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是否擁有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做出更好更正確的決策?如果你的回答是“是”的話,那么內田和成的《BCG視野:假說驅動管理的魅力》(The BCG Way :The Art of Hypothesis-Driven Management)值得花上半天時間讀上一遍。因為它給出的答案是“否”。當管理者擁有堆積如山的信息的時候,他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分析這些信息,還得一一理清這些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峙逻€沒做完這些功課之前,形勢就逼迫他們必須做決策了。而管理者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決策,又有多少比例是好的、正確的決策呢?
而如果你的回答是“否”的話,那么,另一個問題就將接踵而至:作為一個管理者,擁有多少信息才能做出好的、正確的決策呢?
毛澤東有句著名論斷:“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受這句話影響,大部分中國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恐怕都會先做各種各樣的調查,然后再去下結論。當然,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這么做并沒有什么問題。然而,在商業(yè)環(huán)境里,留給任何一項任務的時間都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各項調查,并一一分析這些調查結果,同時還必須得出結論,不得不說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么,“先下結論再做調查”能比前面的情況好嗎?答案是肯定的。所謂“先下結論”,就是先提出一個暫時的結論(假說)。而所謂“再做調查”,指的是將調查的范圍壓縮得盡量?。褐徽{查與暫時的結論(假說)有關的信息。因為只要證明之前的結論是否正確,所以,即使調查到的信息證明之前的結論是錯誤的,那么只要在此基礎上提出另外一個暫時性的結論然后再次圍繞該結論開展調查即可。與“先做調查再下結論”的方法相比,這種方法在限定時間內得出結論的可能性要高很多。
“在查找問題原因的時候,先做調查再下結論好,還是先下結論然后再做調查好?”內田和成認為對決策者更為有效的是后者,并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法—假說思考法。
“假說(hypothesis)”,又稱假設,是指人們對某種現(xiàn)象、事件做出的暫時性的解釋或結論。而“假說思考”則是指從暫時的解釋或結論出發(fā),界定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曾被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25位咨詢顧問之一”的內田看來,對一個商業(yè)人士而言,假說思考能力比分析能力更為重要。作者詳盡解說了怎樣運用假說,構建假說以及怎樣驗證假說。最后,他還介紹了數(shù)種以最小代價掌握假說思考能力的訓練方法。
在西方社會,“假說思考”所提倡的從結論出發(fā)界定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相當常見。而在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東方社會,人們則大多傾向于先搜集信息再下結論。這兩種工作方法,程序完全相反,效果相差很大。因此,假說思考在中國至少可以作為對決策習慣一種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