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方山
【摘 要】教參中對李陵形象的認定和評價是前后矛盾的。“死亡”非即等于愛國,愛國也非以犧牲為前提。李陵,乃是悲情的英雄。
【關(guān)鍵詞】愛國主義;李陵;蘇武;形象
現(xiàn)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四)入選了《蘇武傳》(節(jié)選),傳記通過衛(wèi)律招降而不應(yīng)、單于逼降而不屈、李陵說降而不動三個典型片段,塑造了一個忠心赤膽、堅貞守節(jié)的愛國者蘇武的光輝形象,蘇武北海窮厄、杖節(jié)牧羊的故事令人唏噓不已。
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表現(xiàn),歷來受到人們普遍稱頌。但我們不能因此離開具體的歷史時代背景和具體實際空談愛國,或者為了高揚愛國主義而去刻意貶損他人甚至抹殺客觀實際,以為這樣就更能襯托出主人公的崇高。所以,我對現(xiàn)行教材刪去李陵送別蘇武一段以及教參中對李陵形象的認定不敢茍同。
刪去的文字是:
于是李陵置酒賀武曰:“今足下還歸,揚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陵雖駑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志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復(fù)何顧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異域之人,壹別長絕!”陵起舞,歌曰:“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陵泣下數(shù)行,因與武決。
我看這段文字借李陵的行為和語言,揭示出他在蘇武歸國時的真實內(nèi)心:既有對故友羨慕式的而又是誠心的祝賀,也有對漢帝表忠、對他薄情的怨恨,更有對故友的期望與感激,還有對有家難回的痛心悲傷??梢哉f這是很人性的文字、真情的文字,因而讀來同樣令人感動。
作為名將之后,李陵曾以“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而“甚得名譽”,也曾率八百騎兵深入匈奴二千里,將五百輕騎出敦煌,至鹽水,漂亮地完成接應(yīng)任務(wù)。難怪武帝認為他有李廣的遺風而看重他了。
李陵兵敗投降是天漢二年的事,本來他奉命負責輜重,擁兵五千,而路博德負責接應(yīng),然路懼有伏兵,不動,使得李陵孤軍深入;即便如此,李率兵與敵周旋并有效地殺傷大批的敵兵,令匈奴欲去。就在此時,軍中的軍候管敢叛逃投敵,并將漢軍矢盡糧絕的實情告知敵方,又幫敵方部署對付漢軍的方案。結(jié)果,敵兵居高臨下,四面圍住,矢如雨下,李與韓延年率十余人突圍,無奈眾寡懸殊,兵敗而降。
從史書記載可見,這次失利,李陵固然有推卸不了的責任,但路博德的違令滯兵,管敢的叛逃投敵,也是導(dǎo)致失敗的重要甚至關(guān)鍵的原因。但武帝不念實情,誅殺李陵全家,囚禁李陵的老母,甚至司馬遷為李辯白而遭腐刑,不能不說是昏聵絕情之極。
李陵與衛(wèi)律不同,后者以恥為榮,是一條奉行“有奶便是娘”哲學(xué)的癩皮狗;前者以降為恥,盡管他怨恨天子的薄情寡恩,但愛國的良知并未泯滅,試想,身為名將之后的他何嘗不懂叛國投敵的后果!作為“為君兮奮匈奴”而“徑萬里兮度沙幕”的他,有報國之心、報國之舉且有報國之功者,怎么可能搖身一變而為叛賊呢?所以,他得知蘇武出使匈奴,羞恥之心使他“不敢求武”,面對單于的指令,他遲遲才去勸說蘇武投降,一開始就亮出自己的身份和前來的動機,而整個說辭推心置腹,句句有據(jù),這哪像是真正的說客呢?在勸武無果的情況下,他又喟然而嘆:“嗟乎,義士!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流下了沾襟的熱淚。他的贊詞,又哪像是叛賊之詞呢?他男兒的熱淚又說明了什么?
假令漢室能念及實情,照顧好他的家人,自覺有負于大漢的李陵“奮大志幾乎曹柯之盟”的心愿未必不能實現(xiàn),人人皆有感恩之心,何況他是飛將軍之后呢?可如今,他無顏見江東父老,朝廷又斬斷了他的一切眷念,回國后定是以叛國者的罪名被梟首,與其如此戴罪受刑而死,不如老死于異域他鄉(xiāng),讓人們把他永遠地忘卻吧!在講究封建禮儀的時代,這種選擇是多么的痛苦,又是何其的無奈!
古代君國一家,愛國與忠君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我們卻不能反過來說。怨昏庸殘暴的天子不等于不愛親人,不愛家鄉(xiāng),不愛故土。
我還想追問:當年司馬遷力排眾議為李陵辯護而獲罪;蘇武歸國后不忘舊情,因念及李陵的愛國之心尚存而致信,希望他能改邪歸正,那我們能否認為他們倆也不夠愛國呢?
“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是為信史,班固在《漢書》中這樣翔實地記載是否將李陵當作民族的敗類來對待的呢?
參考書上對蘇武兩次自殺不果、后想方設(shè)法活著的事都以“關(guān)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jié)”論之,而把李陵與張勝、衛(wèi)律并提,說他們“都在匈奴的威勢面前喪失了民族氣節(jié),拜倒在敵人腳下”,“與蘇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恐怕太主觀化、概念化、臉譜化了,使我們從中似乎看到了“高、大、全”的影子。李陵固然不是堂堂的愛國者,但也絕非十足的民族罪人哪!一個悲情形象為什么被圖解成一個丑惡的形象呢?我們?yōu)槭裁匆寣W(xué)生的豐富情感變得如此單調(diào)冰冷、不近人情呢?
值得注意的是,教參上在“整體把握”中有這樣一段解讀:
他(指李陵)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羞惡之心在蘇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喚醒了,其內(nèi)心剖白真實感人。李陵在勸蘇武時曾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達對漢武帝動輒殺戮大臣的殘忍行為的不滿,也是《漢書》中少有的表現(xiàn)批判統(tǒng)治者的進步思想傾向之處。
教參中的文字是否存在前后矛盾呢?
新一輪教改在三個維度的設(shè)定上就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是提升學(xué)生語文素養(yǎng)的手段和途徑之一。有血有肉的英雄才更令人崇敬,有血有肉的文字才更能浸潤人的心靈。我們一向推崇危難面前寧死不屈、大義凜然的英雄人物,卻對能屈能伸者頗有芥蒂,說話底氣很是不足,多半因為把愛國主義抽象化、神話化了。長此以往,我們的學(xué)生思維認識就會偏狹以至抵牾,對問題的探究和思考就會僵化,從而喪失了創(chuàng)新意識。
“死亡”非即等于愛國,愛國也非以犧牲為前提。否則,我們就會對個體生命不尊重以至漠視生命。今天,我們提倡將愛國與愛親人、愛家鄉(xiāng)結(jié)合起來,這是對傳統(tǒng)的愛國價值觀的撥亂反正。希望我們教育者能以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來引導(dǎo)學(xué)生,把教學(xué)目標真正體現(xiàn)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