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問題中,有一類杠桿問題存在變化的物理量,在有些物理量變化時,需判斷杠桿是否保持平衡狀態(tài),而要解決此類問題,常規(guī)作法是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判斷變化后力與力臂的乘積是否相等,需要經過煩瑣的計算和列出計算式,通過數(shù)學關系進行判斷,費時費力.若能采用極端假設法,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可把物理過程所涉及的一些因素排除,取一些極值,考慮極端,通過推理得出判斷結論.下面列舉幾例:
例1:如圖1,輕質杠桿端點M、N處各放置一根蠟燭,蠟燭粗細相同,而長度不同,支點為O,杠桿平衡,當蠟燭點燃,且以相同的速度燃燒,在蠟燭燃燒的過程中()
A. M端逐漸翹起B(yǎng). N端逐漸翹起
C. 始終平衡D. 無法確定
解析:在燃燒過程中,可以假設N端的蠟燭恰好燃燒完,但較長的蠟燭M端仍剩余一部分,即M端的力為0,N端仍有力的作用,根據(jù)杠桿原理可知FM·OM=0,而FN·ON>0,所以FN·ON>FM·OM.即可判斷蠟燭燃燒后杠桿將向較長蠟燭的一端偏轉,所以M端逐漸翹起,選擇(A).
例2:如圖2所示,杠桿兩端分別懸掛質量為m1和m2的重物時,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若將兩物體均向支點O移動相等的距離L1,杠桿是否平衡?若不平衡,應向哪邊傾斜?
解析:假設向支點移動相同的距離為L2,m2恰好移動到支點O處,此時力臂為0,因此m2GL2=0,而m1G·(L1-L2)>0.所以杠桿向原力臂長的那端傾斜.
例3:杠桿長L,左邊懸掛鐵塊m1,力臂為L1,右邊懸掛銅塊m2,力臂為L2,在水平位置平衡,當兩邊同時浸沒在水中后,杠桿是否平衡?
解析:為了便于判斷,我們可以假設兩端的物體同時浸沒密度剛好為7.9×103kg/m3的液體中(如鐵水中),左邊的鐵塊受到的浮力等于鐵塊的重力,故左端的拉力為0,右邊銅的重力仍大于受到浮力,即仍有拉力,根據(jù)杠桿原理知右端下沉.
總之,巧妙地運用“極端假設法”避免了煩瑣的計算,簡化了解題的過程,思路清晰,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提高了解題的效率,特別在一些競賽題中,比如電學的滑動變阻器的變化中等,是值得運用推廣的一種解題方法.
(作者單位:訥河市同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