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應用倫理學的角度,分析了高房價對經濟、社會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從而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高房價的巨大危害性,增強控制房價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以確保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高房價;居住權;倫理
自2004年以來,以高房價為基本特征的房地產業(yè)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注意,從普通民眾到房地產開發(fā)商,從專家學者到國家領導人,都對高房價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關注。
如今,商品房越建越多、越建越漂亮,我們卻感覺到越來越買不起了。在嚴峻的現(xiàn)實下,全國各地的商品房價格又一路走高。根據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統(tǒng)計的數據顯示:2007年前6個月,北京市共開盤253個住宅項目,整體均價達到11 352元/平方米,同比上漲四成;2007年6月,深圳市商品住宅的成交均價為14 690元/平方米。
如此高的房價,不僅對社會經濟產生了諸多消極的影響,而且沖擊了正常的倫理秩序,給民眾帶來了認識混亂、價值觀紊亂及信仰危機等危害。具體影響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房價日益把絕大多數中低收入者排斥在地產市場以外,國家的住房保障也沒有及時跟上,違反了“居者有其屋”的古樸生存?zhèn)惱?,侵犯了他們基本的居住權?/p>
目前,不僅沿海的幾個大城市的房價瘋長,而且中西部的二三線的中小城市也加入了猛漲的行列。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商品房均價普遍過萬;武漢、南昌、九江等內地2、3線城市的商品房均價也在3 000~6 000元之間。在這些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月薪一般在800~3 000元不等,買一套100平米的住房,平均要花掉他們30年甚至一輩子的全部收入,如此之高的房價已經遠遠超過他們的承受能力。
然而,國際上早已把公民的居住的權利(也稱住房權、住宅權),作為一種基本的人權而有明確的規(guī)定:《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五條就規(guī)定:“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其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及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y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第一條中也指出:“所有人民得為他們自己的目的自由處置他們的天然財富和資源,……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剝奪一個人民自己的生存手段”;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憲法更是對城市土地的“全民公有”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憲法第十條指出:“城市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qū)的土地,除由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于集體所有?!?/p>
因此,從憲法的角度來看,國有土地既然為全民或集體所有,每個公民都應該享有屬于他的那塊“生存之地”的居住權。從這點來說,“居者有其屋”是憲法賦予中國每位公民的一項基本人權。
二、危害傳統(tǒng)的戀愛、婚姻、家庭倫理,侵蝕傳統(tǒng)優(yōu)秀的價值觀。
高房價對社會倫理、人們價值觀也有深刻的影響,具體可以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愛情、婚姻的標準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異化,普遍從過去的“愛情至上”過渡到今天的“房子至上”。
恩格斯曾經說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睈矍椤⒒橐鲂枰赖聛砭S系,婚姻的質量、狀況也與道德相關,以是否有愛情來判斷婚姻是否道德,這是人類進化發(fā)展到近代以來才有的事,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
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人們談戀愛或相親時,往往首先會關心對方人品、能力、長相怎么樣,注重雙方是否合得來,強調感情的因素較多,物質的要求相對較少。但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首先關心的是對方有沒有房子,如果沒有房子一切免談,一套房子幾乎壓倒了一切,房子竟然成了是否開始愛情或婚姻的先決條件。
2.損害傳統(tǒng)的家族親情倫理。
目前在房價高企的各大中城市中,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因為房產發(fā)生糾紛的案例日漸增多。父(母)與子(女)有反目成仇的,兄弟姐妹之間有大打出手的、男女朋友有因為房子而放棄多年的感情的,在高房價的巨大壓力下,倫理道德在房產糾紛面前顯得是那樣的蒼白無力!雖然法律的強力介入解決了大部分的此類糾紛,但它對家庭親情倫理的沖擊卻是極其深刻的。
三、高房價滋生腐敗,迅速將社會財富向貪官、地產商和資本擁有者轉移,擴大了貧富差距,嚴重違反財富倫理。
1.近幾年,城鎮(zhèn)建設領域逐漸成為商業(yè)腐敗的“高發(fā)區(qū)”,并且隨著房價的高漲愈演愈烈。
據新華社報道,在2006年,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商業(yè)賄賂犯罪案件9 582件,涉案總金額15億余元。發(fā)生在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產權交易、醫(yī)藥購銷、政府采購、資源開發(fā)和經銷六個重點領域以及出版發(fā)行、銀行信貸等九個重點部位的商業(yè)賄賂犯罪案件7 182件,占立案總數的75%。
2.部分貪官與地產商合謀,共同瓜分高房價所帶來的“圣宴”,大批量制造富豪。
2007年6月,一位在珠三角和廣西、云南多年從事樓盤開發(fā)的房地產開發(fā)商坦言:“樓盤開發(fā)成本只占房價20%,開發(fā)商能夠拿到其中40%的利潤,余下超過40%的利潤全部被相關職能部門‘層層消化’掉了?!彪m然這只是個別開發(fā)商的自爆內幕,但也很清楚地說明了高房價的各種構成。
房地產暴利在加劇貧富分化的同時,也堆高了少數房地產商的財富身價,并讓這些房地產大亨驕橫地坐在各類富豪榜單的前排。據《上海證券報》報道,進入《中國百富榜》的房地產富豪的人數:2002年為25人,2003年為35人,2004年為45人,2005年為28人,2006年為25人。
3.成為富豪的地產商們普遍缺乏社會責任,以致高房價迅速擴大貧富差距,嚴重違反財富倫理。
目前,國際經濟學界認為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內涵應包括:企業(yè)在創(chuàng)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社會和環(huán)境的責任,包括遵守商業(yè)道德、生產安全、職業(yè)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節(jié)約資源等。
為了謀取巨額的開發(fā)利潤,某些地產商們經常行賄官員、偷稅漏稅、銀行騙貸、虛假承諾、虛假廣告、野蠻拆遷、欺騙業(yè)主等。
在高房價的加速掠奪下,我國居民的貧富差距迅速擴大。據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我國的基尼系數在改革開放前為0.16,2003年已經為0.458,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2004年我國基尼系數超過0.465,到了2005年逼近0.47。
正常的財富倫理是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我國傳統(tǒng)的財富倫理主張“先義后利”、“義利統(tǒng)一”,并強調“義”的優(yōu)先性,傳統(tǒng)的財富倫理已經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xiàn)實需要。
但是,在市場經濟比較發(fā)達的西方,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財富倫理已經建立起來,并不斷豐富完善。對于西方的財富倫理,當代西方最有影響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經作了經典的概括,他認為資本主義財富倫理主要包括三個價值判斷:(1)對財富來源的認知。認為財富是來源于上帝的恩賜、社會的給予、他人的幫助還是個人的奮斗;(2)取得財富的手段。即是以最有效率、最合理、最公平、最職業(yè)的方式來創(chuàng)造財富,還是通過巧取豪奪、坑蒙拐騙的手段來牟取財富;(3)財富的使用。是用于滿足個人不斷膨脹的欲望,還是回饋社會,捐助窮人。
從上述西方財富倫理的具體內涵來看,我國大部分地產富豪都或多或少地違反市場經濟的財富倫理,這也是近來來地產商的形象被普遍丑化的本質原因。
四、高房價助長犯罪、投機、奢侈之風,敗壞社會風氣。
在房價高起,一夜暴富者此起彼伏的情況下,農民工的內心受到極大的刺激,大部分不愿意繼續(xù)接受低薪的工作,其中的膽大者還可能認為,與其辛苦從事低工資的工作,還不如去搶別人的財富。這樣,社會就徹底喪失了對于犯罪的免疫力。于是,各大中城市農民工的犯罪率迅速上升。
高房價導致人們重投機,輕生產,降低社會儲蓄率,助長奢侈浪費之風。利用高房價獲得巨大財富的許多暴發(fā)戶,由于他們的財富來的太容易,完全失去了財富的價值觀念,變成典型的賭徒心態(tài),他們在消費方面往往出手大方,擲千金而面不改色。
綜上所述,高房價對中國當前倫理秩序的危害是極其深刻的。現(xiàn)在人們評價個人成功,往往單一傾向于“高薪、有房、有車”等直觀物化的尺度,道德的衡量標準被逐步淡化出價值評判系統(tǒng),財富成為衡量個人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由此,社會大眾就不信宗教、不信道德,進而變成金錢第一、財富至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果建立在這些觀念之上,其前途將是比較危險的。
····參考文獻···········
[1]厲以寧.經濟學的倫理問題[M].三聯(lián)書店.
[2]羅能生.產權的倫理維度[M].人民出版社.
[3]郭廣銀,楊明.應用倫理的熱點探索[M].江蘇人民出版社.
[4]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5]章海山.經濟倫理及其范疇研究[M].中山大學出版社.
[6]徐滇慶.房價與泡沫經濟[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7]中國統(tǒng)計摘要[J].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
[8]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