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一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句子,真讓江西人自豪。因為王勃不是江西人,讓他吟誦這樣動聽的詞章對江西人來說,起碼是算不得自譽的。當(dāng)然。歷史上江西也確有過人文昌盛的歲月。江西人自謂“文章節(jié)義之邦”,也許是文氣太盛,就得有個形象,于是便作了一個“耕讀世家”的楷模讓國人稱羨。文氣盛,便有了底氣、便有了才氣、便有了傲氣、便有了骨氣,當(dāng)然,也便有幾分迂腐氣,也便有幾分仙風(fēng)禪氣。
國人稱江西人作“老俵”,這里面隱含的暗喻可就多了,有褒有貶。起碼可以得一個定論:江西老俵缺王者之氣。歷史上。江西的風(fēng)水先生自成一派學(xué)說,坐上了祖師爺?shù)慕灰?,可是,他們推論結(jié)果卻是“江西沒有天子地”。于是缺了王者之氣的江西人從來都很知足。屈從于老俵的地位自我欣賞并不意味著夜郎自大,眼界放寬也算是國人一種禮儀的對待,說得明白一點,也是一種氣數(shù)。
一
歷史上,江西老俵的勤勉是頗為世人所贊嘆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先賢陶淵明在他的詩里形容這種生活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一幅田園生活實景圖?!叭绿壹t柳綠,臘月一缸糯米酒”,不用看,不用聞,字里行間便透出些花粉香味來。江西自古一條江.贛江這條黃金水道,北連京都、南接兩廣,鹽船、商船、官船、儒船,都借助這條水上通衢大道,老俵劃船的技巧、劃船的本領(lǐng),也日趨熟練。南來北往客.取道江西上京求聲名,下兩廣撈浮財。官位,財富,運氣亨通。從商船上,撇下一串串的零碎銀子,丟給江西老俵,水上人家由此多了條生路,魚米之鄉(xiāng)的日子便開始水漲船高。為了讓更多的人在這水上過得安逸.上岸歇腳有個舒心愜意的去處,江西老俵又用心勁在田地上下功夫。當(dāng)?shù)靥禺a(chǎn)頻出。景德鎮(zhèn)的瓷器讓那些達(dá)官貴人、文人騷客嘆為觀止,南豐的蜜桔更是叫人垂涎欲滴,還有香甜撲鼻的糯米陳酒,香酥酥的芝麻薄餅,鄱陽湖的銀魚、河蝦,亦讓人贊不絕口。挺有江南特色的雙人竹轎更是抬著游客山上顛。湖鄉(xiāng)轉(zhuǎn).賺外塊的心境特別好。求生的本能造就了江西老俵,也篤定了國人對江西的美好情結(jié)。山清水秀.綺麗多姿的風(fēng)光,讓老俵自豪.鄱湖盆地亞熱帶氣候,熨燙出老俵對生活的火一般激情。造化的功能既成就了老俵自身。也成就了江西的富庶。世世代代以農(nóng)為本。收獲的愿望把一個個碼頭堆起似小山包,讓一條條官家的運糧船滿載而歸。水路漕運的便利。使江西的稻米成為貢米,成為賑災(zāi)救濟(jì)米,既換來了皇親國戚們的美譽,也被黃泛區(qū)的民眾稱為上帝米。
田地的辛勤勞作。禁錮了江西人的思維,老儇們滿足于溫飽,安于現(xiàn)狀。原地踏步固步自封,局限了江西的發(fā)展。在江西大地上,千百年來,木牛車、腳踏水車慢騰騰地轉(zhuǎn),老牛拉著石碾永無休止地將稻谷破殼碾成白米。敲打火石取火,用青油點燈,那根燈草給江西老俵漫漫長夜帶來的是一縷縷微弱的光。原始的刀耕火種把老俵的肩壓彎了,把老俵的腰壓駝了,沒有思索,沒有思考,累了,泥手泥腳,便像一灘泥樣往床上倒。人們都說江西人的鼾聲重,要說,勞累便是最主要的原因。還能強(qiáng)求什么呢?我的負(fù)重若輕的父老先輩!水稻田的耕耘之苦,比之北方平原種麥、種玉米,其勞作的苦累之狀是無法比擬的。三伏天熱氣蒸人,卻是稻田用工的緊要關(guān)口,跪在齊膝深的泥田里,用那雙粗黑的手扶正每一顆禾苗,清除那些與水稻爭一席之地的害群之馬,諸如稗草、金錢草、水草之類。古銅色的脊梁上無序的汗粒在毒日的照射下閃著光芒。機(jī)械性的收與割,年復(fù)年,終而始、始而終,讓人看不到盡頭。江西老儇有句口頭禪:“成家針挑土,敗家水推沙”。江西人用針挑土為自己積聚財富,這樣的評價恰如其分,一生的苦累,一生的節(jié)儉,僅僅是圖自己的明天或者后天活得更好些。
記得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江西人的勤儉家風(fēng)。它敘述一個村民。想做小財主,平日省吃儉用不說,為了讓自家的米谷有料,秋收后,他和家人將水挑到自己的谷堆上。讓谷堆發(fā)熱變糜,這樣碾出的米,雖然吃到嘴里不舒服,口感不好,但是煮到鍋里,卻有料,份量多多了。
漫長的歲月里,江西老俵為人實在獲得了好口碑,辦事循規(guī)蹈矩,當(dāng)官不越權(quán)限。種田按守本分,茅草棚里、土坯房里安身——認(rèn)命;替人打長工、做短工——認(rèn)命。極少抗?fàn)幨抢蟼l的天性,昂首貼耳似乎成了君子之風(fēng)。只要別人的巴掌不打到自己臉上,一切都好商量,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忍耐是老俵典型的性格特征。
老天認(rèn)命,對生活的誠摯包容了大地之子的無限親情,落腳謀生。身首之下便認(rèn)了這塊土地,于是“重守土、輕別離”成為祖訓(xùn),父母不主張兒子遠(yuǎn)娶,不主張女兒遠(yuǎn)嫁,一個家族代輩生活在小圈子里.如果將某個地方或某個地區(qū)的家庭用親戚這個環(huán)連接,整個鄉(xiāng)的村民可以串成一條親情鏈。“父母在。不遠(yuǎn)游”也便是上述觀念的延伸和拓展。
二
江西的文氣重,歷史早有定論。這一點,要說得歸功于歷朝歷代遍布于江西土地上的眾多書院。文人現(xiàn)身說法,傳經(jīng)布道,使那些出身貧寒而又經(jīng)倫滿腹的下層人士有了圖強(qiáng)奮發(fā)的機(jī)緣,有了實現(xiàn)抱負(fù)的途徑,從書院的“香火”里延續(xù)著江西人的才子夢。一代一代的土老俵,戴一頂青衣小帽,坐那帆篷小船,順江而下,北上京城,顧不得旅途勞頓,用自己的靈慧,謀篇布局,成就錦繡文章,捧上金鑾殿,叫皇帝老儒開眼。于是,皇上高興,欽點頭名狀元,江西老俵便戴花披彩,騎著高頭大馬,就著銅鑼響,迎著爆竹香,樂顛顛、喜滋滋走在京城街道上。這一刻,便是江西老俵的揚眉吐氣時分。當(dāng)然,真正能在歷史留下聲譽的江西老俵何止這些狀元郎,才行、德行過人的文士比比皆是,科班出身并不代表千古文章,隱士野叟的風(fēng)骨里飽蘸了贛水,浸潤出敦厚純樸的一代家風(fēng)。
陶淵明以其田園風(fēng)格配制了好一桶醇香的鄉(xiāng)間美酒,樸實的詩情獨樹一幟。喟嘆人生的辛苦卻不求顯達(dá),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情愿與民同耕,山村菊花的香味勃發(fā)了他的詩興,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成就了一位真正的“田園詩人”,很快便有了自號為“三教布衣”的陳陶緊隨其后,與歐陽持、施肩吾隱居西山碧云寺,人稱“西山三逸”。再后來,唐宋八大家內(nèi)崛起三位老俵: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江西人顯眼而暴突的喉結(jié),吟詠出的詩句,個性張揚,泣鬼神、驚日月。宋朝開明的政治氣候浸漬了江西文人,使江西本土文化達(dá)到高潮,文士間的互相提攜成就了好一代風(fēng)云人物。臨川神童才子晏殊是一位出色的鼓號手,他站在臨川那并不很高的紅土坡上,揮動號旗,真可謂“園花落盡路花開,白白紅紅各自媒,問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楊萬里?!哆^百家渡》)。在他的麾下,歐陽修首先出帳。隨后,詩門大開一洗五代舊習(xí)的王安石。不染前人的綺靡風(fēng)氣;“以精力自致”的曾鞏提倡新古文運動,文筆犀利;人稱“謝蝴蝶”的謝逸,一生作蝴蝶詩三百多首;楊萬里信手發(fā)揮,自成一家,一生寫詩兩萬多首,他的“誠齋體”因物感興,風(fēng)格清新、自然: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窮理致用,倡導(dǎo)個人窮極目標(biāo)以成“至賢”,他自己卻成了“圣賢”。“存天理,滅人欲”,人生準(zhǔn)則與自然法則合二而一,他的哲理忠孝觀從某一個角度也反映了江西老俵的為人觀和待世觀;著名詞人姜夔以他的才氣贏得了著名詩人蕭德藻刮目相看,將其兄之女嫁給姜夔,可是,姜的才氣卻沒有被朝廷看重,屢試不舉,一生困頓、失意,以布衣終身,可他卻成為格律派的代表詞人,他所制工尺譜影響中國樂壇千余年;南宋最后一位宰相文天祥科第中進(jìn)士第一,他寫詩時不肖于字句聲調(diào)之工,卻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如虹氣勢佳句。生是人杰。死亦鬼雄,他的民族氣節(jié)至今仍讓人感奮不已。
江西老俵的文華自宋以后一代不如一代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不如并不等于偃旗息鼓,代輩自有風(fēng)流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幾百年。有專家認(rèn)為,元代江西文人少是外部原因,我似乎亦有同感,在一種壓抑狀態(tài)下,萌生的芽種總是被扭曲,它的生長周期緩慢。到了元中期。詩壇四大家才有江西虞集、范槨、揭溪斯出現(xiàn),總算以補白的方式為老俵爭得一方天地。
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的出現(xiàn),為臨川的“才子之鄉(xiāng)”下了最好注腳。很多人稱譽其為東方的莎士比亞,我常為這個定論而憋氣。我們的評論家總愛把自己的國之驕子套在西方的龍?zhí)缀竺妗N蚁胗钟卸嗌偃藭焉勘葋啽茸魑鞣降臏@祖呢?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是一種文人的最高境界,它是湯顯祖一生不阿諛、不依附豪門權(quán)貴的生活體現(xiàn)。
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讓江西文人再一次感受到難以適應(yīng),才華的顯露機(jī)遇也減少了。眾多的文人團(tuán)隊就像浮萍一樣,滿湖萋萋,卻尋不出佼佼者。世居大族文風(fēng)一如宋代江西文風(fēng),結(jié)網(wǎng)而棲,像“寧都三魏”的魏際端、魏僖、魏禮兄弟;奉新的“五宋”、“四帥”等。結(jié)社也成為不少中下層文人的時髦,像“江右三大家”的蔣士銓等;像結(jié)社于寧都翠微峰的“易堂九子”中的魏際端,曾燦、彭七望等;像“江西四才子”中的楊厚、汪韌、趙由儀等,這其中能夠成些氣候的,似乎只有蔣士銓,文延式和陳三立了,前者以戲曲詩文揚名,后二者以詩詞濺聲。寫到這,有必要附加一筆,近代江西文人的著作能憑藉傳世,我的本家先賢陶福履功不可沒,他所輯《豫章叢書》拾遺補缺,硬是將文章千古的美事攬在身上,成就了許多江西文人的希冀。
江西老俵出口成章,才氣過人,給予再高的評價也不為過。從總量上看,它的厚重足以讓人驚嘆,而出類拔萃。站在象牙塔類的卻是依稀幾個。
前些年。江西曾鼓噪了一陣,要為滕王閣征集新序、新詩,到最后亦是不了了之,沒了下文。因為對王勃的跨越,非是常人之舉,他需要奇才、怪才,甚至神才。有沒有呢?沒有,至今沒有。夫子曰:逝者如斯夫!逝者,不歸也。
江西山歌、茶歌唱第一句,便提出了名的一個字:“哎呀嘞——”拖著悠長的音調(diào),抒胸臆、表衷腸,其含義實在夠人咀嚼,其韻味尤為獨特。哎呀嘞——,朋友真來朋友假,朋友要秧禾也扯;哎呀嘞——,非親有義必當(dāng)敬,是友無情切莫交;哎呀嘞——,放起燈芯火,能燒萬重山。任何人,只要聽老俵現(xiàn)身說法,學(xué)唱一番,老依的人格特性便呼之欲出。循著江西祖先的足跡一直往上溯,質(zhì)樸的忠君意識,金子般的氣節(jié),充溢了史冊。最典型例子莫過于清滅明后,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江西籍大小官吏殉國而死者競達(dá)千余。我們現(xiàn)在重新翻看這頁歷史時.都為如此獨特的君子操守感到驚訝。但是。歷史的前瞻總能說明許多問題。南宋后期。任丞相的都昌籍人江萬里和吉安籍丞相文天祥相繼走的便是這條路。據(jù)記載,1275年2月,饒州被元軍攻破,州守唐震殉難.江萬里乃從容坐守以為民望,及元軍至其第,方執(zhí)門人陳偉器之手訣別。泣曰:“大勢不可支,余雖不在位,當(dāng)與國為存亡?!毖援叄勺咏€及左右相繼從容投水自戕,一時尸積如疊。與江萬里擦肩而過的文天祥,更是只求義死而不圖茍生的典范,他在被投降派出賣,受到元軍扣押后,乘隙逃出虎口,傾盡家財,募集將士萬余人,保衛(wèi)南宋首都臨安,后兵敗再次被執(zhí)。他一身正氣,大義凜然,元朝宰相阿合馬要他下跪。他說:“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何跪?”后來。元孛羅的手下便用暴行強(qiáng)制天文祥作跪狀,文天祥毫無畏懼道:“天下事,有興有廢,自古帝王以及將相,滅之誅戮。何代無之?天祥今日……至于此,幸早施行?!彼磺笤缢?。臨刑前,忽必烈親自出馬。以宰相的職位作誘餌,妄圖使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嚴(yán)詞拒絕。忽必烈不解。問他,你究竟需要什么呢?天文祥凜然回答道:“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此言一出,他的行止便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忠君思想的范疇。文天祥提出的“社稷為重君為輕”,突出的是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文人骨氣,也就是老依的骨氣。
江西北宋人曾肇在《亡兄行狀》中描述他的哥哥曾鞏:“為人享大直方,取舍必度于禮義,不為驕偽故息,以阿世媚俗。弗在于義,雖勢官大人,不為之屈;雖奉世人之,不輒與之”。曾鞏一生心胸坦蕩,很有清廉的名聲,是個正人君子。說到正人君子,江西人在此道上享有盛譽的,還有一個況鐘。他一生勤于政事,忠于職守,除奸革弊,為民辦事,兩袖清風(fēng)。正統(tǒng)四年,況鐘任蘇州知府歷九年.要赴京考績,朝見皇帝,按照慣例,因況鐘政績斐然,任期滿后要后官,蘇州民眾得知后,八萬人上書挽留,明英宗接受蘇州人民的請求。給況鐘升了官,賜正三品,但仍回蘇州任知府。況鐘死后,將其靈柩運回江西時。船中“惟書籍,服用器物而已,別無所有”。只有一把萬民傘。
歷數(shù)這么些典故,當(dāng)然是想解說江西人的正直和忠貞,在這些史例的背后,都隱含著許多相同——相似的家學(xué)淵源,淳樸民風(fēng)。千百年來,代輩相傳的教子方略成就了無數(shù)的江西子弟?!安还芙蹋还莛B(yǎng),冤枉當(dāng)個爹和娘”、“山高不能壓太陽,官大不能壓爹娘”、“三代不讀書,養(yǎng)了一窩豬”、“為官須做主,及第須爭先”……林林總總,一個鮮活的江西人就走到了你面前。在歷史的畫卷中,江西老依給人的印象總是那樣美好:沒有首領(lǐng)意識。卻有治國平天下的才干;不求聲名遠(yuǎn)達(dá),卻總是孜孜不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知識。增進(jìn)素養(yǎng)。爾雅的風(fēng)格,隱含著一種偉大的建樹。當(dāng)然,還有同行者、同道者的互相照應(yīng)。老依間強(qiáng)調(diào)的“義”,絕非江湖義氣中的義,他所表現(xiàn)的是顧大局,是民族、是國家之義,在這種前提下,他們不計較個人聲名得失,甚至生與死。清朝歷史上有一典型的文字獄冤案,乾隆皇帝只因新建進(jìn)士胡中藻自刻詩集《堅磨生詩鈔》中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便欽定為“悖逆之作”,派人赴新建抄查其家產(chǎn)。捉拿其“余黨”,凡與胡中藻詩文唱酬者皆受牽累。最后,胡中藻被乾隆處死。像胡中藻這樣的小官吏,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實在是屈,從另一個角度講,胡中藻也便是個堂堂正正的老儇了,所謂“人在人下頭,不得不低頭”,起碼,胡中藻便沒有低頭。明代的才子解縉,面對明初朱元璋以猛治國,猜忌濫殺,大興文字獄,殺了不少不愿向他昂首貼耳的書生的險象。解縉嫉惡如仇,剛正不阿,冒死進(jìn)諫,向朱元璋上萬言書,批評朱元璋政令屢改,使人懷疑:用人不當(dāng),過多殺人,弄得好壞不辨,是非不明。解縉此舉本來犯了皇上的大忌,朱元璋竟接受了意見,不僅連稱他為“才子,才子”。而且委以重任,讓他主編《永樂大典》。可見,解縉比胡中藻幸運,他沒有獲罪。不過,最后,他還是難逃厄運,由于議論朝政,遭明成祖之忌,在獄中含冤而死。
河長多灘,路長多彎,老依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實在太重了,在成就自己的形象的同時,他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孜孜以求。埋頭苦干,這或許就是老依的可貴之處。換句話說也正是老依的高人一籌之處:貌似中庸卻又剛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在中華民族源遠(yuǎn)流長的史冊中,填充了一個個令人神往的章節(jié)。
涌動的贛江日夜奔騰不息匯入長江。他以一個個的單個分子融進(jìn)大江之潮,攪動著歷史的長河騰起一浪高于一浪的波瀾。如果你立在湖口崖岸,看鄱湖水奔瀉而下。你又能判斷出這水在長江中屬于哪一支,哪一涇呢?
歷史啊,你說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