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交易中的買賣雙方通過對信任關系和知識距離的綜合評價來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并將其作為雙方調整報價且最后達成一致價格的依據?;谥R距離的知識交易定價模型與知識定量的計算有效地銜接起來,對知識或知識產品的定價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知識交易;知識定價;知識距離;信任
中圖分類號:F2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92(2008)05-0038-07
The Model of Knowledge Pricing Decision Based on the Distance of Knowledge and Its Application
CHEN Bo, WANG Su-sheng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enzhen 518055, China)
Abstract:During bargaining over the price of knowledge,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 evaluate synthetically the trust rela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distance of knowledge away from the buyer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s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adjust the price according to it until they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ice. The model of pricing knowledge based on distance of knowledge has been combined efficiently the calculation of knowledge quantification, and has more significance value to be carried out.
Key words:knowledge trade; pricing knowledge; distance of knowledge; trust relation
1 引言
在人類迎來知識經濟時代之際,知識價值、知識定價和知識管理等等成為了經濟學和管理學研究的新領域。其中,解決知識如何定價的問題又是最為急迫的,在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在有關知識經濟的專題報告中明確地指出,“知識經濟本質上最大的困難乃是知識自身的定量及其定價問題”[1]。對于以知識為核心產品的企業(yè)來說,在當今這種變化無常的競爭環(huán)境中,沒有什么決策會比對產品合理定價以使顧客樂意付款還重要[2]。合理的定價不僅僅是彌補產品成本和賺取一定利潤的問題,而且還要使買方感覺到價格水平和定價過程是公平的,因為買方對價格水平及其定價過程公平程度的察覺決定了其購買產品的意愿,即如果產品定價超過了參考價格或定價過程存在明顯的不合常規(guī)的行為,買方就可能放棄購買[3]。對于一般的產品定價要做到這一點尚且不易,知識或知識產品的定價就更難了,因為知識或知識產品的質量信息不對稱問題要比一般產品更嚴重,例如:一件衣服,我們可以用眼睛觀察其款式,依據手感和觀察了解其用料,通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對這件衣服的質量有一個大概的掌握;但是對于一套軟件的質量,我們無法用直觀的方法來了解其質量,只有使用后才能判斷其質量的好壞,有文獻稱這種產品為“經驗產品”,因此,在購買之前,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買方很難確定軟件的價格是否公平。由于知識產品的質量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如果沒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將引發(fā)逆向選擇問題,并降低知識產品的定價[4]??傊鉀Q知識或知識產品的定價問題既困難又迫切需要。
如果能夠解決知識定量及其定價的問題,那么知識經濟的發(fā)展將會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進。王浣塵對知識的定量問題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5]。對知識價值及定價進行研究的文獻也有不少。學者們對知識價值的認識可以分為兩大類觀點,其一是認為對一定類型的科學知識基于市場的價值評價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基于知識的強度和一系列的用途來評價,這一觀點強調知識對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活等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知識的創(chuàng)新和運用將引發(fā)一連串的反應,但這些反應并沒有確定的方向(發(fā)散的),而且知識價值表現是多元化的,它并不一定要用貨幣來表示。所以,Bozeman 和 Rogers 運用一種“攪拌模型”(A churn model)來評價科學知識價值[6]。基于知識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我們可以將這一觀點定義為知識的社會使用價值評價。在中國也一直強調知識的社會使用價值。其二是認為知識是一種可交易的經濟資源,應該運用基于市場的經濟價值來評價知識價值,知識價值可以用貨幣來表示。我們可以將這一觀點定義為知識的個別使用價值評價。在知識已經成為多數企業(yè)或組織的核心資源而且多數個體都必須依靠知識來生存的知識經濟時代,持有這一觀點的學者也越來越多。與這兩類知識價值評價觀點相對應,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也有兩類體制,一類是開放科學體制(Open science regime),為知識而無私奉獻的知識工作者組成“科學共和國”(Republic of science),在這一體制內,知識創(chuàng)新者得到的激勵是聲譽和進一步接近研究資源的權力等,而不是直接的貨幣收入。另一類體制則是授予知識產權體制,在這一體制內,知識創(chuàng)新者能夠得到對知識的暫時性壟斷,以獲取較高貨幣收入,這種激勵方式是強有力的[7]。在軟件的創(chuàng)新設計行業(yè)就明顯地存在這兩種體制,例如,開放科學體制有基于Lunix軟件的免費設計和使用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有許多軟件設計的高級人才在不斷地修改完善這一軟件,并且還是免費地貢獻自己的勞動。授予知識產權體制則有基于Windows軟件的有償使用平臺,并且消費者要支付給微軟公司較高的壟斷價格。但是,Gambardella 和 Hall 認為如果沒有一定的協(xié)調機制,免費分享知識的開放科學體制是不穩(wěn)定的[7]。事實上,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還是以授予知識產權體制為主。因此,在以授予知識產權體制為主的經濟環(huán)境中,知識或知識產品的交易和定價成為我們研究的主要內容。根據邁克爾#8226;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對知識的分類,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本文中我們將信息歸為顯性知識類別。對于顯性知識定價研究,金允汶總結了信息產品定價的四種方式,即:按信息勞動工資盈利率定價、按信息成本盈利率定價、按資金盈利率定價和按信息產品與服務價值定價[8]。方明、顧淵和宣國良,張麗和王永慧,李長玲等分別對信息產品的定價策略做了研究[9~11]。對于隱性知識的定價研究,丁梅生和黃克臣分析了創(chuàng)新設想的交易和定價[12];何會文和陶峻分析了知識服務的定價策略[13];人力資本是一種特殊的隱性知識商品,有不少學者對人力資本定價進行了研究,如:張少杰等對巴魯克列#8226;列弗(Baruch Lev)和阿巴#8226;施瓦茨(Aba Schwarts)提出的人力資本定價模型進行了修正[14]。以上文獻提供的知識定價方法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即:基于成本、基于競爭和基于盈利目標定價,這些定價方法主要是站在賣方的角度來定價,沒有考慮知識本身的特性、知識轉移的成本和買方對價格的心理評價等等因素。Gosain認為知識本身的特性(包括知識太隱性無法表達、知識嵌入在社會結構中、知識的質量較難評價、知識的有用程度不明晰和信息不對稱等)要比其他因素對知識交易的影響更大[15],同時,買方對知識價格的心理評價直接影響其購買意愿,因此,我們在知識定價的模型中有必要把知識本身的特性、知識轉移的成本和買方對價格的心理評價等等因素考慮進來。
文獻[16]在定義知識距離的基礎上把以上幾個因素考慮進去對知識定價問題做了有益的探索,確定了影響知識定價的基本因素,但存在以下問題:(1)知識定價公式與知識定量的計算方法未能有效地銜接起來;(2)定價公式的可操作性不強,使得其實際應用價值大打折扣;(3)運用該知識定價公式難以對所有的知識交易現象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釋。本文試從厘定知識交易定價的基本框架出發(fā),對知識交易的定價模型做出改進,以使其更加接近實際并方便應用。本文的模型是建立在賣方已經根據折現現金流方法(DCF)對知識或知識產品的預期使用價值進行了評估。
2 建立知識交易定價分析模型的基本框架
2.1 知識交易定價過程中影響賣方要價和買方出價的主要因素
在知識的交易過程中,參與知識交換價值確定的經濟主體主要是知識的買方和知識的賣方。
知識的賣方在要價時首先會考慮以下因素:
(1)賣方在創(chuàng)新或積累知識時耗費的勞動量的多少,我們稱之為:知識的創(chuàng)新或積累成本,用Ck表示;
(2)知識將給買方帶來的實際經濟效益,我們稱之為:賣方預期的知識使用價值,用Vks表示;這只是從賣方的角度來預計的,并且是在知識的有效期限內買方所有收益的貼現值;
(3)賣方將知識轉移給買方時將耗費的成本,我們稱之為:知識轉出成本,用Cko表示。這一成本與知識編碼和抽象的具體形式以及買方的知識基礎相關,因此,對于不同的買方,這一成本是不一樣的。我們用知識距離的概念把知識編碼程度、知識抽象程度和買方的知識基礎三個因素概括在一起。
因此,從賣方的角度來看,知識交易的成交價格P應該在彌補其創(chuàng)新或積累成本和知識轉出成本的基礎上,越接近賣方預期的知識使用價值,則盈利越高,但價格的最大值為賣方預期的知識使用價值,即
Ck+CkoP∑N[]t=1Vks(t)[](1+i)t(1)
其中Ck 為賣方創(chuàng)新或積累知識的成本;Cko為知識的轉出成本;P為買賣雙方成交知識的價格;N為知識的有效使用時間(以年為單位);Vks(t)為在t年中買方使用知識所獲得的使用價值(利潤);i為資本的機會成本(以百分比表示)。
知識的買方在出價時首先會考慮以下因素:
(1)買方接受知識時需要支付的成本,我們稱之為:知識轉入成本,用Cki表示;
(2)預期知識將給買方自己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我們稱之為:買方預期的知識使用價值,用Vkb表示。
顧客并不關心賣方的成本,只關心產品能夠給買方帶來多大的使用價值,產品價格應該在成本與產品帶給顧客的價值之間[2]。因此,從買方的角度來看,知識交易的成交價格P應該不能大于預期的使用價值與知識轉入成本之差,即
其中P為買賣雙方成交知識的價格;Vkb為買方對賣方預測的知識使用價值作出修正后的數值;Cki為知識的轉入成本。
以上分別從賣方和買方的角度探討了知識交易價格的可能區(qū)間,但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以上影響買賣雙方定價的因素站在對方的角度都是不可直接觀察的,例如賣方在創(chuàng)新知識時耗用了多少勞動量,買方是觀察不到的,因此我們必須尋找對買賣雙方而言都可觀察的變量才能對知識交易的定價機制做出恰當地分析。
2.2 知識交易的定價過程中可觀察的主要變量
買賣雙方就某一項知識進行定價時,雙方的信息是不對稱的,賣方擁有知識預期使用價值和知識創(chuàng)新成本等方面的信息,買方在接觸賣方之前對此可能是一無所知。相對于買方而言,賣方的知識創(chuàng)新成本、賣方預期的知識使用價值和知識轉出成本都是無法直接觀察的因素;相對于賣方而言,買方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現賣方所預期的知識使用價值和買方的知識轉入成本也是無法直接觀察的因素。買賣雙方共同關注的因素有知識的使用價值(效益)、知識轉移的難度和成本,都是無法直接觀察的因素。在商談價格的過程中,賣方將會給買方發(fā)送信息,買方主要根據一些可觀察的變量對賣方的信息做出價值判斷。買方依據的可觀察變量主要為以下兩個變量:
(1)買賣雙方之間的信任關系T。信任關系首先影響買方對賣方預期的知識使用價值的認可程度,買方對賣方越信任,其預期的知識使用價值就越接近賣方的預期值;其次影響賣方對買方使用知識實現預期收益能力的估計,賣方對買方越信任,賣方對買方使用知識能力的估計越樂觀,知識的預期使用價值越高。
(2) 知識相對于買方的距離(簡稱知識距離D)。知識距離由知識的編碼程度、知識的抽象程度和買方的知識基礎三者共同決定。知識距離首先影響買方接受并使用賣方知識的可能性,知識距離越小,可能性越大;其次,正是知識距離影響買方使用知識的可能性,也就影響到買方使用知識實際獲得的價值(收益);再有,知識距離直接影響賣方轉出知識的成本和買方轉入知識的成本,知識距離越小,這兩種成本都會越小,反之,這兩種成本就會越高。最后,知識距離越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賣方耗費在知識編碼和抽象方面的勞動量越高,知識的創(chuàng)新成本越高。
2.3 信任關系和知識距離的評價量化因素
信任關系是買賣雙方都可以感受的因素,但是要把信任關系作為知識交易定價的一個變量就必須將其量化,否則就無法考量這一變量。目前對信任關系進行量化的主要方法就是把反映信任關系的主要因素列出來,按照這些因素的具體表現程度進行評分,再通過加權求和得出一個反映信任關系的指標值。反映信任關系的主要因素要從個人信用和組織信用兩個層次來分析,一般可以從交易的歷史記錄、人員素質、賣方所創(chuàng)新的由買方正在或已經使用過的知識的使用價值等方面來評價,但是要根據不同的交易對象做出調整
知識距離也需要量化才能運用到知識的交易定價決策中。對于顯性知識可以運用信息距離的量化方法進行量化,但是對于隱性知識或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知識則只能通過對反映知識距離的主要因素進行評分來量化。反映知識距離的主要因素也要從個人和組織兩個層次來分析,一般可以從賣方的知識水平、知識的顯性化(編碼和抽象)程度和買方的知識基礎等方面來評價,可以根據不同的交易對象確定不同的評價因素。
總之,信任關系和知識距離是知識交易實際成交價格確定的決定性變量。特別要指出的是:我們假定賣方已經根據相關信息對知識的使用價值有了預期,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本文支持用對未來收益進行貼現計算知識使用價值的方法。知識交易定價的影響因素和定價的基本流程可以用圖1表示,圖中虛線框中是不可直接觀察的因素。
3 信任關系和知識距離對知識交易及定價的影響
3.1 知識交易中的信任關系
沙貝爾(Sabel)認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堅信,沒有一方會利用另一方的脆弱點去獲取利益”[17]。信任問題與經濟選擇是結合在一起的[18],知識交易中,知識買方和賣方都要面臨一個經濟選擇的問題,因此,信任問題也就必定存在。信任關系對知識轉移(交易)有著重要影響,信任是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語言基礎上的。許多研究表明,共同的語言對創(chuàng)造性的知識轉移是至關重要的,離開了它,任何人都難以理解和信任他人[19]。Norman的實證研究說明在知識型的公司聯盟中,信任關系越好,知識保護動機(相對于知識交易的意愿)越弱;信任關系越強,獲取知識(知識交易的次數)越多[20]。信任能加強知識交易,知識交易又能促進信任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Akgun等的實證研究也證明了人際信任與新產品研發(fā)團隊中的TMS(The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成員之間互相存儲、恢復和交易信息和知識的一種知識網絡)發(fā)展是正相關的[21]。Landry 等人認為創(chuàng)新是一個涉及交易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過程,顯性知識的交易是必要的但還不夠,隱性知識的交易更需要,隱性知識的交易依賴于信任關系的發(fā)展,因此具有高信任程度環(huán)境的公司更易創(chuàng)新知識[22]。Streb的研究證實了基于個人自身利益理性計算的信任(以經濟利益為基礎)要比社會導向的經濟關系信任(以感情為基礎)在知識交易中更顯重要[23]??傊湃尾粌H是知識交易的重要影響因素,而且是知識交換價值確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認知心理學中有一個普遍性的結論,即:與不熟悉的信息相比,較熟悉的信息更容易被人從記憶中找到并視為真實的或更容易與其他事件聯系起來。換言之,就是經常接觸某一事情就越容易相信它[24]。知識買賣雙方信任關系發(fā)展越好,買方接觸到有關知識商品價值的信息越多,就會對賣方的知識估價越認同,雙方就越有可能對知識的定價達成一致意見。
3.2 知識距離對知識交易及定價的影響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知識在大腦中是有組織的,因此,如果需要認知的知識與大腦中的知識組織形式相同,則轉移知識的效率就會更高。對知識進行編碼和抽象的目的就在于此。最好的編碼方式建立在與提取時所使用的認知加工類型最匹配的認知過程之上。簡單地講,如果你需要借助于押韻進行提取,最佳的編碼方式就應該涉及到同韻的問題。但是如果你使用語義加工來提取材料,那么編碼時你最好也使用語義加工。知識的編碼和抽象形式還要與相應的背景結合起來,背景就是在運用具體的認知加工時靶子周圍的信息可能起的作用。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每類事件的有效性在其應用范圍之內是不可懷疑的,但脫離了此范圍可能就毫無有效性可言。
心理學家麥獨孤在分析空間知覺是由于主觀活動的結果時,運用了圖2這個例子[25],因為當只有圖2時,這個圖可能被看成平面;可能被看成一個立體1,最近點為a角,最遠點為b角;可能被看成另一個立體2,最近點為b角,最遠點為a角。如果我們把這個圖看成是一種知識編碼形式,則說明圖2的編碼是不確定的,并難以轉移。
當我們把部分線條改成虛線來編碼表達如圖3和圖4,就會發(fā)現這三種空間可以明確地區(qū)分,也容易轉移。這個例子還說明一點,要實現明確區(qū)分三種空間的目的,還必須建立一個這樣的背景,那就是每個人都對用虛線表示看不見的部分達成共識。通過這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發(fā)現每一項知識都要做到這樣明確地編碼表達則要耗費知識賣方大量的勞動時間,并且還要耗費時間了解知識買方的知識背景。事實上,知識買方正是通過知識的編碼和抽象的程度了解賣方所耗費的勞動量。
認知心理學還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人的知覺不僅受外部輸入信息的影響,而且也受人們已有的、有組織的知識經驗的影響,即陳述性知識的圖式(通常叫做經驗)的影響[26]。因此,在知識轉移的模式設計上就要分析和評估知識買方的知識基礎。安德魯斯和古德森(Andrews Coodson)在分析了60個教學設計模式的基礎上,概括了模式的六個基本構成部分:確定目標、評估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確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策略、開發(fā)教學和測驗/評價與修改等幾個部分[27]。理論和實踐都證實了知識買方的知識基礎對知識交易(轉移)有很重要的影響。
知識距離是由知識的編碼程度、知識的抽象程度和知識買方的知識基礎三者共同決定的。從信息轉移的角度來看,知識距離是指新知識的某一信息狀態(tài)轉移到與買方的基礎知識實現共同信息最多的新知識信息表達狀態(tài)的距離[16]。按照文獻[5]中知識距離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計算圖2、圖3和圖4的知識距離。
在圖2的知識表達中,轉移到目標知識表達即平面、立體1或立體2的轉移概率是pji=1[]3,按照文獻[5]公式計算知識距離為
DIT(ji)=dji=log2(1/pji)=log23=1.585dit
當對圖2的知識表達進行重新編碼和形象化后,再加上建立共同知識(用虛線表示看不見的那些線條),就產生了圖3 或圖4的知識表達狀態(tài),這時任何一個圖表達的知識,其知識轉移概率為pji=1,按照公式計算知識距離
DIT(ji)=dji=log2(1/pji)=log21=0dit
可見,知識的編碼和形象化,加上知識轉移雙方的共同知識(知識基礎)是可以縮短知識距離的。
4 知識交易的定價分析模型
4.1 知識交易的定價模型構造
知識的實際成交價格應該由兩部分價值所決定,一部分是賣方生產或創(chuàng)新知識的勞動量,另一部分是賣方轉移知識的勞動量,而且以前一部分的勞動量為主。前已述及,生產或創(chuàng)新知識的勞動具有惟獨性,沒有參照量可以比較,只能通過對知識使用價值的預測進行反推。賣方掌握了知識使用價值的主要信息,買方主要是通過信任關系和知識距離來對賣方預測的知識使用價值做出判斷,信任關系決定了買方在多大程度上認可賣方預測的知識使用價值,而知識距離則決定了其能否得到并應用這一知識。相對而言,轉移知識的勞動量有一定的參照量,如一位老師教一門課程的時間可能與另一位老師相差不大,但實際勞動量又與知識距離相關。因此,知識的實際交易價格應該是滿足(1)式和(2)式要求的條件下,由信任關系和知識距離來確定。
我們依然假設知識交易價格P依賴于兩個關鍵參數:一是信任關系T,二是知識距離D。在決定知識價格的第一部分價值中,我們還是采用文獻[16]中確定的函數關系,但做了一些改進。
在決定知識價格的第二部分價值中,要體現賣方縮短知識距離所付出的勞動應該得到的價值補償。如何計量這部分價值?一般而言,社會平均小時工資是比較容易取得的數據,轉移知識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也比較容易預測或計量,但是轉移知識的勞動是復雜勞動,要把這個復雜勞動換算成簡單勞動,需要一個轉換系數,我們認為知識距離可以作為這個轉換系數。由于轉移知識的勞動量與知識距離縮短量一般是線性相關的,因此,價值補償也應該與知識距離線性相關。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構造如下的知識交易定價公式
P=f(T,D)=T[]2D×Vk+λ×t×2D(3)
其中P為買賣雙方成交知識的價格,量綱為元;T為買賣雙方的信任關系系數,通過評價矩陣來量化,無量綱;D為知識距離,通過轉移概率計算或通過評價矩陣量化,量綱為dit,但2D無量綱;Vk為賣方在知識未來價值預測(已貼現)基礎上的報價,量綱為元;λ為社會平均小時工資,量綱為元/小時;t為賣方轉移知識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量綱為元/小時。
因知識使用價值的預測值和社會平均工資表現為一定的貨幣數量,因此該公式的量綱單位為元;信任關系和知識距離的評價因素量化為中性數值。
考慮到知識距離的信息表達定義中運用了以2為底的對數函數,而且(3)式中第一項分母不能為零;第二項中由于復雜勞動應該是簡單勞動的倍數(大于1),而根據文獻[5]對知識距離的定義,當pji∈[0.5,1]時,D∈[0,1],因此直接以知識距離D作為復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的系數不符合現實。這里就知識距離對知識價格的影響,運用知識距離的反函數即以2為底的指數函數來反映,這樣既符合現實又方便計算。因為這樣買方的出價就與知識的轉移概率直接相關,這一點由以下變換就可以得到。將知識距離計算公式中DIT以D代入(3)式,可得
因此,當D=log2TVk[]λt或者pji=λt[]TVk時,P有極小值:2λtTVk。這里,λtTVk,因為轉移知識成本如果還比知識本身的使用價值高的話,這種知識就沒有轉移的必要了。
4.2 對知識交易定價模型的討論與應用
對于以上知識交易定價模型,我們還要對其進行分析和討論:
(1)T值是通過對影響信任關系的相關因素進行評價,得出一個大于或等于零小于或等于1的評價系數,再用這個評價系數乘以賣方的出價Vk得到買方認同的知識使用價值。
(2)知識轉移概率pji成為買方根據知識距離對知識使用價值打折的折扣系數。當pji=1, D=0和t=0時,買方的還價完全取決于雙方的信任關系以補償賣方創(chuàng)新知識的成本。已經公開使用的專利付費就屬于這種情況。
當知識的轉移發(fā)生在知識交易成交之后并在買方內部(賣方成為了買方的一部分)完成時,雖然知識轉移的時間并不為0,但在定價時,我們可以視同t=0來處理,這時(3)式中的第二項為0,按照第一項來定價,知識并購中知識的定價就屬于這種情況。
(3)對于無法計量經濟價值的知識即Vk=0,例如彈奏鋼琴等娛樂性的知識,這類知識的定價就按照(3)式的第二項來定價,P沒有極值,也就是按照轉移知識的勞動量來商定價格。
(4)當實際知識距離大于D=log2TVk[]λt時,價格因賣方的知識轉移成本增加,買方要為此多支付而提高;當實際知識距離小于D=log2TVk[]λt時,價格因買方對知識的使用價值預期的增加而提高。但價格的最大值受到(2)式的約束。當實際知識距離D=log2TVk[]λt時,P有極小值:2λtTVk。這說明知識使用價值越大的知識商品,知識距離大一點都可能成交;社會平均工資水平越高,轉移知識的成本也越高,知識距離要越小才容易成交。
(5)該公式可以用來對單項知識進行定價,也可以用來對綜合知識進行定價,因為信任關系和知識距離的評價因素是可以根據不同的知識和交易方來進行調整的。如何通過相關因素評價矩陣得到(3)式中的T值和D值?如果我們對關鍵要素設定了最高分值H和最低分值L,通過專家評價或其他方法得到評價值Te和De,那么我們就可以根據以下公式計算(3)式中所需要的T值和D值。
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知識交易定價模型是如何運用的。假設某專利知識(含有隱性知識)賣方的成本Cs為100萬元,賣方根據其所掌握的該專利知識商品相關市場信息預估該專利知識的未來價值Vk為1800萬元(已經貼現),并對專利知識的買方的獨家轉讓報價1500萬元。買方了解當地的平均工資為每小時30元,買賣雙方共同估計知識轉移的時間為5000小時。買方是該接受賣方的報價還是還價,而還的價格又應該是多少呢?
賣方報價后,外部的價格刺激將引發(fā)買方內部對價格可接受程度的評價[3],買方可以建立信任關系和知識距離的評價矩陣對知識價值進行綜合評價。如果每個評價因素的標準分都是1(L)到3(H)分,信任關系和知識距離的評價因素權重之和都是1,那么通過專家評分就可以得到Te和De的值。假設專家評定Te和De的值分別為2.4和2.0。根據(7)、(8)和(9)式,我們可以計算出T值為70%,D值為1。買方的最佳還價按照(3)式計算為
P=1500[]2×70%+30×0.5×2=555萬元
當T值為70%且D值為3.064時,P有極小值205萬元,雖然經過評價并換算后的D值為1<3.064,但是知識距離還是顯得比較遠,這里買方只有50%的可能性實現知識的使用價值,所以買方的還價相對于賣方的出價還是比較低的。
5 結論
當知識作為一種經濟資源成為買賣雙方交易的對象時,由于知識的使用價值、知識的創(chuàng)新成本、知識的轉移成本和知識買方接受并運用知識的能力都是知識價值的主要影響因素,但是這些因素都難以用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參照物來量化,因此,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買賣雙方都只能依據各自的信息確定一個價格區(qū)間,在這個區(qū)間內再通過信任關系和知識距離的評價來進行調整,當雙方在互信的基礎上對知識使用價值有了一致意見,而且知識距離最合適時,價格才能達成一致。限于篇幅,本文對信任關系和知識距離的評價矩陣沒有進行詳細地分析和討論,將在另文中予以探討。
參 考 文 獻:
[1]OEC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R]. Paris: General Distribution OCDE/GD(96)102, 1996.
[2]Haji A, Assadi M. Fuzzy expert systems and challenge of new product pricing[J/OL]. Computer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7-04-21.
[3]Maxwell S. Rule-based price fairness and its effect on willingness to purchase[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2, 23: 191-212.
[4]林毅夫,潘士遠.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與經濟發(fā)展[J].世界經濟,2006,(1):3-12.
[5]王浣塵.信息距離與信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26-29.
[6]Bozeman B, Rogers J D. A churn model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value: internet researchs as a knowledge value collective[J]. Research Policy, 2002, 31: 769-794.
[7]Gambardella A, Hall B H. Proprietary versus public domain licensing of software and research products[J]. Research Policy, 2006, 35: 875-892.
[8]金允汶.信息產品的定價策略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1999,(4):230-232.
[9]方明,顧淵,宣國良.信息產品的定價策略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0,(11):63-67.
[10]張麗,王永慧.網上信息服務的定價策略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4):352-354.
[11]李長玲.知識產品的定價策略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6,(3):50-52.
[12]丁梅生,黃克臣.創(chuàng)新設想的交易及其實施方式初探[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1):89-94.
[13]何會文,陶峻.知識密集型服務的定價困惑與解惑[J].國際經貿探索,2006,(3):47-49.
[14]張少杰,徐穎,顧穗珊.基于特殊知識商品的人力資本定價問題研究[J].工業(yè)技術經濟,2005,(6):84-86.
[15]Gosain S. Mobilizing software expertise in personal knowledge exchanges[J].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07, 16(3): 254-277.
[16]陳搏.知識距離與知識定價[J].科學學研究,2007,25(1):14-18.
[17]Sabel C F. Studied trust building 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in a volatile economy[J]. Human Relation, 1993, 46(9): 1133-1170.
[18]常艷軍.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信任體系——訪十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厲以寧[N].經濟日報,2003-06-12(13).
[19]任榮.信任關系對戰(zhàn)略聯盟知識轉移的影響[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05,(8):54-55.
[20]Norman P M. Knowledge acquisition, knowledge loss, and satisfaction in high technology allian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4,(57): 610-619.
[21]Akgun A E, Byrne J, Keskin H, et al.. Knowledge network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a transactive memory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5, (42): 1105-1120.
[22]Landry R, Amara N, Lamari M. Does social capital determine innovation? To what extent?[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Social Change, 2002, (69): 681-701.
[23]Streb J. Shaping 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ter-industry knowledge exchange vertical integration, licensing and repeated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German plastics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 2003, (32): 1125-1140.
[24]薛求知,黃佩燕,魯直,等.行為經濟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12.
[25]高覺敷.西方近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6]胡建平,董其軍.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談知識管理[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1,24(1):11-13.
[27]鐘志賢.論教學設計的發(fā)展歷程[J].外國教育研究,2005,(3):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