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長征到達川西懋功地區(qū), 同紅四方面軍會師。下旬,中共中央在兩河口舉行政治局會議,決定紅軍繼續(xù)北上,創(chuàng)建川陜甘革命根據地。為此,紅軍分頭北進,準備奪取胡宗南部控制的松潘,以便順利進入甘南。紅軍分別從兩河口等地出發(fā),相繼翻越夢筆山、長板山、打鼓山等大雪山。這一帶,雪山縱橫,人煙稀少,氣候寒冷,風雨頻繁,行路十分艱難。時任紅軍大學營政治委員的段德彰隨紅一方面軍主力北上,翻夢筆山,至卓克基,經梭靡、馬塘到達康貓寺宿營。段德彰將軍回憶:“是夜,搭簡樹枝篷,臥于康廟(貓)寺附近山坡,暴雨驟至將篷子沖光,在寒雨中堅持至黎明。”這夜艱苦難熬,是他永生難忘的一夜,故有感于懷,特作《露宿康廟寺》一詩:
徹夜傾盆雨,臥篷逐水流。
蹲立待報曉,一宵勝十秋。
這首詩寫的是夜雨。自古以來,寫夜雨的詩篇很多,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陸游的《秋旱夜雨》等,都因夜雨而作,寄情于雨,詠物抒懷。然而,段德彰的這首小詩,是寫在雪山地區(qū)遇到的夜雨,其艱苦之狀,是任何夜雨詩篇中都沒有見到的。關于這一帶雪山雨夜的艱苦情景,只有親歷其境才能感知和體會。紅軍書法家舒同曾寫有一篇《蘆花運糧》的文章,對這一帶情況有著類似的記述。他寫道:“我們就在這里宿營??恐鴰卓么髽?,背靠背的坐著,傘連傘的蓋著,四面放好警戒,大家悄然無聲的睡下,希望一下子天亮。……一霎那風雨排山倒海來了,我們像置身于驚濤駭浪的大海中,虎豹似乎在周圍怒吼,雨傘油布失去了抵抗力量,坐著,屁股上被川流不息的刷洗,衣服全濕透?!笔嫱倪@段文字,頗可作為這首小詩寫作環(huán)境與心靈感受的詮釋和補充。
作者通過這首詩對康貓寺遇雨這一特定場景,勾勒出了艱苦卓絕的長征生活。詩的前三句表現(xiàn)了作者雪山遇雨的實情,末句概括了作者當時遇雨的感受。作者把外界的狂風暴雨和內心的極度困苦,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同時,作者把這一夜的艱苦磨煉勝度十年的平常生活,來感悟長征途中經受的非凡鍛煉,是意味深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