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絲黑穗病是玉米產區(qū)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國各玉米栽培區(q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以北方春玉米區(qū)、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區(qū)受害較重,一般發(fā)病率在2~8%之間,個別重病地塊發(fā)病率可達60~70%以上。近年來,在吉林、黑龍江省部分地區(qū),由于注意推廣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種,對絲黑穗病有所忽略,而且春季少雨干旱導致此病的發(fā)病率有所上升,一般在10%左右,個別地區(qū)高達50~60%,給糧食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因此,有必要對絲黑穗病進行綜合防治。
一、玉米絲黑穗病發(fā)病的原因
玉米絲黑穗病原菌為絲軸黑粉菌,是幼苗侵染的系統(tǒng)性病害,病菌以散落在土壤中的冬孢子越冬,并可存活兩年以上。絲黑穗病是以土壤和糞肥傳病為主。病害的流行決定于土壤內越冬菌源數量、播種時期、環(huán)境因素以及品種抗病性。近年來發(fā)病率趨于上升的原因與以下因素有關。
1、多年連茬、秸稈還田、土壤中病源茵積累量增加 一般情況下,連坐地病重,輪作地病輕。有的地塊連續(xù)幾年乃至十幾年種植玉米,導致土壤中菌源大量積聚,只要環(huán)境條件適宜,就容易發(fā)病。另一方面,施肥上有病殘體的秸稈還田,施用未腐熟的和帶菌的農家肥,使病菌隨之傳入田內,造成菌源量相應增加,這是玉米絲黑穗病上升的重要人為因素。
2、春季土壤干旱,播種過早,出苗期延長宜誘發(fā)該病侵染和發(fā)生 病菌侵染的最適時期是從種子萌發(fā)到出苗期。病菌隨種子發(fā)芽受幼芽或根侵入,侵入的部位以胚芽為主,其次是根。玉米播種后以3葉期前特別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這一時期土壤的溫濕度條件與發(fā)病關系極為密切。侵染的適溫與幼苗的適溫一致,約在25℃左右:適于侵染的土壤濕度以土壤含水量在20%時最適,所以春早年份常為病害的流行年。如果播種過深有利于發(fā)病,這與中胚軸在深層中形成徒長并侵染時間延長有關;種子質量不好,生活力低,播種時間過早,延長出苗時間,亦可加大侵染機率。
3、缺乏抗病品種 在黑龍江省雙城市新興鄉(xiāng)全國玉米區(qū)試東北早熟春玉米二組試驗中,參試的15個品種中發(fā)病率在10~70%的有11個,占73.3%;在吉林省農科院植保所,全國玉米區(qū)試東北棗樹春玉米組抗病(蟲)鑒定圃中,人工接種條件發(fā)病率在10%以上的品種占參試品種總數的57.7%。說明目前選育的品種多數為感玉米黑穗病品種。同時在品種審定中缺乏統(tǒng)一標準。以東北三省為例,黑龍江省人工接種絲黑穗接種鑒定抗感分界線為30%,田間自然鑒定為10%:遼寧人工接種鑒定抗感分界線為25%,沒有田間鑒定為參考。標準不統(tǒng)一,從而導致感病品種在市場上銷售。造成絲黑穗病發(fā)生面積逐年擴大,給農業(yè)生產帶來最大損失。
二、防治方法
以抗病品種為基礎,化學防治為主,農業(yè)保健栽培措施為輔的綜合防治技術。
1、種植抗病品種 目前對絲黑穗病抗性較好的品種有:吉單156、吉單131、吉單342、四單19、平安19、丹科2119、丹6010、遼678、屯玉24、澄海11等。
2、加強農業(yè)保健栽培措施,減少菌源 適時播種,避開低溫,減少病菌的侵染機率。在病害形成黑粉瘤未破裂時,及時摘除瘤體并攜至田外深埋,減少病菌在田間的擴散和在土壤中的存留。
3、化學防治使用種衣劑是防治玉米絲黑穗病最直接經濟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防治效果明顯的種衣劑有:烯唑醇、戊唑醇和三唑醇成分種衣劑,但使用烯唑醇成分種衣劑時,要適時晚播,避開低溫,同時播種深度不能超過3厘米,而戊唑醇藥劑就不存在安全性問題,含有這幾種成分的種衣劑,對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地下害蟲、絲黑穗病和玉米叢生苗都具有綜合防效好、安全性高的特點。
三、結語
玉米絲黑穗病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條件有密切關系,但不同品種在抗病性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在加強田間管理、適時播種、避免多年連作的基礎上,要選擇抗病性強的優(yōu)良品種,為農業(yè)增產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礎。
大豆兩種主要病害防治措施 鞠金榮 呂 麗
大豆花葉病大豆花葉病的病原是病毒,目前尚無特效藥劑。該病防治的關鍵是控制蚜蟲的發(fā)生、傳播及危害,達到“切斷毒源,治蟲控病”。在蚜蟲發(fā)生初期及時用藥防治,將其控制在盛發(fā)初期。
1、農業(yè)防治:(1)推廣抗(耐)品種;(2)播種前對種子嚴格精選,剔除褐斑粒;(3)建立無(低)毒種子繁殖體系和健康種子田。種子田要選用健康種子,在蚜蟲發(fā)生前結合鏟地清除病苗。種子田與毒源隔離i00米以上,以防止病源傳播;(4)避免晚播,使易感病期避開蚜蟲高峰;(5)大豆田出現蚜蟲時要及時防治??刹捎?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5%來福靈乳油;(6)清理農田周邊雜草。
2、物理或生物防治:可在田間放置銀灰塑料薄膜驅蚜。田間應盡量減少化學藥劑施用量和次數,保護草蛉、瓢蟲和食蚜繩等蚜蟲天敵。
3、化學防治:在病毒病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開始噴藥防治。在7~8月份,還可結合治蚜噴施防治病毒病的藥劑。
4、常用藥劑:2%菌克毒克水劑、20%病毒A可濕性粉劑。
5、適用范圍:所有大豆產區(qū)。
6、注意事項:噴霧要做到均勻,無漏噴,連續(xù)施藥2次,每次間隔7~10天;要統(tǒng)一行動,進行集中、連片防治。藥劑要交替使用,以防蚜蟲抗藥性的產生。
大豆銹 病以選用抗(耐)病品種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結合農業(yè)措施,實行綜合防治。
1、農業(yè)防治: (1)選用抗(耐)病品種;(2)在發(fā)病嚴重的地區(qū),可改秋播大豆為春播,避開適宜發(fā)病的氣候條件;(3)合理輪作和間作,清溝排澇,降低田間濕度;(4)中耕除草,改變田間小氣候;(5)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6)秋大豆地區(qū)不種田埂豆,可減少病菌數量。
2、化學防治:做好預測預報,重病年適期噴藥。
3、常用藥劑:粉銹靈、百菌清、鄰酰胺、苯來特、嗪胺靈、代森錳鋅等。
4、適用范圍:大豆銹病發(fā)生區(qū)。
5、注意事項:施藥時按要求兌水,均勻噴霧于葉部。防治要及時,尤其當雨日多、田間濕度大時,要及時控制病害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