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京士頓大學音樂系香港校友會(KUMA)于2007年6月25日至7月1日,組“音樂之旅”旅游團去俄羅斯莫斯科與圣彼得堡兩個城市,主要活動以音樂和博物館為主。七天的行程,大家聽了五場音樂會、參觀兩所作曲家故居和一個葬有俄國作曲家的墓地、數(shù)座美輪美奐、金碧輝煌的教堂,這種發(fā)燒友式的旅游正好滿足了66名團友的胃口。
柴科夫斯基國際大賽
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The International Tchaikovsky Competition)始于1958年,第一屆只有鋼琴和小提琴兩項,第二屆(1962)增加大提琴,第三屆(1966)再增添聲樂。因此,這個比賽包含四個項目,但鋼琴較引人注意,到今年已是第十三屆。中國鋼琴家獲得此比賽獎的有四人:第一屆劉詩昆,與蘇聯(lián)鋼琴家Lev Vlassenko共獲第二名;第二屆殷承宗,與美國鋼琴家Susan Starr共獲第二名;第十屆(1994)許忠與俄國鋼琴家Vadim Rulenko共獲第四名;第十二屆(2002)居覲與白俄羅斯鋼琴家Andrey Ponochevny共享第三名。上述四位中國鋼琴家,劉詩昆和殷承宗均排名第二名的第二位,許忠排名第四名的第二位,居覲則排名第三名的第一位。
讓我們再看看這個比賽冠軍獲得者的背景。除了第一屆Van Klibern(美國)、第七屆(冠軍空缺)、第八屆Barry Donglas(英國)、第十屆(冠軍空缺)、第十二屆Ayako Uehara(日本),其他各屆的冠軍都是蘇聯(lián)或俄羅斯鋼琴家。歷年來的亞、季軍的俄羅斯鋼琴家更多,從1958年到2002年,共有18名。其他歐洲和美洲國家鋼琴家參加這項比賽而得獎的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巴西,而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捷克、匈牙利以及北歐三國均榜上無名。
小提琴比賽的情況也是如此。除了第五、十、十二屆冠軍和第九屆由日本Akiko Suvanayi奪取冠軍外,其他冠軍均由蘇聯(lián)或俄羅斯小提琴家獲得。從1958年到2002年的十二屆里,獲得亞、季軍的蘇聯(lián)或俄羅斯小提琴家共有15名,其他國家的包括羅馬尼亞(2名)、保加利亞(1名)、以色列(1名)、日本(7名)、中國(3名:薛偉獲第八屆第二名、Ichun Pan獲第十一屆第三名、陳曦獲第十二屆第二名)、法國(2名)、美國(8名)、澳洲(1名)、意大利(1名)、德國(1名)。
今年第十三屆,從6月13日到30日,參加鋼琴比賽的共51名選手,來自愛沙尼亞、澳大利亞、白俄羅斯、匈牙利、德國、新西蘭、波蘭等各1名,中國4名,俄羅斯21名,韓國8名,日本6名,美國2名,烏克蘭2名。決賽的名次是:冠軍空缺,二、三、四名均是俄羅斯人,第五名是韓國人,第六名是德國人。
參加小提琴比賽的共40名選手,來自白俄羅斯、保加利亞、以色列、加拿大、朝鮮、荷蘭、臺灣地區(qū)、烏克蘭、芬蘭等各1人,德國3人、中國2人、俄羅斯11人、美國2人、法國2人、韓國8人、日本3人。比賽結果的名次是冠軍日本、亞軍俄國、季軍德國、第四和第五名韓國、第六名中國(上海音樂學院的王之炅)。評委之一的俞麗拿也是來自上海音樂學院。
至于大提琴和聲樂比賽,由于時間的關系未能去聽。比賽結果是大提琴的冠亞軍都由俄國人獲得,女聲的冠亞軍也是由俄羅斯人取得,而男聲的冠軍是烏克蘭人,亞軍是俄羅斯人。
今年的鋼琴比賽評判共15名,其中俄羅斯5名(包括主席)以及葡萄牙、奧地利、日本、韓國、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英國、波蘭、美國各1名。小提琴比賽評判團共16名,包括俄羅斯6名、美國2名以及德國、瑞士、法國、意大利、韓國、奧地利、英國、日本、中國各1名。
我聽的那場鋼琴決賽(6月27日)由韓國的Dong Hyek Lim和俄羅斯的Alxander Lubyantsev演奏,各彈奏兩部鋼琴協(xié)奏曲,前后三個多小時。規(guī)定曲目是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第二首是自選。韓國選手選奏的是拉赫瑪尼諾夫《c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Lim今年23歲,曾獲得巴黎M.Long—J.Thiband國際鋼琴比賽冠軍(2001)、日本濱松國際鋼琴比賽亞軍(2000)、波蘭肖邦鋼琴比賽季軍(2005)。在第一輪淘汰賽里,他彈奏貝多芬鋼琴第24奏鳴曲“Les adieux”(作品81a)、舒曼的《大衛(wèi)同盟舞曲》(作品6第一部)和柴科夫斯基《四季》里的《四月》《六月》《八月》。第二輪淘汰賽他彈奏了巴赫—布松尼的《恰空》(BWV1004)、柴科夫斯基的《杜姆卡》(作品59)、梅西安的Premiere communion de la Vierge以及拉赫瑪尼諾夫的《柯列里主題變奏曲》(作品42)。我沒機會聽Lim的第一和第二輪比賽,在決賽里,他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缺乏氣勢與火氣,細膩(第二樂章)有余、力度不足,他的“拉二”也是如此,在決賽里他排名第五。
Alexander Lubyantsev今年20歲,決賽的自選曲是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作品26),彈得十分出色,五彩繽紛,大受聽眾歡迎;他的“柴一”雖然彈得不錯,但自選曲的水準遠遠超過規(guī)定的曲目,最終他獲季軍。
我聽的小提琴比賽(6月28日),也是兩名參賽者:上海音樂學院的王之炅和韓國的Soyoung Yoon,規(guī)定曲目是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前者自選曲是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作品47),后者的自選曲是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作品77)。比較起來,王之炅的演奏纖巧玲瓏,不太適合柴科夫斯基和西貝柳斯的風格;Yoon的演奏相當有氣勢和氣派,勃拉姆斯的磅礴是感覺到了,但細節(jié)處卻欠缺細致柔和。決賽的結果:Yoon排名第四,王之炅則排名第六。
6月30日的頒獎音樂會,前后四個小時:一個半小時的演講和頒獎,兩個多鐘頭的演奏。各種比賽都有節(jié)目冊,俄、英文皆有,但頒獎音樂會節(jié)目單卻全部俄文,司儀先講俄語,然后翻譯成英語,可惜講話后都是掌聲大作,把翻譯聲徹底淹沒,不懂俄語的我唯有瞎猜。
獲得女聲冠軍的俄羅斯女高音清澈甜美,獲得男聲冠軍的烏克蘭中低音歌唱家的音色雖然雄厚,但缺少深度。大提琴冠軍也是俄羅斯人,水準確實不錯。小提琴冠軍獲得者是日本的神尾真由子,她的決賽自選曲是西貝柳斯的《d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具有韓國Yoon和中國王之炅兩人的優(yōu)點,粗中有細、剛中有柔,頗有大將之風。由于節(jié)目單上全是俄文,英語翻譯又被掌聲蓋住,在此無法向讀者交代細節(jié)。
頒獎儀式中,除了俄語,還有日語和英語:這次比賽的主要贊助者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因此豐田代表用日語致詞,俄語翻譯;美國摩根士丹利銀行是次要贊助,銀行代表以英語致詞,俄語翻譯。由此可見,在現(xiàn)代社會里,商業(yè)與音樂藝術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音樂廳和聽眾
雖然只聽了三場比賽音樂會,但令我對莫斯科的音樂廳及其管理和聽眾的舉止行為有所認為。鋼琴決賽是在著名的國立莫斯科音樂院音樂廳舉行,這個音樂廳的音響出名的好,鋼琴大師霍洛維茲的那次著名回國訪問音樂會就此舉行。比賽的伴奏樂隊是斯維特蘭諾夫(Svet lanov)交響樂團,又稱State Academic Orchestra of Russia,指揮是Mark Gorenstein,十分認真、盡職??偟膩碚f,音樂廳及其音響和樂隊以至獨奏者都夠水準,只是音樂廳的管理不夠水準。守在門口的查票員讓許多沒有票的人入場,入了場之后根本沒有人帶位,那些沒有票的人就亂坐,有人來,他們跑到另外的空位。如此這般,秩序大亂,此情此景讓人大開眼界:莫斯科音樂學院音樂廳總比香港演藝學院的歌劇院和音樂廳的管理有國際聲譽、有歷史、有經(jīng)驗吧!實際情況出人意料。
這次音樂之旅旅游團的團費除了頒獎音樂會外是包音樂會的,因此不知音樂會的票價。根據(jù)票根,6月27日的鋼琴決賽音樂會每張1000盧布(25盧布約1美元),28日的小提琴決賽入場券每張800盧布。要聽頒獎音樂會得另交100美元,而入場券的價格是1000盧布(約40美元),黑市價比原價貴150%。我以為這還可以接受:幾年前我購買在北京人民劇院上演的《茶館》入場券,票面上的40元人民幣要價200元人民幣;在巴黎巴士底歌劇院,200法郎的入場券賣450法郎??磥砣澜绱蟪鞘卸际侨绱?,不知香港有沒有黃牛票。有些旅行社有辦法弄到票,如德國拜羅伊特歌劇院的《指環(huán)》演出,一般要等六年才有機會。但在倫敦就可以參加旅行團、機票、酒店、入場券等都算在一起,票價若干就無關重要了。維也納歌劇院和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也可以通過參加旅行團而有機會欣賞。
小提琴決賽在新建成的莫斯科國際音樂中心(The Moscow International House of Music,以俄羅斯著名指揮家E.F.Svetlanov命名)。這個中心的音樂廳十分現(xiàn)代化,音響也不錯,有空調,座位1,725,另有565座位的小音樂廳和530座位的戲劇廳。為6月28日小提琴決賽演出的樂隊是俄羅斯國家愛樂樂團,指揮是Vladimir Ponkin。
柴科夫斯基故居、博物館
柴科夫斯基故居博物館位于莫斯科之北80公里的克林小鎮(zhèn),雖然交通頗為繁忙,但空氣清新,環(huán)境安寧。
柴科夫斯基的故居只是一座兩層的樓宇,本來不大,后來加建,較原來幾乎擴大了一倍。故居的左手邊是一排樹林,青綠幽靜。在離故居不遠的地方新建了一座頗大的博物館,有柴科夫斯基比賽展覽館、演奏廳等。1855年柴氏在這個小鎮(zhèn)購這座夏天別墅,想不到一個世紀之后,面積擴大了幾倍,變成俄羅斯文化遺產(chǎn)的寶貴組成部分。
柴氏故居的客廳相當大,可能超過一千平方英尺,放置有七英尺長的Becker三腳鋼琴、有玻璃門的書柜,收藏的書都是精裝的,墻上掛滿了親友和自己的照片,包括貝多芬、莫扎特、巴赫,他的父母、親友以及他自己的半身像,其中一幅掛在他書桌左手邊,面對門口的一幅英姿俊朗。客廳里起碼有三張桌子——一張大寫字臺,桌上擺滿了文具和燈具,椅后有一張大沙發(fā),寫累了可以隨時躺下休息;一張小長方木桌子,放在窗口,桌子上有總譜;第三張圓桌子放在鋼琴旁邊,有桌布,既可以寫作也可以喝茶、交談??蛷d雖大,但柴氏卻把它劃分成幾個有效的活動區(qū)域,令他的工作、休息、與朋友交談等活動各得其所。
他的睡房的面積只有客廳的一半,床鋪很小,卻有兩張寫字臺,放著五線譜??磥硭纳钣诠ぷ鳎魳穭?chuàng)作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另外,柴氏可能深受法國文化熏陶,精致而懂生活。在19世紀的俄國,只有皇室貴族才有可能過著精致講究的生活,柴氏并不富有,但他卻有著精致的品味。
俄羅斯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有為數(shù)不少的作曲家、史學家稱他們?yōu)椤岸砹_斯民族樂派”,實際上是歐洲浪漫樂派后期的異軍突起,大大地出了一陣子風頭。沒有格林卡就沒有柴科夫斯基,沒有柴科夫斯基就沒有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然而,在過去一個多世紀里,最為人所知的俄國作曲家還要算柴氏?!兜谖濉懊\”交響曲》是我最喜歡的柴氏作品;《胡桃夾子》和《睡美人》的芭蕾音樂的確寫得活潑玲瓏,他的鋼琴曲集《四季》清秀可愛,也是我喜愛的柴氏作品。
我們還參觀了作曲家斯克里亞賓的國立博物館,位于莫斯科市區(qū)內。其實這所“博物館”只能算作“展覽室”,沒有“館”的規(guī)格,展品很少,想是后來東拼西湊找回來的。斯克里亞賓的鋼琴作品十分出色,可能團友多為鋼琴教師,因此大家都買了不少他的鋼琴曲譜,印刷不算精美,但十分便宜。
音樂比賽之我見
在這短短的七天行程里,除了上述活動外,我們還觀賞了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芭蕾舞團的《胡桃夾子》以及莫斯科馬戲團和圣彼得堡民族舞蹈團的表演,收獲甚豐。
在我的記憶里,自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傅聰獲肖邦鋼琴比賽獎、劉詩昆和殷承宗于六十年代獲柴科夫斯基鋼琴比賽獎之后,中國還派出了為數(shù)不少的演奏家、演唱家到各國參加各種比賽,特別是李云迪獲肖邦鋼琴比賽冠軍,更令參加國際音樂比賽成為潮流。在筆者看來,音樂比賽不是十分健康的活動,不像奧運會那種勝負直截了當,音樂這種時間藝術是不應該分頭二三獎的,不同的評判對不同的演繹有著不同的感受和評判,某一評判團評定的冠軍,另一評判團可能評為亞軍或季軍,或甚至落選。在十九世紀初、中葉,維也納時興過“即興演奏比賽”:兩位比賽者互出主題動機,在鋼琴上即席演奏,比賽者要根據(jù)此一主題動機,即興在鍵盤上創(chuàng)作一首完整的樂曲。這種“即興演奏比賽”不僅比演奏技巧,還要比作曲——曲式、和聲、對位等,而評判是在場的聽眾。現(xiàn)代的鋼琴演奏與作曲分了家,作曲的不一定會演奏,演奏的多不會作曲,演奏比賽和作曲比賽不得不分開來舉行。國際鋼琴、小提琴、聲樂等比賽已成為演奏家重要的突破口,并納入了市場經(jīng)濟——獲獎后錄音、音樂會合約紛紛而來。
聽了三場柴科夫斯基比賽之后,我覺得這個比賽從評判團的組成到比賽的安排并不十分“國際”,如鋼琴比賽評判團15人中俄羅斯人占了三分之一;小提琴比賽評判團16人中6人是俄羅斯人;又如頒獎音樂會,完全沒有俄文以外文字的節(jié)目單,既然是國際比賽,就應該有參賽者和外來評判者所屬國家的文字,否則評判和參賽者又如何知道比賽細節(jié)?如此重要的國際柴科夫斯基比賽不該如此“地方性”!
走馬觀花地“看”了六天,我的印象是:俄羅斯的確是個音樂大國,擁有世界水準的作曲家、演奏家、演奏廳、作曲家博物館。雖然俄羅斯人看來冷漠、高傲,只愿意講俄語,但喜愛文學、音樂的人們還是可以從俄國得到很多營養(yǎng)。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劉靖之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教授
(責任編輯 張萌)
人民音樂200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