放后,麗水成為了浙江省惟一的所有縣(市、區(qū))都是革命老區(qū)縣的地級市。
在創(chuàng)建和堅持浙西南游擊根據地斗爭中,許許多多黨的優(yōu)秀干部、紅軍戰(zhàn)士和數不清的革命群眾,抱著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抱著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為了我們今天美好的社會主義生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流盡了最后一滴血。他們的一生雖然短暫,卻是那樣的光輝燦爛。他們的精神將萬古長青!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將永遠激勵著麗水老區(qū)人民奮發(fā)圖強、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