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行
列寧說過,革命是人民群眾盛大的節(jié)日?!拔母铩敝?,就有定期的盛大游行,時間是“五一勞動節(jié)”和“國慶節(jié)”。那時,在武漢看游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游行的當天清晨,沿鐵路線就戒嚴了。許多老百姓就想出各種辦法,打洞鉆墻,去趕那個熱鬧。游行通常是上午九點開始。各種彩車滿載著展示各行各業(yè)成就的造型,蔓延上十里,熱熱鬧鬧地經(jīng)過中山公園正門的觀禮臺,接受湖北省、武漢市領導和戒嚴區(qū)內(nèi)人民群眾的檢閱。到了“文革”,各種各樣的游行就多多了。
剛開始,是熱烈歡呼“文革”開始的游行,那基調是熱烈的:人們敲鑼打鼓,歡呼“十六條”(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號召發(fā)動“文革”的“五·一六通知”)的公布。剛開始,只是敲鑼打鼓、喊口號,不久,就有了緊跟形勢編排出來的表演唱《“十六條”是明燈》,邊游行邊表演,也很能吸引大家的注意,激起歡迎的掌聲。
緊接著,是揪斗大大小小的“走資派”的游行,那基調是威嚴的:沒有了敲鑼打鼓,有的是老遠就能看得見的一片紅旗的海洋中突出的紙糊高帽子(有的帽子有一人多高,為了避免倒下,中間是有一道比較粗的鐵絲箍著的,而那道鐵絲又是經(jīng)由幾條同樣粗的鐵絲掌控在幾個“紅衛(wèi)兵”的手里的。那樣的高帽子,堪稱奇觀)和一片“打倒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憤怒口號聲由遠而近,令人感到恐怖。那些“走資派”的表情或者是麻木的,或者是痛苦的。我的腦海里浮出了這么一個問題:他們在想什么呢?
然后,就是一幕幕悲壯、慘烈的游行了:一會兒是高等院校的“紅衛(wèi)兵”冒雨抬著空空的飯桶從武昌一直走到漢口,以“絕食”迫使有關部門支持他們革命(但很快就聽說有的學生乘人不備,躲進廁所偷吃悄悄帶來的餅干,結果被發(fā)現(xiàn),成為笑談);一會兒又是駭人聽聞的抬尸游行——在一輛緩慢行駛的卡車上鋪了一塊血跡斑斑的舊門板,門板上陳列著一具在武斗中死難者的遺體,也是血跡赫然、令人驚竦??ㄜ囍車敲C穆的人山人海,不時爆發(fā)出火山噴發(fā)的怒吼:“還我戰(zhàn)友!”、“血債要用血來還!”……還有那曾經(jīng)震動全國的“七·二○”事件:成千上萬的武漢“百萬雄師”因為不滿“中央文革”支持對立面的做法,出動了數(shù)百輛卡車,首尾相接,滿載頭戴藤條帽、手持鋼釬(當時武漢武斗的主要武器)、表情嚴肅(嚴肅到殺氣騰騰的地步)的人們,冒著烈日,宣示他們的憤怒。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甚至沖擊了當時代表“中央文革”來武漢處理問題的重要人物謝富治、王力下榻的東湖賓館(他們不知道,當時毛澤東也住在那里)!“文革”中人們的無法無天,局勢的失控,由此可見一斑。
大約是在1969年中共“九大”召開前,各種亂象漸漸銷聲匿跡。人們幾經(jīng)折騰,好像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了??蓳?jù)說標志著“文革”取得輝煌勝利的“九大”召開使游行又成為大家狂歡的盛大節(jié)日。“九大”召開的當天,電臺里不斷發(fā)布的關于“今天晚上將有重要新聞”的通知已經(jīng)給人們吊足了胃口、鉚足了勁頭。所以,當晚上“九大”召開的“特大喜訊”一傳開,人們就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旗幟、標語、鞭炮,連夜上街慶祝。由于是各個單位的自發(fā)組織,所以無數(shù)支游行隊伍把大街堵了個水泄不通。此起彼伏的口號聲常常被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所淹沒。許多看熱鬧的小孩則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捕捉那些剛剛點燃、還沒來得及爆炸的鞭炮,一旦發(fā)現(xiàn)就一擁而上、爭搶一番。有的幸運兒眼疾手快,搶先捏滅了鞭炮的引信,并為此而揚揚得意;有的倒霉蛋則因為動作慢了半拍,結果還沒來得及捏滅“滋滋”冒著火花的引信,鞭炮就在他手中炸響了……那個狂歡的晚上,據(jù)說去醫(yī)院治療被炸傷手的孩子,有好幾個。啊,那個盛大的節(jié)日!我為什么對那些因為搶鞭炮的可憐孩子印象這么深?
難忘的還有1970年歡呼毛主席“五·二○聲明”(即《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聲明)發(fā)表的大游行。也是沒有統(tǒng)一組織,各個單位自發(fā)上街。那時,大家好像已經(jīng)不滿足于一般的“紅海洋”了,開始出現(xiàn)了扮演“帝、修、反”的演員,老師挑選了長相比較滑稽可笑的調皮同學,讓他們帶上紙糊的帽子,穿上“奇裝異服”,扮演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蘇聯(lián)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等人的樣子,走在游行隊伍的前面,接受口號的轟炸,而且常常是口號聲一響起,他們就會縮成一團,露出不堪一擊的表情,作瑟瑟發(fā)抖狀,同時引來圍觀群眾的一片笑聲。不同單位的游行隊伍在途中相遇以后,大家都開心地彼此打量著,看誰扮演得更生動、傳神。那時,真就感到了游行的好玩。大家當然不知道,不到兩年以后,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就來華訪問,并且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我至今記得毛主席接見尼克松的報紙發(fā)行當天,人們在凜冽的寒風中自發(fā)地排起了長隊,等著買報。買到報紙的人馬上就迫不及待地在寒風中打開了頭版,認真地讀起了那條十分重要的新聞。那時,我還不可能將1970年的“五·二○聲明”與1971年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1972年初尼克松訪華這幾件大事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思考,去揣度政治的玄機。
也許是經(jīng)常的游行弄得大家感到了疲倦,也許是“文革”的翻云覆雨使人們漸漸發(fā)現(xiàn)了“文革”的沒意思,所以,后來毛主席“最新指示”的發(fā)表也激不起多么狂熱的亢奮了。就在大家準備1971年國慶大游行時,就在中山公園前已經(jīng)搭起了觀禮臺的鐵架時,一切都突然停止了,直到不久以后一個爆發(fā)性的消息不脛而走——毛主席選定的接班人林彪出事了!經(jīng)過“先黨內(nèi)后黨外,先干部后群眾”的層層傳達,一場“批林”運動迅速展開。但那時已經(jīng)沒有了當年歡呼打倒劉少奇、鄧小平的熱烈。人們感到的是深深的困惑:林彪可是毛主席親自選定的接班人啊!這,可是寫進了《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的??!他可是跟毛主席跟得最緊的副統(tǒng)帥啊!不懂,許多人都不懂。也許那時大家許多朦朦朧朧的困惑才開始變得有了幾分明白?許多人后來回憶:都是因為“林彪事件”而悄悄看透了“文革”的騙局的。后來,只要我從中山公園門前經(jīng)過,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一幕來。
“文革”后期,在“批鄧”以后,又興起過一陣游行的熱潮。與以前的游行不同的,是這次游行的主要力量變成了各單位的領導干部。據(jù)說毛主席打了招呼,希望廣大干部不要再犯錯誤,于是干部們?yōu)榱司o跟毛主席,紛紛打出“造反”的旗號,坐著小車到上級機關去喊幾通“造反”的口號,刷出幾條標語,然后就匆匆離去了。果然,這次不再有“文革”之初“走資派”被統(tǒng)統(tǒng)打倒的鬧劇,而變成了“革命干部”一起“造反”也一起蒙混過關的滑稽劇。那段時間里,武漢的大街上來往穿梭著許多的小轎車和吉普車,車身上常常糊上了某某單位“革命干部”已經(jīng)造反的標語,在前有不斷播放“造反宣言”的廣播車、后有“革命群眾”鑼鼓助威的卡車前呼后擁下,招搖過市,十分熱鬧,也相當好玩。
“文革”結束,也是以一場盛大的游行為標志的——“四人幫”被捕,舉國歡慶??上б驗槲耶敃r在農(nóng)村插隊勞動沒有親歷。據(jù)說北京商店里的酒被搶購一空。由歌唱家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也成為當時十分流行的一支歌??梢韵胂竽菚r的狂歡情景,在形式上與“文革”開始的大游行沒什么區(qū)別,但在內(nèi)容上卻正好是對“文革”的告別。
“文革”中的游行,從開始的狂歡忽然轉為悲愴再到后期的疲軟和鬧劇,一部游行的歷史,也許可以作為“文革”心態(tài)變遷歷史的象征去研究。
“忠”字牌
在關于“文革”的回憶中,人們常常提到“忠”字舞,但不知為什么,似乎還沒有人提到當年的另一個景觀:“忠”字牌。
和“忠”字舞一樣,“忠”字牌也是流行于“文革”初期“領袖崇拜”的產(chǎn)物。所謂“忠”字牌,是指那種自制的、用來表達自己對偉大領袖無限忠心的牌子。“忠”字牌的五花八門毫不遜色于毛主席像章,但無數(shù)的像章畢竟保存了下來(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堡一側,一度曾經(jīng)有過一座規(guī)模不大的“毛主席像章城”,陳列了琳瑯滿目的像章。在1990年代的“毛澤東熱”中,這樣的“像章城”建了好幾處)。而“忠”字牌,雖然一度人手一個,到頭來卻灰飛煙滅了。
也不知是誰的靈機一動,自制“忠”字牌的熱潮一下子蔓延了開來。剛開始,是把報紙上剪下來的毛主席頭像襯以紅紙,貼在不大的紙板上(多是一尺左右長、六七寸寬的規(guī)格),后面用圖釘安上一節(jié)三夾板,方便拿在手里,走到哪帶到哪,就可以表達對領袖的忠心了。接著,就有了不斷的比賽和超越:有的在毛主席頭像下再精心貼上三朵金黃色的葵花,象征“三忠于”(“文革”初期非常流行的三個口號:無限忠于毛主席,無限忠于毛澤東思想,無限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也更加突出了“忠”的主題;有的則在“忠”字牌周圍鑲上自制的紅色邊框(一度非常時興的,是用已經(jīng)曝光的彩色電影膠卷纏裹的邊框;或者是用女孩子扎小辮的彩色膠絲纏裹邊框;還有的是在彩色膠卷的邊框外側再串一道彩色膠絲),更顯得工藝復雜,非常奪目;而那毛主席像,也形形色色、不拘一格了——有的是“請”(不能說“買”)來的各種現(xiàn)成彩色圖像(從《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像到毛主席在延安窯洞前那張著名的像、毛主席在武漢暢游長江前在快艇上向人民招手的著名照片),有的是紅色蠟光紙剪成的剪紙圖像,還有的是自己恭恭敬敬臨摹的圖像。當然,絕大多數(shù)還是那個年代里極其常見的偉大領袖穿軍裝的各種圖像:時而笑容滿面,神采奕奕;時而眉宇間隱隱流露出憂患……一時間,從機關到學校,大家都爭先恐后、各顯神通地做起了“忠”字牌,好像一場規(guī)模空前的全民手工課一樣。再后來,更有了統(tǒng)一訂做的紅色塑料封套,上面印好了彩色的毛主席頭像和三朵葵花,往格式一律的三夾板牌子上一套就行了,簡便也“新潮”。
每到游行時,人們都會高舉著“忠”字牌,匯入革命的洪流。那無數(shù)“忠”字牌既是“紅海洋”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海洋”,絕不僅僅只是紅旗和“紅寶書”的海洋),又是五花八門的“忠”字牌爭奇斗艷、主人們彼此比試(不僅比誰更忠于領袖,而且比誰的“忠”字牌更有創(chuàng)意、誰的做工更精致)的大展示。游行結束了,但“忠”字牌并沒有因此而放在了一邊。記得我上小學時,每天進入校門,值日的老師和“紅小兵”干部是要檢查三樣寶貝的——一是“紅寶書”;二是毛主席像章;三就是“忠”字牌。三樣寶貝,缺一不可。忘了帶,就對不起,挨一頓批評后,趕快回去拿。“忠”字牌因此具有了“通行證”的作用。我自己也當過那樣的值日生。我至今記得站在校門口檢查“三件寶”時體會到的神圣莊嚴感。
到了后來,也不知為什么,好像也沒有誰統(tǒng)一號令,那無數(shù)的“忠”字牌就在悄然間煙消云散了。好像是在“像章熱”被統(tǒng)一叫停的同時。(據(jù)說毛主席對“像章熱”有批評,還據(jù)說是那些造飛機的工廠把造飛機的鋁用來造“像章”,影響了國防建設,所以“像章熱”嘎然停止了)。不僅如此,上面還下文要求上交“像章”。不少老實人很聽話,但上交以后又聽說許多人并沒有聽話,感覺又若有所失。“看來人不能太老實”的感悟因此流行一時?;蛘?,也許是在街頭“大辯論”和接踵而至的武斗開始以后不久?辯論中的人們常常一手揮舞著“紅寶書”,一手直指論敵,因此就很難再手擎“忠”字牌了。至于武斗時就更不用說了。那時,雙手都得緊握武器,連戰(zhàn)無不勝的“紅寶書”也不得不暫時放在一邊了。
在“文革”中和“文革”以后,“紅寶書”和毛主席像章的壽命都比“忠”字牌要長。這也許純屬偶然。但想想那成百萬、上千萬的“忠”字牌說風靡就一下子匯聚如海,說消失也在一夜間風吹云散,你不能不感慨“時尚”之強勁與脆弱,連“革命時尚”也不例外。再想想那些雖然寶貝一時、卻終于不知被如何處理了的“忠”字牌(那時,毛主席像可是不許隨便處理的啊?。?,想想那些顯然是被浪費掉的大量制作材料(從紙板、三夾板到塑料封套),誰能不感慨!“文革”結束后,聽說過一個官方估計:“文革”中人們用來寫“大字報”用掉的紙張、筆墨,貼“大字報”用掉的漿糊,如果以人民幣計算,可以造八座長江大橋!依此類推,如果再加上“大串聯(lián)”時的“吃飯不要錢”,加上“忠”字牌的來似一陣風、去卻無影蹤,加上那些曾經(jīng)鋪天蓋地的傳單、紅袖章、群眾組織的旗幟,加上那些武斗的死難者,加上那些被毀壞的文化古跡……那應該是一個難以想象的天文數(shù)字吧!
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記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以及為什么那些“忠”字牌就從無處不在一下子變得無影無蹤了!那一幕,也不應該忘記。
在任何熱潮中,都有幸運兒,也有倒霉蛋。我至今記得當時聽說的一件事情:一位一心要制造出精美“忠”字牌的人,在將自己用彩色電影膠卷纏裹的邊框裝飾的“忠”字牌向人炫耀時,卻被人從電影膠卷上發(fā)現(xiàn)了問題:那膠卷上有一個手握沖鋒槍的解放軍戰(zhàn)士形象,而那沖鋒槍的槍口竟然是對著毛主席像的!這個“驚天”的發(fā)現(xiàn)一下子使那個倒霉蛋被打成了別有用心的“現(xiàn)行反革命”!那個年代里,那樣荒唐莫名、有口難辯的悲劇時有所聞。1979年,作家張弦在短篇小說《記憶》中寫一位電影放映員因為意外在放電影時放倒了毛主席像,并因此在“文革”前的“四清”運動中就被打成了現(xiàn)行反革命的悲劇故事,可見這樣捕風捉影、無中生有、草菅人命的事情,在那個動輒得咎的年代里,相當普遍。
不知今天可有人還保存有歷史的遺物——“忠”字牌?在未來的“‘文革’博物館”和“‘文革’文化史”上,應該有“忠”字牌的陳列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