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知道王國維,大都是因為他著名的“三境界”,他在《人間詞話》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p>
何謂境界?或曰具有魅力的藝術(shù)狀態(tài)、感染人的氣氛;或曰作品所描寫的生活環(huán)境、思想情調(diào);或曰一定的藝術(shù)高度、技巧完美的程度。相比較而言,這最后一條似乎更接近王國維本意??墒蔷枚弥?,境界的本意逐漸被人淡忘,而引申為“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xiàn)出的情況”。于是,讀書、寫作、做人、為官、經(jīng)商、從藝,自然都與境界有了關(guān)聯(lián),都可以具有不同境界。
有人用《桃花源記》中三段話來比喻創(chuàng)業(yè)三境界:“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喻創(chuàng)業(yè)之決心,為第一境界;“初極狹,才通人”,喻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為第二境界;“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為第三境界,喻創(chuàng)業(yè)成功后的收獲。此三境,短小精悍,貼切題意,倒也能自圓其說,但未免“續(xù)”得過于單薄,弱不禁風。
還有人以蘇東坡悟道詩來比喻婚姻“三境界”,就有點“俗”不可耐:新婚燕爾,“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彪鼥V朧,有情人終成眷屬,糊糊涂涂,幸福得不知東西南北,為第一境界;人到中年,天天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婆婆媽媽加娃娃,循環(huán)往復(fù),激情不再,漸至平淡,為第二境界;及至晚景,“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靜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鄙倌攴蚱蘩蟻戆?,搭幫過日子,“色即空,空即色”,什么都看透了,為第三境界。
最近,有人用毛澤東主席三段詞來比喻的讀書三境界,頗有見地。一曰:“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nóng)下吉安”,喻學(xué)海蒼茫,自感不足,目標明確,決心讀書,氣勢浩蕩。二曰:“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表現(xiàn)讀書中不畏艱險,所向無敵之豪情。三曰:“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北扔髯x書后見識大長,知古博今,通曉人間正道,明了世上是非。
眾人大都知曉王國維是“三境界”論的老祖宗,其實,早在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就提出了參禪三境界:“參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參禪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當然,王國維利用古詩詞來重組的“三境界”和大和尚的參禪“三境界”雖是兩碼事,但無非是舊瓶裝新酒??墒窃静⒉痪实膸拙淅显~,經(jīng)他這一重新排列組合,賦予新意,立刻熠熠生輝,變成千古名句?;蛟S,這就叫“化腐朽為神奇”?
李連//摘自《當代人》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