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清
生命的氣息來源于大自然,來源于生活,作為老師有責任教會學生每時每刻感受生命的氣息,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是有個性的,能創(chuàng)造的,才會成為一個熱愛生命的人。
尤其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生命教育的滲透更是可以與之水乳交融。因為語文學科包羅萬象,其中更是不乏作家文豪們優(yōu)秀的人文關(guān)懷等內(nèi)容,在這方面,語文學科有著比其他學科更為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筆者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除了關(guān)注語文知識、技能之外,也同樣注重對這些優(yōu)秀文化養(yǎng)分的吸納與傳授,也嘗試著對此進行了一番思考。
在高中語文學科教學中可以滲透哪些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呢?正如“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fā)現(xiàn)”一樣,我們的語文課本中也同樣不缺乏生命教育的素材,關(guān)鍵還是要求我們教師有一顆善于體會的心,要注意對文本中生命教育內(nèi)容的挖掘。
高中語文教材中,無論是新教材或是老教材,對于生命可貴性的闡述比比皆是。如:史鐵生《我與地壇》一文中,可充分挖掘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史鐵生作為一位作家,“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他剖析自己當時的心路歷程,“想關(guān)于死的事”:“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該就此結(jié)束,一死了之?”又想“我為什么要出生?”想通了這兩個問題后,又繼續(xù)想了“怎樣活的問題”。這些不都是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的最好的素材嗎?地壇的風雨滄桑映照得生命更為精彩、更為熾烈,如:落日映出最后的燦爛,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對一切,落葉“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這些景象,正告訴了“我”雖然殘疾但還是要堅強地活下去,甚至是更為堅定地活下去。而讀者也很容易得到精神鼓舞,獲得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另外,作者癱瘓后,在十五年的漫長歲月中,除了地壇給了作者生命的啟示,成為他精神的支柱之外,還有他的母親一直陪伴他進行著艱難的跋涉,史鐵生從母親身上讀懂了她對待苦難的命運所表現(xiàn)出的堅強意志和驚人毅力,以及她奉獻給兒子的毫不張揚的無私的母愛。這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很多在校學生作為獨生子女,自然有很多優(yōu)點,但其不足之處也令人擔憂,比如不懂得尊重、關(guān)懷、欣賞他人的生命等等。而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從感謝父母開始,感謝一切給予過自己幫助的人,才會更加熱愛生命,關(guān)愛他人,收獲平和與快樂。
又如畢淑敏的《我很重要》一文,對生命來之不易的可貴與成長過程的可貴都進行了很好的闡述,“回溯我們誕生的過程,兩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滿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機遇的產(chǎn)物?!薄拔沂怯蔁o數(shù)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華匯聚而成的。只要計算一下我們一生吃進去多少谷物,飲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好無比的軀體,我們一定會為那數(shù)字的龐大而驚訝。平日里,我們尚要珍惜一粒米、一葉菜,難道可以對億萬粒菽粟億萬滴甘釀濡養(yǎng)出的萬物之靈,掉以絲毫的輕心嗎?”誰能對這樣的文字提出對生命可貴這一認識的異議呢?
美國小說家歐·亨利的《最后一片葉子》中,老畫家貝爾門為了讓病重的年輕畫家瓊西有堅強的意志力生存下去,在雨夜為常春藤樹畫上最后一片葉子,自己卻因此而患上肺病死去,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挽救了瓊西年輕的生命,更溫暖著每一個讀者的心。而另一篇小說《麥琪的禮物》中,夫妻兩人為了送給對方圣誕禮物,分別舍棄了自己最為心愛、最為珍視的東西。這也是對學生進行真摯愛情教育的很好的素材。
《一碗陽春面》中,母子三人在遭遇了生活的變故后,攜手同心地迎接挫折挑戰(zhàn),并最終由自己的拼搏進取獲得了學業(yè)、事業(yè)上的成功,生活的改善。我們的學生從中可以學習到的是正確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與方法,可以提高他們抗挫折的能力。同時,課文中面店老板夫婦與周圍其他人的幫助,又是母子三人走出生活困境的強有力的支持。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用這樣的幾句小詩做畫龍點睛之筆:“愛在左,勇氣在右。使穿枝拂葉的人,雖踏著荊棘,亦不覺得苦。有淚可落,原也不是悲涼?!?/p>
作為語文教師,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要用心體會課文中的德育因素,讓學生在學習技能、知識的同時,也學習到如何做一個懂得生命、珍愛生命,進而去關(guān)愛生命的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