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縣官;官;天子;國家
摘要:上古曾稱天子所居之處為“縣”,進而擴而大之,將整個國家也稱為“縣”,以“縣官”指天子;“官”有國家義,天子是國家的象征和代表,因此由“官”又引申出天子義。對“縣官”、“官”二詞的天子義,現(xiàn)代一般大型辭書往往只停留于前人的識斷,釋義未周,皆當(dāng)乙正之。
古代“縣官”非單指今之縣官,也可指稱天子、帝王,這一用法已見于一般大型辭書?!稘h語大詞典》:“縣官,古時天子之別稱?!边@完全有據(jù)?!妒酚洝そ{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盜買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污條侯?!彼抉R貞索隱:“縣官謂天子也……王者官天下,故日縣官也。”宋孫奕《履齋示兒編·雜記·人物通稱》:“天子可稱巨公,可稱縣官”。天子何以可稱為“縣官”呢?
或以為與中國也稱“赤縣神州”有關(guān)?!翱h”是“赤縣”之省;而由于“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jīng)·小雅·北山》),“赤縣”內(nèi)的大小官員均屬于最高最大的“朕一人”,故“縣官”可指稱天子。按,“赤縣神州”的說法出自戰(zhàn)國時期陰陽家鄒衍之口,現(xiàn)存文獻首見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日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shù)。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薄俺嗫h”習(xí)見于文獻。張衡《靈憲》詩:“昆侖東南,赤縣之周,風(fēng)雨有時,寒暑有節(jié)。”李白《贈宣城趙太守悅》詩:“赤縣揚雷聲,強項聞至尊。”諸“赤縣”皆指國家。據(jù)此,視“縣”為“赤縣”之省以解“縣官”之義,也未嘗不可。但是,同樣的“神州”之“州”為何沒有作為“九州”之省而指稱為國家義?其實,此不煩曲釋,完全可以直解。因為上古曾稱天子所居之地為“縣”?!抖Y記·王制》:“天子之縣內(nèi),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鄭玄注:“縣內(nèi),夏時天子所居州界名也。殷日畿……周亦日畿。”而天子具有無上的地位和權(quán)威。普天之下的所有地方,都是最高統(tǒng)治者即天子的領(lǐng)域,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詩經(jīng)·小雅·北山》)。既然天子所居畿內(nèi)為“縣”,則天子所統(tǒng)治的整個國家,自然亦可擴而大之謂之“縣”,故“縣”可直接引申為國家義。文獻中也每見此用法?!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始皇)登之罘,刻石。其辭日:‘……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圣意?!薄坝睢敝赣钪妫弧翱h”指國家。唐元稹《西涼伎》詩:“去京五百而近何其逼,天子縣內(nèi)半沒為荒陬?!贝颂幍摹翱h”也指國家。由于“縣”本身可作國家之稱,故自西漢起出現(xiàn)的“縣官”作“天子”解,也就不難理解了。
有趣的是,不僅“縣官”是天子的別稱,就是單音節(jié)的“官”也可作天子的別稱,即有“天子”義。于此,古人早已發(fā)之。胡三省日:“魏晉以下率謂天子為官,天子亦時自言之?!?《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五年》注)。胡說不誣。但這一用法并非只限于“魏晉以下”,在上古、秦漢文獻中亦非偶見,后世也在沿用。茲按時序舉證如下:
(1)《左傳·襄公二年》:“晉師侵鄭,諸大夫欲從晉。子駟曰:‘官命未改?!倍蓬A(yù)注:“不欲違先君意?!睏畈ⅲ骸白玉啽臼墙ㄗh改服晉國者,因成公之言而止。此官命即指鄭成公之令?!编嵆晒青崌?,一國最高長官。
(2)《左傳·襄公十八年》:“齊環(huán)怙恃其險,負(fù)其眾庶,棄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其官臣偃實先后之。”“官臣”是受天子之命所置的管理家邑的官吏,此處的“官”猶指天子。
(3)《漢書·郊祀志下》:“遂于官社后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鳖亷煿抛⒁辑懭眨骸案叩鄢厣琊?,立漢社稷,《禮》所謂太社也。時又立官社,配以夏禹,所謂王社也?!碧熳蛹漓胪辽竦纳鐚m稱“官社”、祭祀五谷神的社宮稱“官稷”,諸“官”皆指天子。
(4)三國魏曹植《(東征賦)序》:“建安十九年,王師東征吳寇,余典禁兵衛(wèi)官省?!薄肮偈 ?,天子居住的處所。
(5)《南齊書·茍伯玉傳》:“伯玉謂親人日:‘太子所為,官終不知,豈得顧死蔽官耳目!’”
(6)《南史·戴法興傳》:“愿兒因此告帝日:‘外間云宮中有兩天子,官是一人,戴法興是一人’”。
(7)唐代杜荀鶴《賀顧云卿侍御府主與子弟奏官》詩:“《孝經(jīng)》始向堂前徹,官誥當(dāng)從幕下迎?!薄肮僬a”,天子賜爵或授官的詔令。
(8)宋代洪邁《容齋隨筆·宰相贈本生父母官》:“昉再人相,表其事求贈所生父、祖官封?!薄肮俜狻?,天子贈予的官爵。
“官”有天子義還可以從古代天子的另一個別稱“官家”再得到證明?!稌x書·石季龍載記上》:“趙太子邃私謂中庶子李顏等日:‘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康三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稱天子為官家,始見于此……或日:五帝官天下,三王下,故兼稱之?!卑?,稱天子為“官家”并非見于《晉書》。晉時就有用例。常璩《華陽國志·卷十一》:“咸寧三年,溶被詔罷屯田兵……攀日:‘官家雖欲伐吳,疑者尚多,卒聞?wù)偃f兵,必不見聽?!惫偌抑府?dāng)朝天子晉武帝。
由上可見,“官”作天子之稱古代是“一以貫之”,從上古至中古屢用不絕,故當(dāng)列為一義。
我們還須進一步探究“官”何以有天子義。《說文》:“官,吏事君也。”楊樹達《積微居小學(xué)金石論叢》:“官字從宀,凡從宀之字皆以屋室為義,蓋像周廬列舍之形,為臣吏所居,后乃引申為官職之稱?!吨芏Y》官府都鄙并稱,是其本義也?!奔础肮佟钡谋玖x指官府,引申為官吏。而官府是國家機構(gòu),通過“國家”這一含義,“官”又可直接順理成章地引申為“天子”。
“官”有國家義,古人早有認(rèn)識?!顿Y治通鑒·魏明帝景初二年》“彼知官備已固?!焙∽ⅲ骸拔簳x之間,謂國家為官?!逼鋵?,與上引“官”的天子義一樣,胡氏此言尚不周嚴(yán)。事實上,不僅是“魏晉之間”,早在上古時期,“官”就已多用作國家義。國家的法規(guī)、法度、法律,均可謂之“官法”?!吨芏Y·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六日官法,以正邦治?!睂O詒讓正義:“官法,謂邦之大事各有專法,箸其禮節(jié)名數(shù),若今會典、通禮之屬,一官秉之,以授眾官,使各依法共治之,是謂官法。”國家征收的賦稅則稱“官賦”?!豆茏印睢罚骸鞍俪酥畤儋x軌符。”后世更是不乏此類用例。國家控制的無主荒地則稱“官田”?!逗鬂h書·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傳》:“其地有草者,盡日官田,力堪農(nóng)事,乃聽受之?!眹野l(fā)給的俸祿謂之“官廩”。《三國志·吳志·陸凱傳》:“伏聞織絡(luò)及諸徒坐,乃有千數(shù),計其所長,不足為國財,然坐食官廩,歲歲相承,此為無益?!?/p>
魏晉之后,“官”繼續(xù)用作國家義,如將公家修筑的道路稱為“官道”。白居易《西行》詩:“官道柳陰陰,行宮花漠漠?!薄顿Y治通鑒·魏文帝黃初五年》:“謖(馬謖)曰:‘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指官勢內(nèi)虛,其叛亦速?!焙∽ⅲ骸肮賱荩q言國勢也?!眹鴰炖锏腻X財謂之“官帑”。元盧琦《惠安道中》詩:“龍山兵火后,百里總蕭竦。官帑需新賦,公田索舊租?!痹饕詠硗ㄐ休^廣的北方話被稱為“官話”,后來又稱“國語”(今臺灣猶然),“官”、“國”同義。今天,我們將國家政府稱為“官方”,如“官方文件”、“官方消息”,這里的“官”都是國家義,足見古代“官”的國家義現(xiàn)代還在沿用。毫無疑問,國家義當(dāng)列為“官”的重要一義。
“官”有國家義,而古代天子是國家的代表和象征,所謂“朕一人”即是一國,正如《公羊傳·莊公四年》中所言:“國、君一體也……國君以國為體?!倍夜糯€有徑以“國家”一詞作“天子”解的?!逗鬂h書·馮岑賈列傳》:“異(馮異)稽首謝日:‘臣今亦愿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此處,馮異將軍就將當(dāng)朝天子?xùn)|漢光武帝劉秀直接呼為“國家”?!稌x書·陶侃傳》:“屬后將軍郭默矯詔襲殺平南將軍劉胤?!?陶侃)厲聲日:‘國家年小,不出胸懷?!边@里的“國家”指晉成帝司馬衍,時年僅八歲。天子、君主也可自稱為“國家”?!稏|觀漢記·祭遵傳》:“詔書日:‘……國家知將軍不易,亦不遺力。今送縑千匹以賜吏士?!薄逗鬂h書·馮岑賈列傳》:“詔報日:‘將軍之于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边@兩處“國家”都是下詔書的光武帝劉秀的自稱。
前面討論了“縣官”、“官”二詞的天子義和國家義,足證“官”有國家義,由這一含義又引申出了天子義?,F(xiàn)在的大型辭書在“縣官”一詞下,一般都列出了“天子”義(如文首引),但往往未舉其“國家”義,因而不能揭示“縣官”作“天子”解的緣由。
對于“官”一詞,一般辭書則(包括《漢語大字典》)都沒有列出其天子義和國家義。有的辭書雖已注意到這一點,但往往只停留在胡三省的識斷上。如《漢語大詞典》于“官”的“天子”義,是在“官”的1515義項下襲用胡注,認(rèn)為“官”是“魏晉以下對帝王的稱呼或帝王自稱”,釋義未周;對于“官”的“國家”義,則是在義下云:“官府……亦指國家?!笨梢娛前选皣摇绷x作為“官府”義中的義位變體看待的,而未作為一個獨立義項處理,因而也不能顯示“官”的“天子”義的引申軌跡。凡此。皆當(dāng)乙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