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話劇《于無聲處》的進京演出,轟動首都,推動了政治領域的撥亂反正,加快了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進程,有力地發(fā)揮了革命文藝的戰(zhàn)斗作用。正是胡喬木促成了這件事情。
《于無聲處》是上海熱處理廠青年工人宗福先于1978年5月創(chuàng)作完成的,那年他31歲。劇本以轟動全國的天安門事件為背景,運用精巧的構(gòu)思,將劇情濃縮在兩個家庭、六個人物、一間客廳、九個小時之內(nèi),熱情謳歌了1976年清明天安門廣場幾百萬人民“揮淚悼念總理,灑血討伐奸雄”的革命行動,從而在戲劇舞臺上吹響了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號角。劇本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深厚思想內(nèi)容而又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尤其是成功塑造了歐陽平這個不畏強暴、敢于為真理而獻身的英雄形象。它通過這個典型形象,反映了時代的脈搏,喊出了時代的聲音,傾吐了人民的感情,說出了人們想說而沒有說出的話,因而從一上演就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
1978年9月23日,《于無聲處》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宮業(yè)余話劇學習班首演于該文化宮小劇場。演出結(jié)束后,觀眾們久久不肯離去,長時間熱烈地鼓掌。從那以后越演越熱。許多外地的劇團到上海學習觀摩后,回本地演出。
10月12日,《文匯報》發(fā)表記者周玉明寫的長篇通訊《于無聲處聽驚雷——訪話劇〈于無聲處〉的編劇、導演和演員》。通訊以飽蘸感情的筆觸,對該劇劇情進行了簡明評介,對演出的熱烈場景進行了生動刻畫,對導演和演員對劇本的熱愛、支持和奉獻進行了熱情謳歌。通訊還用大段筆墨介紹了劇本的創(chuàng)作過程。通訊說,宗福先當時大病初愈,身體十分虛弱,醫(yī)生要他好好休息兩個月,但宗福先心情激動,不能自已。他奮筆疾書,日復一日地寫著。實在吃不消了,用點藥再寫。整整三個星期,5萬字的初稿寫成了。通訊強烈的感染力,有力地配合和宣傳了話劇《于無聲處》的演出。
《于無聲處》在上海熱演時,胡喬木正為修改他關于按經(jīng)濟規(guī)律辦事的文稿到上海調(diào)研。隨同前往調(diào)研的有王耕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研究所所長)、李更新(國務院研究室財貿(mào)組組長)、朱镕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yè)經(jīng)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和胡喬木的秘書朱佳木。離京之前,他已經(jīng)從朱佳木那里聽說,并看到了周玉明的那篇通訊,了解了這個話劇創(chuàng)作、演出的經(jīng)過和受到觀眾熱烈贊揚的情況,認為這部話劇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框框,喊出了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聲音,值得重視。10月23日中午,胡喬木到達上海。在從機場前往賓館的路上,前來迎接的上海市委宣傳部長車文儀問要安排些什么文娛活動,胡喬木提出能不能看看話劇《于無聲處》。
從10月24日到28日,胡喬木天天同上海工交、農(nóng)業(yè)和理論、宣傳部門的同志座談討論,看戲安排在臨回北京的前一天。為接待胡喬木,上海市委宣傳部幾位負責同志先到文化宮看了一次,覺得這個劇場太小了,就把演出地點安排到中蘇友好大廈的友誼電影院。10月28日晚,上海市委書記王一平、韓哲一陪同胡喬木觀看演出。就在這一天,《文匯報》開始登載《于無聲處》劇本。胡喬木看完演出后非常高興,走上舞臺與編劇、導演、演員和舞臺工作人員會見并合影留念。合影后,他提出要見見作者。人們就把宗福先拉到胡喬木面前。胡喬木看了看宗福先,突然問,你生的什么?。孔诟O纫汇?,說是哮喘。原來胡喬木注意到了通訊里所寫的作者帶病完成劇本這一細節(jié)。胡喬木希望宗福先養(yǎng)好身子,爭取寫出更好的劇本。宗福先說這個劇本還有很多毛病。胡喬木說:這個劇本寫得很好。
《于無聲處》得到胡喬木的贊賞,不僅編劇、導演、演員等劇組全體人員深受鼓舞,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總工會也感到非常榮耀?!段膮R報》10月29日、30日繼續(xù)連載該劇劇本。上海電視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于11月1日轉(zhuǎn)播了該劇演出實況。
臨近11月10日中央工作會議開幕之際,廣大干部群眾要求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呼聲愈加高漲。胡喬木感到,此時調(diào)《于無聲處》劇組到北京公演,對天安門事件的平反,對思想解放運動,必將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所以,他于10月底回到北京后,即給胡耀邦寫了一封信。胡耀邦非常贊成調(diào)《于無聲處》劇組來京演出。按照他們兩人的意見,11月4日,文化部和全國總工會向《于無聲處》劇組發(fā)出邀請,并成立了以文化部副部長周巍峙為組長的接待組。
在胡喬木指導和周巍峙等人組織下,11月7日,中央電視臺轉(zhuǎn)播了《于無聲處》的演出,在國內(nèi)外引起轟動。11月10日,《光明日報》發(fā)表了趙尋的評論文章《戲劇舞臺上的一聲驚雷》。這天上午,《人民戲劇》編輯部邀請首都戲劇界人士舉行座談會。這都為歡迎《于無聲處》劇組進京演出營造了聲勢。
事實上,《于無聲處》的演出,已經(jīng)對當時的政治形勢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11月12日,陳云在中央工作會議東北組發(fā)言,講到了《于無聲處》。陳云在發(fā)言中列舉了6個應該由中央考慮并作出決定的比較重大的問題,其中第五個就是天安門事件。他說,關于天安門事件,現(xiàn)在北京市又有人提出來了,而且還出了話劇《于無聲處》,中央應該肯定這次運動。
11月13日,《于無聲處》劇組乘火車離滬赴京。當天《人民日報》發(fā)表了10日首都戲劇界人士座談會“贊揚《于無聲處》是出好戲”的報道和著名導演、演員金山的文章《歡迎話劇〈于無聲處〉來北京》。
11月14日,《于無聲處》劇組抵達北京。就在這一天,經(jīng)中央政治局常委批準,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擴大會議正式通過了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決定,宣布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并在次日《北京日報》上公布。
11月16日晚,《于無聲處》劇組在北京虎坊橋工人俱樂部舉行了到京后的首場演出。上千名群眾從工廠、郊區(qū)、機關、學校涌向劇場。中宣部部長張平化、文化部部長黃鎮(zhèn)、全國總工會主席倪志福、北京市委書記毛聯(lián)玨、李立功、上海市委第一書記蘇振華、書記王一平,以及首都文藝界知名人士周揚、曹禺等觀看了演出。這一天的《人民日報》還特意發(fā)表了胡喬木精心指導下寫成的“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評話劇〈于無聲處〉》。文章指出,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正在這個時候,上海《于無聲處》劇組來到北京,為首都人民演出,這是人民力量的勝利。文章對話劇《于無聲處》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于無聲處》是天安門廣場革命群眾運動的藝術表現(xiàn),在通過塑造人物來反映生活和揭示主題方面開拓出了新局面。
從11月16日首場公演以后,《于無聲處》劇組在北京連續(xù)演出一個多月,有時一天演日夜兩場,共演了38場。除在劇場演出以外,還到門頭溝煤礦、首鋼等大型企業(yè)去演,并應邀到京西賓館為出席中央工作會議的同志進行了專場演出,所到之處都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于無聲處》在胡喬木等的倡導下,通過進京演出、電視轉(zhuǎn)播,震撼了整個文壇,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歡迎。全國各地爭相演出,據(jù)文化部當時的統(tǒng)計,各地演出此劇的專業(yè)、業(yè)余劇組有2000多個。
12月17日晚,文化部和全國總工會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隆重舉行授獎大會,給予《于無聲處》劇作者、劇組和上海市工人文化宮特別嘉獎。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烏蘭夫,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總工會主席倪志福等出席授獎大會,并會見了劇作者、導演、演員和劇組領隊。中宣部、文化部和全國總工會的領導、文藝界知名人士和專業(yè)及業(yè)余文藝工作者1000多人參加了授獎大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的中國,處于歷史轉(zhuǎn)折的重要關頭?!队跓o聲處》劇組的進京演出,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思想解放運動,對這個偉大歷史轉(zhuǎn)折的實現(xiàn)起了促進作用。作為這一盛事促成者的胡喬木,其重要貢獻顯而易見。
(責任編輯 謝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