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瞬間被夷為平地,生命硬是被拽到地獄,一張張血肉模糊的臉,一群群妻離子散的人,一日日攀升的傷亡數(shù)字,一批批奔走在救災一線的同胞……
連日來,這些震撼人心的畫面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動流淚。汶川大地震突如其來,地動山搖,山河變更,我們如何與之較量?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各行各業(yè)似乎都自覺投入到了抗震救災工作中,各種救援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災區(qū)。
然而,當人們看到重災區(qū)汶川因道路受阻,救援人員無法第一時間將物資送達,無法第一時間施救時,“應急物流”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
物流在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興起,甚至一些物流領域概念也是近幾年才被大家認識。當很多人對物流仍然簡單地停留在運輸環(huán)節(jié)時,對于應急物流更是鮮有人去深入研究。
而災難再次警醒中國,必須未雨綢繆,必須早做打算,必須重視應急情況下的物流運作。記者在全民抗震救災的時刻,采訪到一位長期從事物流研究,并對應急物流頗有心得的專家——中國物流與采購聯(lián)合會應急物流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徐東博士,請他來剖析應急與地震的互動。
從非典到大地震
提及應急物流在我國的發(fā)展過程,徐東從2003年那場惡夢般的“非典”談起。
“2003年非典之后,針對我國在應急管理方面面臨的挑戰(zhàn),國家、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立了應急管理辦公室,同時,國家、各地政府和企業(yè)紛紛制訂了應急預案。而物資的保障作為應急管理和應急預案中的一部分逐步得到重視?!?/p>
在應對非典、禽流感等災害過程中,大家都是在各種物流通道比較暢通的情況下組織救災的。災后,大家更多地關注應急預警、應急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建設和完善,而對于應急物流,只是將其視為其中的一個方面,卻很少作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來關注、研究。
“今年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應該說讓大家第一次意識到了應急物流的重要性,因為這一次是物流自身受阻!而眼下的大地震比雨雪冰凍災害來得更突然,受災面更廣,對應急物流提出的要求和挑戰(zhàn)更高、更嚴峻!”徐東坦言。
由此看來,應急物流是在非典之后,隨著國家應急管理機構的成立,隨著應急管理體制的建成,逐步被大家認識并重視的。雖然過程緩慢,但專家對其研究的腳步卻從未停止。
“非典之后,作為物流科研工作者,我們就開始介入應急物流研究領域?!毙鞏|介紹,2003年底,中國物流與采購聯(lián)合會就嘗試與雜志合作,開設應急物流專欄,集中刊登了十幾篇應急物流方面的研究文章。
此后,我國軍事物流學科創(chuàng)始人、著名物流專家王宗喜教授積極倡導成立應急物流研究機構或行業(yè)機構。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11月,經國家民政部批準,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lián)合會正式成立應急物流專業(yè)委員會,王宗喜教授任主任。在應急物流領域,這是國內第一個行業(yè)組織。
徐東介紹,應急物流專業(yè)委員會成立之后,他們發(fā)動物流界同仁積極投身應急物流研究,向物流學術界發(fā)布了《中國應急物流科研指南》,這對引領和指導大家整合力量,共同攻關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從近兩年研究的情況看,參與的人越來越多,成果質量也越來越高。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國物流學術年會上,應急物流專業(yè)委員會還組織了一個應急物流學術論壇,40多個院校及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踴躍參加,在這個論壇上,我們還倡議成立了一個應急物流科研協(xié)作網,我們在盡我們的力量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毙鞏|說。
業(yè)內人士從未懈怠。2008年3月18日,應急物流專業(yè)委員會主辦了一場“應急物流高層研討會”, 20多位國內物流專家就突發(fā)自然災害中的應急物流作了演講,并給國務院應急辦提交了一個關于加快應急物流全面建設的建議。
目前,國家相關主管部門也比較重視應急物流的建設,國家發(fā)改委目前已立項,專題研究中國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問題,應急物流專業(yè)委員會將承擔此項課題的研究。
據(jù)記者了解,在以往較大的災害中,全國調的救災帳篷一般是三四萬頂,最多是五六萬頂,但這一次僅一地就提出需要5萬頂,并且需求不斷增加。
現(xiàn)在要從全國調度、籌措、運輸這些救災物資,并且需要及時地發(fā)放到災民手里面。應急物流辦公室也開始意識到,建立全國性的應急物流體系已迫在眉睫。
“應急物流在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在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過程中,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重要。這次地震對于災區(qū)來講基本上是毀滅性的,通過自救已經是難以為繼,必須通過外界的應急物流來保障,重要性不言而喻?!毙鞏|再次強調了當前應急物流的重要性。
應急實戰(zhàn)中的尷尬
年初全國上下通力抗擊冰雪災害,最終取得了勝利,但從應急物流的角度考察,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在此次抗震救災中,應急物流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組織和效果上看比抗擊冰雪災害有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兩次救災,大家都在積極努力地達成目標,但中間也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在應急物流的指揮調度方面,在應急物流通道的建設方面,應急物流專用裝備的建設與發(fā)展方面,以及應急物資的管理、包裝等方面,這些都是需要不斷完善和加強的。”徐東沒有避諱保障中出現(xiàn)的各項不足。
比如說,此次救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渠道、不同品種的大量物資緊急調往災區(qū)。但這些物資是否都順利到達了災區(qū)?能不能合理分發(fā)到災民手中……這些都需要統(tǒng)一指揮調度,需要強大的應急物流系統(tǒng)的支撐。
“在救災的頭兩天里,由于災情復雜、情況不明,加之全國人民救災心情迫切,很多志愿者自發(fā)組織前往災區(qū)救援,導致了物資前送、分發(fā)不夠有序,之后政府加大了對應急物流的統(tǒng)一領導和指揮調度,才使這些問題得以緩解。應急物流是一個大系統(tǒng),必須統(tǒng)籌供需,必須考慮輕重緩急,必須協(xié)調各部門的關系,所以要加強統(tǒng)一的指揮調度?!毙鞏|強調說。
在低溫雨雪災害中,大家初步認識到了通道對于我們救災救援的重要性。而此次大地震,“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通道建設的重要性更加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
“汶川處于比較偏遠的地方,交通本來就不發(fā)達,而這次受災又比較嚴重,在物流的暢通性上是很差的,這就很難得到及時救助。無論是什么災害,在應急情況下,都應該注重非常規(guī)通道的建設。”徐東提議。
在這次救災行動中,當“生命線”無法打通時,空中運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軍隊和民航調用了大量的直升機和運輸機。在通往汶川的第一條陸路打通之前,大部分救援物資是通過空投的方式送達災區(qū),部分救災人員通過空降的方式抵達重災區(qū)施救。而這是一種非常規(guī)的通道。
“救援環(huán)境一般都是比較惡劣的,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是非常規(guī)的通道起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公路和鐵路發(fā)展很快,無論是通車里程還是運輸量,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但空中通道建設,尤其是空中投送能力,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加強和建設的地方?!毙鞏|慨嘆。
救援專用設備是各種救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從今年1月份的冰雪災害中可以看出來,真正在抗災的時候能夠用得上的大多是專用運輸車輛,普通的車輛沒有防滑鏈在厚厚的冰面上根本無法行駛,需要專業(yè)設備,如破冰、除冰的設備。如果設備不到位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救災,阻礙物流的暢通。
“面對重大災害,疏通道路沒有大型的機械,沒有專業(yè)設備是不可以的,設備上一定要不斷完善?!毙鞏|說。
對于應急物資的包裝,徐東也非常憂心,“咱們從電視畫面上都可以看到,在最初空投到災區(qū)的物資都不是經過特殊包裝的,這樣扔下去,肯定有很多東西不能用了,食品和飲用水還好,那藥品呢?帳篷如果扔下去能否使用?空投應急物資,包裝是需要特別處理的,這必須預先考慮?!?/p>
以前,我們國家通過空投救援的實踐比較少,當然在實戰(zhàn)中會缺乏考慮。而空投并不像我們大家想象得那么簡單,無論對于氣候、空投環(huán)境都有著較高的要求,要空投的東西也應該有醒目的標識,以方便找到,而這需要在平時的建設過程中得到加強。
另外,對于救援物資本身,徐東提出建議,“這次我們必須要徒步救援,徒步救援所拿的東西就要小巧,這些原來我們可能沒有想到,或者說我們原來在建設上不是很完善,抗災就是方便、有效、快捷,如果救災物資不方便人搬、肩扛,徒步就會大大降低效率。”徐東認為還需要在完善保障預案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設計救援物資的包裝。
“從這次救災來看,大家眾志成城,不惜一切代價,毫無懈怠地要把救援工作做好,這中間出現(xiàn)一些問題也是在所難免的,我們探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完善應急物流體系,為今后更好地救援提供強有力的物資保障。”徐東補充道。
規(guī)劃為應急體系之“綱”
“我們各級領導親臨現(xiàn)場指揮,各支救援隊伍都積極配合,救災取得勝利是沒有疑問的,但事后對于應急物流體系的規(guī)劃及能力建設如何入手?這是我最關心的?!毖哉Z間,徐東顯現(xiàn)出務實的作派。
對此,他認為應該最先從應急物流整體現(xiàn)狀調研入手,做好物流應急體系的規(guī)劃,有條不紊地推進。
而在物流體系的規(guī)劃中,他認為應該先從指揮系統(tǒng)的建設入手,搭建可靠、有效的應急指揮平臺。
“遇到大災害,道路、通信整個都癱瘓了,應急管理信息化的設備用不上怎么辦?在應急物流體系的建設上,我們要最先從指揮系統(tǒng)的建設入手,建設任何情況下都能夠發(fā)揮最高效能的應急指揮系統(tǒng)?!?/p>
其次,他認為還要陸續(xù)建立一些有利于應急物流建設發(fā)展的機制,比如補償機制等。
同時,他還重點提到,物流領域一定要建立有能力的,能夠將平時和應急情況相結合的專業(yè)人員隊伍。
“體系的建設應該說是方方面面的,從機制到通道,從法規(guī)、標準到人才,各方面都有需求,我們需要做一個規(guī)劃,分步驟,有重點地完成?!?/p>
看來對于災后應急物流體系的建設問題,應急物流專家、學者們已著手研究,我們共同期待著……
附文:企業(yè)怎樣參與應急物流?
應急物流是指為應對嚴重自然災害、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軍事沖突等突發(fā)事件而對物資、人員、資金的需求進行緊急保障的一種特殊物流活動。它具有突發(fā)性、不確定性、非常規(guī)性以及弱經濟性等特點。應急物流可以分為軍事應急物流和非軍事應急物流兩種。
應急物流與普通物流一樣,由流體、載體、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構成,具有空間效用、時間效用和形質效用。應急物流多數(shù)情況下通過物流效率實現(xiàn)其物流效益,而普通物流既強調效率又強調效益。
如果是因為市場波動產生的應急物流,企業(yè)需要預留一定的生產能力和物流能力來應對,在需求高峰時間通過其預留的彈性能力來滿足。如果是自然災害或者“人禍”災害,則企業(yè)需要全力配合政府主導的應急物流,而不能再以企業(yè)經濟利益為首要考慮因素,生產與物流能力應全力滿足緊急狀況的物質需求,以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
有專家近期指出,國家相關部位以及紅十字總會應與具有全國性物流網絡的物流公司結盟,和三四家物流公司達成戰(zhàn)略合作伙伴。在突發(fā)性的事故發(fā)生時,在全國各地的紅十字會可以迅速聯(lián)系到結盟公司的當?shù)胤止?、辦事處進行貨物的集結和調運,從而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有效管理方式,這樣對于事故的處理效率將會有較大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