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日至4日,由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西方音樂學會發(fā)起,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研究》編輯部、《人民音樂》編輯部聯(lián)合主辦,鄭州大學獨家承辦的“全國首屆外國音樂理論經典論著翻譯出版研討會”在鄭州隆重召開。來自全國西方音樂史、音樂文獻翻譯、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音樂作曲理論領域及出版界的專家、學者圍繞外國音樂名著翻譯選題、音樂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翻譯的規(guī)范化三個議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人民音樂出版社圖書中心主任蘇瀾深首先介紹了中國音樂翻譯的歷史,他說:“我國的音樂翻譯事業(yè)可大致分為辛亥革命之前、1949年之前、‘文化大革命之前和改革開放之后四個時期。 1949年前翻譯出版音樂圖書56種,1949年到‘文革前有53種,1978年到1980年有3種,1980年到2007年10月有753種,現(xiàn)共有268家出版社出版音樂書籍?!鄙虾R魳穼W院副院長楊燕迪教授則審視了當前音樂翻譯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他談到:“中國的音樂學在西學引入的廣度和深度上,尚需加力。從已有的音樂西學引入成果看,系統(tǒng)性、經典性、嚴肅性和思想性均有不足——具體表征為,選題凌亂、欠缺規(guī)劃、偏于實用、規(guī)格不一……”可以說“重視和關注音樂翻譯是我們學術水平發(fā)展的標志。”(中國藝術研究院蔡良玉)
一、翻譯選題的確立
一是以學科建設為目標。上海音樂學院陳鴻鐸教授建議“以各學科建設為目標、以急需或短缺的內容為優(yōu)先、以英文論著為主,德文、法文為輔?!敝醒胍魳穼W院張前教授從教學實際出發(fā)談到:“在音樂美學研究領域,西方關于他律論的專著,原著一本都未翻譯過來,這對學科發(fā)展是有影響的!”中國音樂學院楊通八教授也有相同的認識:“作曲是實踐、運用性學科,作曲技術理論傳到中國只有100年的時間,教材建設是很薄弱的,根據(jù)二手、三手材料學習對學科建設不利;對作曲技術理論的歷史進行翻譯是很有必要的?!倍顷P注學科前沿。杭州師大音樂學院教授王晡談到:“音樂史學研究不斷在進步,新的成果表現(xiàn)在史料的新發(fā)現(xiàn)、考古的新出土、研究的新進展中。音樂文獻翻譯一定要取新,關注最新的信息?!敝醒胍魳穼W院余志剛教授建議參照三聯(lián)的辦法出一套音樂學術前沿經典系列。三是關注普及讀物。余志剛教授建議做單卷本的音樂家傳記系列,他說:“現(xiàn)在類似傳記都是講故事,價值不高;傳記作者應是音樂家,應博學并有自己的思考?!彼氖切g語學工具書。中央音樂學院劉經樹教授談到:“即將印行的《中國音樂大百科》中沒有術語學條目設置,建議從MGG (Sachtitle)、New Grove Dictionary 中挑選出適應于我國國情的術語,組織德、英翻譯力量,編譯一本《西方音樂術語學手冊》(不宜超過兩卷)?!蔽迨羌訌妼n}史研究。中央音樂學院譯審劉紅柱認為應該加強專題史的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金經言研究員則認為既要搞專題研究又要兼顧各個學科。而王晡教授則對選題作了高度的概括:“選題要注重經典性、現(xiàn)時性、元基性、權威性、系列性、本原性?!弊钪匾氖恰拔胀鈬魳防碚摼A為我所用?!保ㄓ跐櫻螅?/p>
二、翻譯規(guī)范的商榷
中央音樂學院于潤洋教授談到:“翻譯的標準是信、達、雅,信一定是首要的?!眲⒔洏浞治觯骸熬幾g的概念于20世紀初出現(xiàn)于中國翻譯界;它允許譯者可對原著做20%的增減,與當時國人接受西學的承受力有關。然而,20%的限定隱含著更大幅度地改寫原著的可能性,從而導致曲解作者原意、侵犯原著作權?!薄白g者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各個民族、國家、地區(qū)、歷史時期都有自身特殊的思維模式?!保ㄌ旖蛞魳穼W院周小靜教授)
關于具體的規(guī)范,楊燕迪認為所有學術著作都應該有索引,原書頁碼應該在邊碼上,譯著應該有自己的說明。中國音樂學院李秀軍教授根據(jù)個人在美國耶魯大學的學習經驗特別強調了直接的閱讀體驗的重要性。他特別注重翻譯知識與內容的連續(xù)性、系統(tǒng)性。星海音樂學院任達敏教授則身體力行地從探悉譯著《西方文化中的音樂簡史》中的翻譯錯誤入手,強調了準確翻譯的重要性。劉經樹則具體而微地論述:舒茨的作品集Sinfonia sacrae(《宗教引奏曲》)譯為《神圣交響曲》,就是個錯譯。dominent意為主導、支配的意思。和聲學術語的dominent accord來自早期多聲部音樂中,倒數(shù)第二個和音向末音的進行;在中世紀晚期的多聲部音樂里,半音變化音的導音傾向逐漸支配聲部向主和弦進行,形成了終止式。無論從詞源及和聲史發(fā)展的實際來看,這個術語并非“屬和弦”,而是個“導和弦”。同樣subdominent accord也不是“下屬和弦”,而是“亞導和弦”。
三、翻譯書目的選擇
一是填補學科空白:金經言推薦了馬泰松的《旋律學核心》。余志剛重點推薦了威利·阿佩爾《復調音樂的記譜法》。武漢音樂學院徐康榮教授推薦了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歌劇詞典》和格倫·懷特的《音響詞典》、彼德·曼寧的《電子計算機音樂》。二是尊重學科權威:蔡良玉認為塔魯斯金的《牛津西方音樂史》是權威著作。王晡認為德文施奈德的《圖片音樂史》和諾頓的音樂史叢書選題嚴謹、影響重大。李秀軍重點推薦海倫·洛桑德的《十七世紀威尼斯歌劇——一種音樂風格的建立》。徐康榮認為格勞特的《西方音樂史》和亞伯拉罕的《簡明牛津音樂史》堪稱經典,梅勒斯等的四卷巨著《音樂家及其音樂》當為任何專業(yè)音樂人之案頭必備;他還著重強調了諾爾曼·德耳馬爾的《樂隊解剖學》的重要性。劉經樹談及達爾豪斯撰寫的《十九世紀音樂》被歐美學界一致公認為音樂結構史的杰作。上海音樂學院譯審湯亞汀談到梅里亞姆的《音樂人類學》在西方被譽為民族音樂學的“圣經”,內特爾的《民族音樂研究:29個問題和概念》是該學科公認的教科書。三是術語學工具書:劉經樹談到國內學術界尚未引入音樂術語學,他推薦埃格布雷希特主編的《音樂術語學手冊》(Handw?觟rterbuch der Musikalischen Terminologie,二卷,F(xiàn)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 1972年起出版)。四是導讀性讀物:徐康榮推薦了欣德米特的《音樂家初級訓練》,楊燕迪則認為《音樂沉思》是很好的音樂導讀本、是認識西方音樂學的燈塔和指南,是美國音樂學里程碑式的著作。
四、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
將一種語言的識見轉譯為另一種語言的表述,這其中發(fā)生的除了語言方式的轉換之外,實際上更是思想角度的轉型與思維習慣的重塑。而音樂西學的“中文移植”,涉及學歷眼光、西文功底、漢語表述、音樂理解、學術底蘊、文化素養(yǎng)等多方面的要求。(楊燕迪)目前翻譯有:個人翻譯、編譯研究生、教師、老教師帶領青年英語教師四種模式。(湯亞?。┯跐櫻笳f:“翻譯人員的選擇非常重要,應該謹慎待之?!贬槍θ瞬排囵B(yǎng)問題,周小靜認為:“應該從音樂專業(yè)中培養(yǎng)翻譯人才,音樂翻譯最好術有專攻?!敝醒胍魳穼W院姚恒璐教授認為:“專業(yè)翻譯工作者應該具備獨立選材、獨立翻譯的能力。”劉紅柱則談到:“目前翻譯人才很缺乏,要注重口譯人才的培養(yǎng)。”上海音樂學院的孫國忠教授就目前中國音樂編譯專業(yè)研究生的招生規(guī)模、考生來源、考試科目、畢業(yè)去向作了細致入微的介紹。上海音樂學院沈璇教授與蔡良玉則談到編譯專業(yè)研究生未來就業(yè)方向的確立對音樂翻譯人才梯隊的建立是很重要的,而專業(yè)音樂出版社可以成為他們的主要選擇。
五、中國作品的外譯問題
于潤洋和中央音樂學院張伯瑜教授非常關注中國作品的外譯問題,張伯瑜談到:翻譯的意義一是信息傳遞即有關中國音樂的相關信息;一是文化傳遞即中國音樂中所包容的文化內涵,比如中國人對音樂的劃分方法,中國音樂語匯中所展現(xiàn)出的特殊內涵,中國音樂術語中所展現(xiàn)的音樂思維方式等等。目前有些翻譯存在明顯問題,比如把《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中的“九宮”譯成“nine palaces”(直譯為“九個宮殿”)。而中文的“九宮”是九個“宮調”的意思。因為“任何語言中的概念與術語,絕無可能達到完全的意義對等。單詞、語句的文化聯(lián)想與意義生成,移植到另一種語言環(huán)境中,不免發(fā)生詮釋性的變化。具體到嚴肅的音樂學術含義,就試驗用英語的框架來再造外語的音樂思想與經驗;或者說,讓外來思想與表述在中文環(huán)境里存活。”(楊燕迪)
六、利益的協(xié)調與溝通
一、出版界:人民音樂出版社副總編杜曉十認為:“音樂翻譯的作用和意義很大,翻譯必須有途徑出版,目前紙質媒介還是最重要的,出版社任務很艱巨。我建議成立音樂出版協(xié)會。從出版者的角度來講,讀者有三個層次:研究者和研究生,普通音樂院校的學生和愛樂人,這些群體都是我們必須關注的。”蘇瀾深也說:“我們的目的是做到學術利益共享和出版利益共享。”《人民音樂》副主編于慶新和《音樂研究》雜志副主編陳荃有也都針對此類問題坦陳了各自的觀點。人民音樂出版社的李燁則就音樂出版與翻譯中常出現(xiàn)的有關著作權的法律問題進行了細致的闡述。
二、學術界:張前談到:“我們現(xiàn)在處在好的時期,中青年學者已成長起來,從事音樂翻譯的人已經很多了;機遇很好,但是需要協(xié)調,如譯者與出版社之間、各出版社之間等。工作要更有計劃、有分工地堅持做下去,一定要有結果?!睏钔ò苏J為翻譯出版作曲技術理論的書對于出版社來說經濟價值不大,但還是應該快速地、無偏見芥蒂地引入,因為本身這個學科就處在高速發(fā)展的階段。楊燕迪認為出版商應該帶頭協(xié)調翻譯工作,孫國忠也認為出版社應該有自己的咨詢委員會。余志剛則談到英國一個專家建議每個機構都應該有自己做決定的自由,應該成立一個委員會,下面的機構應該在翻譯前將材料上交委員會。
宋永莉 鄭州大學音樂系講師
(責任編輯 于慶新)
人民音樂200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