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試題中的古詩文背誦默寫題分值9分,它占試卷總分值7.5%。不論對于哪一類考生,這一道考題都不容忽視。各地對背誦默寫題的檢測方式豐富多彩,有判斷選擇、直接型默寫、理解型默寫、遷移型默寫、運用型默寫、簡單賞析型默寫等。綜觀6年來哈爾濱市中考語文試題,對背誦默寫題的檢測方式主要是直接型默寫和理解型默寫,共7道小題,其中直接型默寫5道小題,占5分;理解型默寫兩道小題,占4分。
日常教學中,教師很注重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背誦古詩文,經過幾年的積累,考生對備考的古詩文篇目不論是直接型默寫,還是理解型默寫都能做到對答如流了,但是落實到書寫上有時會出現一些失誤,導致失分。古詩文背誦默寫錯一個字扣一分,也就是說所檢測的9句古詩文,每句都只有一個錯別字,那么這9分也將全部失去。
在最后的復習階段,教師如果引導學生對以往古詩文書寫中出現的失誤進行會診,會對其日后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認為,教師應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詩文的含義,尤其是易錯字的含義,會減少或避免失誤的出現。
針對學生在古詩文書寫中出現的一些失誤,筆者認為學生的失誤表現為寫別字或寫錯字。
●造成學生寫別字的原因
(一)誤解錯用。誤解詩文的意思,造成書寫中出現別字。
例如:
1.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詩句的意思是: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的情思。個別學生誤解為共剪西窗外的竹子,而將“燭”寫成“竹”。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詩句的意思是: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個別學生誤解為像蛇那樣的形狀,而將“行”寫成“形”。
3.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詩句的意思是:(蓮花)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挺潔凈地立在那里。
個別學生誤解為蓮花香氣四溢,潔凈筆直的在水里。而將“益”寫成“溢”,將“植”寫成“直”。
(二)同音替代。沒有準確理解詩文的意思,在書寫中用同音字替代,造成別字。
例如:
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
珮環(huán)是指玉制的裝飾物,不能誤寫成佩。
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漸漸成了竹簡的代名詞了?,F在指史冊。
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學生有時會把“盡”誤寫成“進”,這里教師要提醒學生,“盡”的意思:本義是完畢,在這里是全部飲完。
(三)形近混淆。沒有準確理解詩文的意思,在書寫中造成形近字混淆。
例如:
1.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2.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冽:冷。洌:清。“冽”和“?!毙谓敉瑫鴮憰r如果不準確理解詩文的意思及兩個字的含義,就極易混淆。
3.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4.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掣:拽、拉。擎:向上托,舉?!俺浮焙汀扒妗毙谓?,書寫時如果不準確理解詩文的意思及兩個字的含義,就極易混淆。
(四)不明意象。
古代詩歌,往往借助客觀事物表現詩人的主觀感情??陀^事物就是“象”, 詩人的主觀感情就是“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鑒賞詩歌時,捕捉、感受并理解詩歌中意象,能準確理解詩歌的意旨、感情和哲理。明確了詩歌中的意象,書寫時自然會減少失誤。
例如:
1.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3.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4.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古詩中多用“雁”這一意向表達漂泊流離、孤凄憂慮的羈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盡迫害等情感;多用“燕”這一意象象征春天,表歡快、生機。
(五)忽視通假。古詩文中的通假字現象不容忽視,書寫時要寫其假借字。
例如: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
2.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要:同“邀”,邀請。
3.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具:通“俱”,全。
●造成學生寫錯字的原因
明確了字的含義就不會寫別字,即用形近字或同音字替代。如果在準確理解詩文中字含義的基礎上,還熟知字的本義,就不會寫錯字了。
例如: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其中的“亡”表示“罔”字的讀音,而“亡”外面的偏旁是“網”字的變形。教師要提醒學生“罔”的本義是蒙蔽,在句中的意思是迷惑。這樣學生就不會把下框寫成“門”,或者把下框內的“亡”字上面的部首寫成草字頭。
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荒:《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草掩地也”,即荒蕪?!盎摹辈葑诸^下面的部分現在已不單用,只用作偏旁,在古時是一個形聲字,讀作huāng,上面的“亡”表字的讀音,下面是“川”字的變形,表字的含義,為“水廣大”之意。所以“荒”字的中間部分是“亡”。
流:左邊三點水表示字的含義,右邊部分古時讀作liú,現在已經不單用,只用做偏旁,表示字的讀音。而“流”右邊的偏旁在古時表示帶血水的倒子,表示順暢,疏通。即“流”右邊偏旁的上面是倒寫的“子”字,下面是“川”字的變形,表示血水。
如果教師講明了這兩個字的本義,學生就不會把“荒”字的下半部分與“流”字的右半部分相混淆。
3.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籟:本義是古代的一種簫,竹制樂器。上面的“竹”是“籟”的義項,下面的“賴”是“籟”的聲符。引申為從孔穴里發(fā)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有些學生容易把下面的“賴”字寫成“刺”、“敕”,還有學生將“賴”右側的偏旁寫成“頁?!?/p>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有一些古詩文,由于版本不同,個別詩句有不同的寫法,教師要提示學生遵從教材,對于一些在教材中也沒有明確的字詞,要提出來,師生共同探討,以明確,避免不了了之。
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中選取的《相見歡》的下闋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庇械陌姹緦ⅰ耙话恪币矊懽鳌耙环薄?/p>
●建議
進入復習階段,教師會通過各種方式檢測學生的古詩文背誦默寫情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將每一次檢測的試卷保存下來。課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寫別字的誤因,如誤解錯用、同音替代、形近混淆、忽視通假等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將自己古詩文背誦默寫方面出現的錯誤對照誤因進行分析、歸類,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匯報自己小組交流的結果,這樣基本上把古詩文中易錯字匯總出來,既訓練了學生自主學習及整理的能力,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生書寫中的錯字,即學生在本字基礎上的自造字,一直是困擾教師的一件事。筆者認為罰寫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鍵還是要讓學生理解字的本義。教師應讓學生備一本字典,對學生出現的錯字,及時讓學生查字典,了解字的本義,教師適時向學生補充一些偏旁部首的本義,如“畏”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中是一個人頭戴恐怖的假面具,手持樹枝欲撲打的樣子,本義為形象丑惡。所以手持樹枝應向前撲打,不該在下面再加一瞥,猿已經進化為人,沒有尾巴了。在明白字的本義的基礎上,為加深學生對字的識記理解,教師還可以設計讓學生為字編寫字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先教給學生編寫字謎的方法:借字法(即借用其他字交待謎底),如給一半,留一半——細;寫義法[用敘述或同義詞代替的方法揭示謎底或組成謎底的字(有時是組字部件)的含義],如木乃伊——居;筆畫交待法(抓住謎底的筆畫特點交待謎底),如,心有余力不足——刀。經過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及對學生的訓練,學生對一些易錯字掌握的準確率明顯提升。
同時,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規(guī)定,語文在寫作的“基礎等級”中加了一個注解,即每錯一個字扣一分,重復不計。同時,“課程標準”針對學生識字寫字一項有這樣的目標: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 500個,其中3 000個左右會寫。
所以,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對學生漢字書寫規(guī)范的訓練,并通過多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達成這一目標。
筆者在此與各位教師探討中考古詩文背誦默寫題復習的策略,小而言之是讓學生確保試卷上的9分;大而言之,是為學生學好和寫好漢字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讓學生在漢字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感悟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