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中回答涉及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和應變能力的考題時,必須分清輕重緩急,做好時間安排,就可以贏得考官認同,獲得高分。
一道面試題背后
的協(xié)調(diào)應變能力
2005年,某省在招錄公務員進行面試時,出了這樣一道考題:假如明天上午處里只有你一人,卻有以下5件事要你處理,你打算怎么辦?①你母親生病住院,于明天上午8:15分動手術;②單位領導要你明天上午8點帶著你負責起草的重要材料參加關于修改這份材料的討論會,會議時間約需2小時;③單位辦公室通知各處室派人參加明天上午8點召開的“當前社會治安形勢報告會”,并要求向全處傳達;④一周前你和兄弟單位的某同志約定,明天上午8點要一起洽談一個合作事項;⑤上級機關某部門負責人從后天起將對你處的工作進行為期兩天的檢查指導,他明天上午9點到達,需要接待。
從命題的思路來說,主要考察考生的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和應變能力。解決考題中提出的問題,著重要把握三點:一是要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什么事情最重要,什么事情次要,什么事情可以委托他人,要能夠分清。如果把握不住,就會出現(xiàn)問題,如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二是對事情的處理要符合組織的權屬關系。就是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在組織這個大家庭中,組織觀如何對于一個公務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當家庭和工作出現(xiàn)矛盾時,誰先誰后,如何認識?如何處理?更是一個考驗。三是要能夠合理安排和調(diào)節(jié)時間。事情有輕重緩急,人只有一個,雖無分身之術,但時間是“活”的,可以根據(jù)事情的輕重緩急自如地調(diào)節(jié)。
從命題的要求來說,雖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答案,但是要求考生能夠做到合理安排,理由充分就行了。
但是在面試考生中,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卻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能夠符合上述三個要點,完美地回答出問題的考生很少。有的考生認為親情重要;有的考生認為上級領導重要;有的考生認為朋友情誼重要,繼而上升到社會的誠信、國家的誠信,講了“很大”的道理;還有的不顧時間的矛盾和沖突,自行安排了工作,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完全脫離了命題要求,在“自行主導一切”。
根據(jù)輕重緩急
做好時間安排
其實,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并不難,那么,應該怎樣回答才能在面試中得高分呢?那就是根據(jù)事情的輕重緩急,做好時間安排就行了。因為是明天上午的事,有的事情,今天就可以作好安排,并不一定要等到明天,即便白天不行,晚上也是可以的。
第一件事,就可以今天安排。為了盡孝道,在下午或晚上去醫(yī)院同醫(yī)護人員接觸,做好該做的工作,并同母親說明情況,然后委托妻子或家里其他人明天上午陪伴。待明天上午處理完公務,再去看望母親。既不影響母親開刀,又不影響工作和盡孝道。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絕大多數(shù)考生在回答的時候比較好,只有很少考生回答的不完整。
第二件事,是明天上午自己必須要參加的。因為是自己起草的重要材料討論會,自己不去,就無法了解別人所反映的意見,更不便于修改。不僅要在8點前到達,還要事先準備好會場和材料的討論稿。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一部分考生認為是自己必須要參加的;一部分考生認為可以委托別人參加,只要做好記錄就行了;還有人認為有領導者,可以“委托”領導,顛倒了主次和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應當說是非常錯誤的。
第三件事,是一個次要會議,自己是不必要去參加的。但是自己必須做到:一要向單位辦公室請假,說明情況;二要委托其他處室參加會議的人將報告會的記錄借給自己向全處人員傳達一下;或者有會議材料的話,請其他處室參加會議人代領一份;自己也可以在會議過后去領一份材料;然后向全處人員傳達。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有的考生想到了要在會后領一個材料,卻沒有想到要請假、借記錄。
第四件事,是一個更改時間的問題。既然是和兄弟單位的同志的一個約定,就完全可以更改時間,因為在一周前有約定,說明這個合作事項不是緊急事情,可以改在下午或其他時間。另外,這個時間既可以在上班時間,也可以在休息時間。但是,更改時間必須提前告訴對方。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多數(shù)考生在回答的時候認為是可以更改時間的,但是沒有一個人想到提前在今天晚上前告訴對方,讓對方有所準備。
第五件事,也是一個更改時間的問題。因為上級機關來人明天上午9點到并沒有實質(zhì)性任務,可以事先電話同來人聯(lián)系,請來人推遲1小時到達,或直接到賓館休息。但是要注意事先安排好賓館,并請賓館安排人負責接待。同時告訴來人住什么賓館、誰接待,自己因為什么事情,只能在10點以后去接待,請給予諒解。這一切的安排都要在今天晚上9點前告訴對方,讓對方知道。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有考生認為,在自己參加起草的重要材料的討論會時,在9點前向領導請假半個小時,去接待上級機關來人,安排到賓館休息后再去參加會議,應當說也是可以的。但是,假如會議地點與接待地點很遠,需要的時間很長,應當怎么辦?所有這樣回答的考生都沒有想到。
結構化面試三
種人能夠得高分
一般情況下,結構化面試有三種考生可以得高分。
第一種是在校期間曾經(jīng)擔任過班干部或?qū)W生會干部的。
一般情況下,面試都有一道這樣的考題:有一個會議需要考生去組織或者有一項什么樣的活動需要考生去安排。學生時代沒有“干部”經(jīng)歷的考生,在回答時,往往就很零亂,既缺少組織的嚴密性,又缺少組織的程序性??梢哉f,大凡是能夠準確回答考題,語言表達順暢、干凈利落的考生,一般多為在校期間曾經(jīng)擔任過班干部或?qū)W生會干部的。因為組織會議也好,組織活動也好,無外乎三個階段:一是會議或活動前的準備;二是會議或活動中間的事宜;三是會議或活動后的事宜。只要能夠做出有條理的程序安排,考生就能夠贏得考官的認同,給出較高的分數(shù)。
第二種是所學專業(yè)為文科類或綜合科目類的。
有一道這樣的考題:以某某為題作一次演講。出這樣的面試題目,都給2分鐘時間的思考和準備,然后講3分鐘時間。目的是考察考生的思維敏捷和綜合反映能力,以及即席表演能力。
對于這樣的考題,所學專業(yè)為文科類或綜合科目類的考生占據(jù)了很大優(yōu)勢,不論是所編故事的趣味性,還是演講的表現(xiàn),一般情況下都能達到考察目的。但是,對于理科或者其他專業(yè)性較強的考生來說,就有了一定的難度,往往把故事或演講的體裁都弄錯了,變成敘述或論述的體裁,故事不是缺少人物、時間,就是少了地點、事件;演講不是缺少應有的表現(xiàn)力,就是缺少應有的渲染力。而且重復的語言多,沒有多少詞匯,2分鐘思考時間用不到1分鐘,3分鐘講的時間也用不到1分鐘,就詞盡語盡,草草回答完畢。
第三種是有一定社會經(jīng)歷或?qū)嵺`的。
給一個圖形讓考生回答看到、想到了什么或者給一個非常緊急而又難以處理的事情,讓考生想出應急的辦法。這實際上是一道開放性思考的題目,目的是考察考生的應變能力、綜合反映能力和社會閱力。
面對這樣的考題,凡是思維能力差,又沒有一定社會經(jīng)歷或?qū)嵺`的,再沒有充分的想象力,回答往往就很單調(diào),而且喻義簡單,更不能夠把題目所要考察的能力反映出來。譬如,一次某省在招警面試時出了這樣一道考題:你從下列圖形中看到并想到了什么?圖形就是簡單的“1+1”。有的考生只能回答出兩種答案:1+1等于2;1+1有時大于2。其實,答案很多,1+1可以等于0,也還可以為負數(shù)。列舉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象更是舉不勝舉??梢陨婕皵?shù)學問題、家庭問題、團結問題、經(jīng)濟指標問題等方方面面。要求回答在5種以上,往往絕大多數(shù)只能在5種以下,其實,10種甚至20種以上也能回答出來。這種開放性的題目,就是要求考生具有發(fā)散性的思維,回答的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