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國際油價在2008年的第一個交易日大幅上漲,首次歷史性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而2007年,國際石油價格上漲了近40%。在可預見的未來,多數(shù)分析家都堅信石油供給會繼續(xù)吃緊,價格會持續(xù)走高。
油價上漲為什么?
2007年,國際石油價格上漲了近40%,幾乎超過了20世紀70年代中東石油禁運時的漲幅。關于漲價的原因,專家形成了兩派。一派分析家指出,油價不斷上漲的原因,已不僅僅是中國、印度、俄羅斯等發(fā)展中國家的需求猛增那么簡單。雖然供求關系依然是石油市場的基礎,但投資行為才是近期油價上漲的主因。各類投資者,包括對沖基金、退休基金和投資銀行等,所帶來的不斷增長的投資行為,使得市場上的油價走勢變得撲朔迷離。2007年12月,日本政府已經(jīng)委托國際能源機構來進行“投資對油價影響”的研究?;ㄆ旒瘓F的分析家伊萬說,從2006年到2007年,開放式期貨交易合同數(shù)量上升了33%。
而另一派分析家認為強烈供求才是漲價的主因。他們認為,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隨便漲價的時代已經(jīng)結束了。近期以來,石油這種特殊商品的市場表現(xiàn)越來越近似于一般商品市場。
油庫是滿的,價格卻還在飛漲
供求關系依然是統(tǒng)治油價格的主導力量。然而與其他市場不同的是,油價的突變并不會導致需求量的急劇變化?;ㄆ旒瘓F能源分析家提姆·伊萬說:“即使需求量不變,油價也可以一路下跌?!泵绹鴮κ偷膹妱判枨?,加之發(fā)展中國家不斷高漲的石油消費能力,在未來,石油需求是不會下降的。
再說供給對油價的影響。一些地緣政治問題,諸如美國與委內瑞拉關系惡化,土耳其越境打擊庫爾德人等,會嚇跑投資者,威脅石油供給,導致油價飆升。但有分析家認為近期的漲價并不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2006年5月殼牌石油CEO尤羅恩對《財富》雜志記者說,油庫儲油罐是滿的,加油站也沒排隊,油品運輸業(yè)沒問題,可油價卻飛升至歷史的最高點。
伊萬說,石油與其他商品不同,“是只暴躁的野獸”。歐佩克的壟斷使得石油市場并沒有充分競爭。20個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都是歐佩克在制定原油價格。其成員國的石油產(chǎn)量占全世界產(chǎn)量的40%,現(xiàn)在歐佩克通過內部調整石油產(chǎn)量的方式來影響油價,這辦法行之有效。2003年和2007年歐佩克兩次成功“減產(chǎn)加價”,但是歐佩克官員卻爭辯說他們在2007年的石油供量給很充足,漲價是投資者們惹的禍。
能源專家菲利普·維爾林格認為石油價格狂漲并不是投資者的錯。他認為懶惰的分析家們沒有認清一個事實:如今的石油市場和其他商品市場一樣,都是被供求關系所操控的?;ㄆ旒瘓F的伊萬同意上述觀點,但他覺得“對油價的資本操控讓油價變得更獨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油價會尋求一個公平的市場和均衡的價格。”
原油的價格差別
原油以密度和含硫量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質量。不同質量的原油市場價格不同。一般認為含硫量低于0.5%的輕質原油為最好的油,這種油無須太復雜的精煉就可以用來生產(chǎn)汽油等高質量石油產(chǎn)品。含硫達1%的為高硫原油,由于硫本身的腐蝕性和毒性,這種油的精煉工藝比較復雜,高黏度的重質石油也需要更多供需才得以精煉。世界上的石油化工企業(yè)對高硫原油和重質石油的精煉能力都很有限,所以輕質原油成為了最緊俏的商品,價格最高。
歐佩克所產(chǎn)的原油質量已經(jīng)出現(xiàn)偏向重質和高硫的傾向,其他非歐佩克產(chǎn)油國也有類似情況。這使得輕質原油供應吃緊。分析家認為隨著石油開采的繼續(xù),重硫原油的產(chǎn)量會逐漸高于輕質原油,而在石化企業(yè)的精煉能力全面提高之前,越來越稀有的輕質原油價格肯定會繼續(xù)高飛。
能源新聞機構Platts認為,在重質原油和高硫原油之間,高硫油的價格會更好些。但一個事實卻否定了這種說法:出于環(huán)境方面的考慮,歐美國家都在普遍采用低含硫柴油。國際能源機構表示,達到低硫標準的最好辦法是使用低硫原油。這就使得低硫輕質原油在去年供給緊張,價格升高。這樣一來,像沙特阿拉伯這樣的主要產(chǎn)油國都以提高產(chǎn)量來穩(wěn)定油價,但是它們所產(chǎn)的并不是輕質低硫油,而是重質高硫油,這就是供給過剩但價格仍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從2007年8月到11月,每桶原油價格從20美元跳到了25美元,但同時沙特卻在將自己過剩生產(chǎn)的高硫油低價賤賣。
2007年11月歐佩克表示,要緊跟輕質油市場,執(zhí)行更嚴格的技術標準,這會給石油供需關系帶來實質的影響。歐佩克需要在未來15年內將石油脫硫生產(chǎn)能力提升至每天1800萬桶。但這需要資金投入。市場對輕質低硫油的需要會鼓勵這種成本投資。
有人懷疑是美國戰(zhàn)略石油儲備拉高了油價,有人反駁說美國的儲備量很小,并不足以大幅度影響價格。實際情況是,截至2007年年底,為了達到7.3億桶的戰(zhàn)略石油儲備目標,美國能源部每天就要購進10萬桶原油。
油價的未來走勢
像其他商品一樣,石油也同時存在現(xiàn)貨和期貨兩種價格。當石油的現(xiàn)貨價格低于期貨價格時,叫做“期貨溢價市場”。當期貨價格低于現(xiàn)貨價格時,叫做“反向市場”。期貨溢價時期,投資者會購進現(xiàn)貨,等待未來升值。在反向市場中,人們會反過來拋售。
如果說期貨溢價所暗示的是投資充足的話,反向市場暗示的就是投資吃緊。在反向市場中,投資者會本能地拋售他所持有的高價短期期貨,轉向低價的長期期貨。維爾林格說:“投資者的現(xiàn)金流入會增加市場的流動性,而流動性是個好現(xiàn)象?!币寥f也注意到投資者帶來了油價攀升,這并非是良性的。
在過去,像歐佩克這樣的大供應商一直在努力使現(xiàn)貨價格和期貨市場適應他們的口味。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歐佩克通過減少產(chǎn)量,造成了反向市場,石油從10美元/桶開始一路飛漲。反向市場能夠自我延續(xù),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拋售短期持有,因為他們相信在未來價格將會下跌,從而存貨量也會減少。
投資者會密切關注存貨量的變化。一些分析家認為,近幾年來的油價上漲,并不代表石油現(xiàn)貨的供求實際,而是反映了石油期貨的供求關系。美國國家石油投資協(xié)會主席麥肯尼說,除非供給出現(xiàn)緊缺,否則所有投資都不會賺錢。但是投機行為無疑夸大了油價上漲的空間。某石油專家說:“雖然打賭并沒有罪,但是打賭卻會影響價格。”
如果不考慮新的投資行為,由于高庫存量,期貨溢價依然會持續(xù)穩(wěn)定。但反向市場會刺激石油工業(yè)的勘探與開發(fā)等行為,這被認為是有利于工業(yè)發(fā)展的。
20世紀90年代供給吃緊的一個原因就是由于油價走低,石油開發(fā)投入不夠。來自《中東經(jīng)濟研究》的專家認為歐佩克現(xiàn)在進退兩難的處境就是是否推進反向市場,反向市場會刺激石油工業(yè)投入,導致油價上漲,引來更多的石油投機家。海灣研究基金會的主任魯西阿尼認為,商品投資者必然會從價格上升中獲利,扭轉價格狂飆的方法就是重新將歐佩克設為價格主導。
其他能源專家則認為歐佩克處于某種非常脆弱的市場地位中。盡管高油價會鼓勵油田建設和新的開發(fā),但是很多人會顯得很謹慎,因為他們害怕油價會退回到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但多數(shù)分析家仍堅信石油供給會繼續(xù)吃緊,價格會持續(xù)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