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的一個帖子的導語,“看了以下內(nèi)容,你要是不想把老板剁了,那你一定是老板,且是女的?!碧拥膬?nèi)容,自然是老板多么淺薄無知而且還瞎指揮,心胸狹小還頤指氣使,讓做下屬的恨不得把他“剁了”而后快。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老板有錯,你服從還是違抗?對于下屬而言,這是我們經(jīng)常要面對的問題。絕大多數(shù)人的一生都是在做下屬,即便是“萬人之上”,還有個“一人之下”呢!這個問題總是頑固地出現(xiàn),構成人生交響的“千萬次的問”。
筆者把這個問題歸結為溝通問題,是與上級的溝通問題,更是職場的自我溝通問題。這種問題的歸類方法,實在是大有問題的,但并不是沒有道理。一般情況下,人們認識這個問題首先是是非問題。理是直的,誰對就聽誰的,大家都服從真理。這還不是最終的結論,還要推而廣之,既然是真理,就應該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與筆者的歸類方法的問題相比,這種處理問題的原則就更有問題。之所以這樣講,基于兩個理由。第一,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問題并不是是非問題,因此并沒有真理與謬誤之分,充其量是答案(解決問題的方案)的優(yōu)良程度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對錯、是非之分,“誰對聽誰的”無法用作判斷的依據(jù)。第二,現(xiàn)實中的很多問題,一時一地可能是正確的(或者錯誤的),但移時易地就不盡然了。更加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同樣一件事情,如果你換一個角度、變一個立場,看到的可能很不一樣。尤其這第二點,直接的后果就是能為我們解釋,“為什么同在一個企業(yè)我們和老板的看法總是不一致”。
如果筆者上面的討論基本上可以通過大家的認同,“是否服從上司的錯誤”問題就轉化為溝通問題,與上司,也與自己。了解老板為什么會那樣,也釋然自己不必非得那樣不可。
首先聲明,我們的討論僅適合在職場,非極端情況——如大多數(shù)的老板和大多數(shù)的我們。在職場上我們大家其實誰也不是為了是非而工作的,說句“俗”一點的實話,我們到職場基本上不是為了追求真理的。大多數(shù)人為了面包,一少半人為了前程,這一少半中還有一大半只是在生命中的很小一個階段。既不是為了“是是非非”,也不是為了“大是大非”。人生大抵是生活在遵從法律和道德這個層面,而道德在實際遵從的過程中還有很多變化和彈性。于是就形成了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具體情景時候的規(guī)范——潛規(guī)則,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卻隨處存在,習慣中、行動中。你在行動時違反了它,人們會對你側目而視,甚至摔給你一句“不正常”或者“神經(jīng)有毛病”。筆者欣賞毛澤東的哲學,人類社會就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人生在社會中就是如此,人生的目的不是“是是非非”,可是又離不開它,有的人甚至沉迷于它。有的人認為人生應該志向高遠,可是又避不開這是是非非,欲罷不能。雖說人生有至善,如馮定先生言,人總是要追求真理的。但這可是大是大非問題。人不可能總是生活在大是大非之中,時時上綱,處處上線,那樣非把人累死不可。所以說,追求真理是一個大方向,是一個追求。而生活就是生活,它包含著無數(shù)的妥協(xié)和折中,如果處處較真兒的話,那就是迂腐了,你可能寸步難行。說白了,人生很多事情需要包容,既需要忽略“是是非非”,更需要靈活變通,不要無限上綱,撞倒南墻不回頭。俗語把這種情況稱作鉆牛角尖,或者認死理。既然理是死的,人就要活,不妨換一種思路,變換一下想法。更何況你所固執(zhí)的多數(shù)情況下,可能并非大是大非,而是方案優(yōu)劣程度問題,甚至你所爭執(zhí)的本來就沒有分歧,不過是一個事物不同側面看而已。
在一個企業(yè)中打工或者與他人共事,你常常要面臨選擇,于是你就要判斷是非、對錯。特別是遇到判斷老板的對錯的時候,你一定不要固執(zhí)。在一個組織中老板往往是最終承擔輸贏的人,因此也是代表組織或企業(yè)做價值判斷的人。因此,老板是沒有錯的,而是一種選擇,充其量這個選擇的優(yōu)勢不明顯,或者在你看來不明顯。余世維說,當老板不承認的時候,老板的錯就不是錯,而是你看錯。還真不要以為這是強詞奪理,或者是故意說反話。為什么呢?因為人在判斷對錯的時候,往往是在做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則牽涉到利益。在企業(yè)或者一個組織中,一件事情做得對不對,多半是對企業(yè)有沒有利益,或者利益大小。而對于企業(yè)的利益,原則上是老板才能做最終判斷的。至于說真正的大是大非問題,大選擇、大錯誤,董事會會做判斷。再不成,市場(如股市和消費者)會最終投票選擇。一般情況下,你的利益和老板、上級或企業(yè)的利益是各不相同的。更加需要考慮的是,你眼中的公司利益和上級老板眼中的公司利益存在著差異,甚至是巨大差異。在這種情況下,你怎么判斷老板選擇的對錯呢?因此,下面的說法就很有一定的道理了,至少可以當作“和諧職場”的一種策略。
上面的內(nèi)容實際上是溝通了我們的職場立場,老板所作的多數(shù)是一種方案選擇,老板與你的角度、視點可能不同,特別是多數(shù)情形下老板比你擁有更充分的信息,因此他的選擇往往對企業(yè)是更加合理的。在這種共識之下,你是否認為老板“錯了”也可以服從呢?筆者建議,至少可以策略性地服從。
老板要是有錯:
先不要反駁,從老板的角度考慮一下;
先不要反對,從全局的角度思量一下;
先不忙修改,多了解了解;
不要在眾人面前指出老板的錯誤;
對于老板的錯誤不必據(jù)理力爭;
即使老板錯了,先服從并去執(zhí)行。
有人總結了“ 服從老板六大原則”,頗有調(diào)侃意味,卻也不乏深意:
老板絕對不會有錯;
如果發(fā)現(xiàn)老板有錯, 一定是我看錯;
如果我沒有看錯,一定是因為我的錯,才讓老板犯錯;
如果是老板的錯,只要他不認錯,他就沒有錯;
如果老板不認錯, 我還堅持他有錯,那就是我的錯;
總之老板絕對不會有錯,這句話絕對不會錯。
在很多人看來,上面的策略過于絕對了。特別是那“六大原則”,簡直把員工(下屬)當作奴隸了,是典型的奴性哲學。其實,你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理解來解讀這些策略,就像我們需要慎重、重新解讀老板的“錯誤”。實際上,能夠這樣去實踐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自己不通。有些事情總是讓人想不通,想不通就是有矛盾。表現(xiàn)出來就是不正常,有些人在人群中會表現(xiàn)出格格不入。人們把這些人稱為“認死理”。這些人往往是為了“理”而痛苦,而折磨自己。佛家說是“妄執(zhí)”,北京人說“犯死性”,不識時務。筆者自己歷職場、官場(雖低級)、學術界,早過了不惑之年,屢屢因“犯上”而不得煙兒抽……如今依然耿耿于“上官”的種種不知、不智。其實正說明了理性面對上司錯誤的難處。
“人總是要追求真理的”,固然不錯。難道人就可以不追求和諧、變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事在職場,何處由人?有許多事情的發(fā)生,雖然沒有邏輯的必然性,但現(xiàn)實中往往都是那樣發(fā)生的。你可以雄辯地說,沒有那個道理,并不一定就會那樣。然而事實卻就在那情理之外的意料之中。比如,誰都證明不了“當了官就一定會腐敗”,可是誰也擋不住事實上的官員腐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誰都知道沒那個“理”,可就是那么回“事”,“理”擋不住“事”。這也算是“事實勝于雄辯”吧!身在職場,能夠職業(yè)化地理性面對上司的錯誤,怕也是職場生存不可或缺的可行策略吧!最后還要說一句,只要你不是老板舍此別無選擇,通也得行,不通也得行。萬一溝通不了老板,那就溝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