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掃讀書無用論的思想,改變了社會風氣,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促進了社會進步。高考功不可沒。但當前出現(xiàn)了一些缺點和弊端,需要進行改革和完善,使它有利于人才的公正公平的選拔,有利于促進素質教育。
一、十年災難
“文革”十年對教育來講是一次空前的大災難。學校制度被打亂,學校秩序被破壞,高校停止招生多年,1970年雖然部分院校開始招生,但采取的是推薦的方式,沒有考試。全社會彌漫著“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全中國成為一片文化沙漠。直到1977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恢復高考,才一掃讀書無用論的烏云,重新見到尊重知識的光明。
據(jù)統(tǒng)計,“文革”開始到恢復高考11年中高中畢業(yè)生共計4445.8萬人,這部分學生都沒有參加高考。1970年部分高等學校開始招生,至1976年共招生217048人。也就是說積聚了4420余萬人未能上大學。如果按照1965年的招生指標不變,11年應該招生180.6萬人。且不說1970年以后招的21萬人是否合格,從數(shù)量來講,11年少招160萬人。這對國家的發(fā)展無論如何是一個重大損失。不僅貽誤了整整一代人,而且使我國各條戰(zhàn)線的干部斷檔20年,直到90年代才逐漸恢復元氣。
1970年6月27日當時中共中央批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于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報告中規(guī)定的招生條件是: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實際經(jīng)驗、年齡20歲左右、有相當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農(nóng)民、解放軍戰(zhàn)士和青年干部。辦法是:“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復審相結合”;分配原則是:“學習期滿后,原則上回原單位、原地區(qū)工作,也要有一部分根據(jù)國家需要統(tǒng)一分配”。這一年部分高等學校試點招收了工農(nóng)兵學員41870人。
當時高校招生不舉行統(tǒng)一考試,因此文化程度無法保證,說明不重視文化知識。而且當時一系列斗爭都是為了貶低知識和知識分子的價值,把知識和知識分子推到無產(chǎn)階級的對立面。下面一些政治運動把知識和知識分子推入了無底的深淵:
1971年4月1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張春橋、遲群一伙拋出“兩個估計”,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戰(zhàn)線是“資產(chǎn)階級專了無產(chǎn)階級的政”;廣大教師和17年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是“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并作為《紀要》發(fā)到全國。這嚴重挫傷了學校和知識分子的積極性。
1972年周恩來總理召開綜合大學和外語院校座談會,會議提出要提高教育質量,要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和基礎學科研究。學校開始整頓秩序,但是1973年“四人幫”又發(fā)動“批林批孔”運動,矛盾直指周總理,學?;謴椭刃蛞沧兂伞靶拚髁x教育路線復辟”、“回潮”。
1973年7月19日《遼寧日報》以《一份發(fā)人深省的答卷》為題,刊登了遼寧興城白塔公社下鄉(xiāng)知識青年、生產(chǎn)隊長張鐵生的一封信。張的信寫在省高等學校入學文化考查的物理化學試卷背面。信中說:為了實現(xiàn)他上大學的“自幼理想”,“希望各級領導在這次考試中”能對他“這個小隊長加以照顧”。當時遼寧省委書記毛遠新得知后,將原信作了修改,令《遼寧日報》加上按語發(fā)表?!哆|寧日報》在按語中說,張鐵生“物理化學這門課的考試,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對整個大學招生的路線,交了一份頗有見解,發(fā)人深省的答卷”。8月10日《人民日報》轉載了《遼寧日報》的按語和張鐵生的信,并再加按語。全國再一次煽起了一股否定文化學習的歪風。更有甚者,遼寧、北京、上海等地都對高等學校的教授、副教授進行數(shù)理化考試,許多教授對這種做法進行了抵制。我校白壽彝教授就曾拂袖而去。而“四人幫”則借此荒唐事來羞辱知識分子。從此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像一層厚厚的烏云籠罩在中國的上空。其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二、嚴重后果
首先,高等學校招收的工農(nóng)兵學員文化程度太低。1972年5月,北京市革委會科教組向國務院科教組寫了一個關于高等學校試辦補習班的報告。報告反映:北京市11所高等學校招收的工農(nóng)兵學員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20%,初中程度的占60%,相當于小學程度的占了20%。為此,北京市提出按照學員的實際文化程度和專業(yè)的不同要求,有重點地為學員補習半年左右的文化基礎知識。但是這一舉措在1974年也被指為“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復辟”和“回潮”。
第二,走后門成風,敗壞了黨風和學風,污染了整個社會風氣。1972年5月1日中共中央就發(fā)出了《關于杜絕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中“走后門”現(xiàn)象的通知》?!锻ㄖ分赋?,有少數(shù)(實際上何止少數(shù))干部,利用職權,違反規(guī)定,采取私留名額,內定名單,指名選送,授意錄取,甚至用請客送禮,弄虛作假等不正當手段,將自己、親屬和老上級的子女送進高等學校。中央發(fā)出這樣的通知,可見問題之嚴重。
第三,不僅高等學校學員的文化程度太低,教學質量無法保證,而且影響到整個教育系統(tǒng),中小學校也是一遍混亂。再加上“四人幫”利用“一個小學生的日記”大批師道尊嚴,學校陷入了癱瘓的狀態(tài)。受害最深的是青少年學生,使他們不僅沒有安靜的環(huán)境學習,而且深受讀書無用論的毒害,以為讀書不讀書一個樣。
三、撥亂反正
“文革”以后,撥亂反正,國家要建設,建設要人才。但是當時教育界的混亂狀況難以滿足國家建設的要求。人們正在憂心忡忡的時候,鄧小平提出恢復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主張。這么一個舉措,把“讀書無用論”的烏云一掃而光,從此中國的大地上重新響起了朗朗的讀書聲。
鄧小平同志的主張是經(jīng)過調查研究,周密思考的。早在1975年9月26日鄧小平同志主持國務院工作時,在聽取教育部周榮鑫部長匯報提綱時就說:“現(xiàn)在有個危機──不讀書?!?月27日在農(nóng)村工作座談會上又插話說:“現(xiàn)在相當多的學校學生不讀書,這也不符合毛澤東思想。毛澤東同志反對的是教育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脫離勞動,不是不要讀書,而是要讀得更好?!狈鬯椤八娜藥汀币院?,恢復各方面的秩序,鄧小平同志把恢復科教方面的秩序放在重要位置。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在座談“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時就說:“我們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fā)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又說:“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要經(jīng)過嚴格考試,把最優(yōu)秀的人集中在重點中學和大學?!?1977年8月,鄧小平同志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在會上他講了六個問題,首先講了對“文革”前十七年的估計,否定了“四人幫”炮制的“兩個估計”,講了教育體制改革和教育質量問題、學風問題。他說:“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yè)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
當時教育部門思想還不解放。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在太原召開的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上還繼續(xù)提出采取前幾年“群眾推薦”的招生辦法。直到鄧小平同志明確指示要恢復高考以后,教育部才于8月13日至9目25日再次召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制定了《關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招生辦法是:自愿報名,統(tǒng)一考試,地、市初選,學校錄取,省、市、自治區(qū)批準?;謴透呖紡拇碎_始,全國一片歡騰。這一年報考青年達570萬人,高等學校共招收新生27.3萬人。這批學生于1978年春季入學學習。
高等學校入學全國統(tǒng)一考試像一股強勁的春風把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一掃而光,使青年人看到了前途,看到了希望。高考至今已30年,高等學校招收學生2000多萬人,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目前在崗的骨干幾乎都是恢復高考以后高等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統(tǒng)一高考改變了社會風氣,為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了人才,推進了社會進步,功不可沒。
四、深化改革
恢復高考至今已30年。雖然它為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它的缺點和弊端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手段,具有公正性、公開性的特點,但它的缺陷也是明顯的。首先,一次考試很難考出學生的真實水平,所謂一次定終身,使一些真正有才能的學生,可能因為一次失誤而遺恨終身;其次,對教育會起到制約作用,容易束縛學生的思想,把學習束縛在應對考試的軌道上,有些論者認為,當前素質教育難以推行,就是因為有高考指揮棒;第三,由于我國地區(qū)發(fā)展差異很大,采取全國統(tǒng)一考試的辦法,造成地區(qū)間的不公平。因此,改革高考的呼聲越來越高。
對于高考需要作具體的分析。30年來它的功績是無可非議的。它的弊端有些并非是高考自身的。許多問題是和社會就業(yè)、文化傳統(tǒng)、社會思潮聯(lián)系在一起的。高考競爭的激烈實際反映了就業(yè)競爭的激烈。即使近年來因高校擴招,畢業(yè)生就業(yè)出現(xiàn)了困難,但取得大學學歷總比中學畢業(yè)的就業(yè)機會要多得多。再加上我們文化傳統(tǒng)重視高學歷,用人單位追求高學歷等等社會原因,造成高考的殘酷競爭。因而高考成了社會矛盾的聚焦點,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我的結論是,高考一時還不能取消,但要改革。我認為,高考在高等教育尚未普及之前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在我國當今社會上,唯有高考是最公正、最公開的一塊凈土。目前還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替代。廣大家長目前也都認同高考。因此,高考影響到千家萬戶,改革既要積極,又要穩(wěn)妥。高考在考試的內容、方式上都需要進一步改革,以利于基礎教育減輕負擔,推進素質教育,有利于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
今年有幾個省市已經(jīng)著手改革,如江蘇、廣東、山東、海南四省都采取單獨命題單獨考試招生。有些有權自主招生的學校也在嘗試改革。上海復旦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值得關注。報名的學生有5800人,初步考試了一下,入圍1200個人。然后組織150名教授口試。每個學生口試要經(jīng)過5名教授,每個教授口試15分鐘。也就是說一個學生可以和5個教授談話,差不多有一個多小時,發(fā)揮自己的想法。150名教授用了整整兩天時間口試了1200個學生,最后錄取了298名。這種做法應該說很周密,通過5名教授的口試,可以較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舉止儀表等綜合素質,同時也很公平、公開,因為你不可以找5名教授去走后門。
但是,自主招生也有空可鉆。據(jù)報道,針對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這種自主招生口試辦法,上海個別高中已經(jīng)開設個性化輔導班,提前讓學生補習人文知識和進行口才訓練。企圖用應試教育的方法來對付這種自主考試。中國的社會真是了不得,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管高考怎么改革,學校總有辦法來對付!由此想到,思想觀念不改變,什么改革都沒有用。這種思想觀念不僅僅是指教育的思想觀念,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觀念,對社會責任感的觀念?,F(xiàn)在某些學校的校長和教師辦學不是為了培養(yǎng)人才,而是開學店,用升學率來招徠學生,美其名曰保持名校的品牌,處處用應試辦法來對付高考。因此,我認為高考招生的改革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從思想觀念入手,要讓全社會認識,高考是一種選拔人才的考試,不是評價學校的標準。選拔人才人人有責,教育主管部門有責,學校有責,教師有責。教育主管部門有責任公開公正地選拔出真正優(yōu)秀的人才,學校和教師有責任把優(yōu)秀的人才推薦給大學,而不能像不法廠商那樣想方設法以次充好。有了這種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上下同心協(xié)力才能把高考改革好。社會要樹立誠信風尚。選拔人才尤其要誠信。
其次,是改革考試的方式。有些省市,改革的力度是否可以大一些。例如上海、北京,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jīng)超過50%,高中畢業(yè)生的入學率已接近80%。我想這些地區(qū),高等??茖W校的招生是否可以不參加高考,取得高中畢業(yè)資格就可以錄取。這樣就可以解放一部分學生。另外,高考是否可以分三個層次:一是基本學業(yè)水平考試,考最基本的知識,考試合格者可以升入高等??茖W校;第二個層次是高級學業(yè)水平考試,按專業(yè)門類考少數(shù)幾門科目,考試合格者可以升入現(xiàn)在所謂二本的學校;第三個層次是重點學校的個別考試或復試、口試。這樣,雖然考試的次數(shù)多一些,學生可能會增加一些負擔,但考試的機會多了,學生的心理負擔會減輕,學生也可以量力而行。當然,缺點是考試的組織工作會很繁重。
第三,除了改革考試方式外,還要改革考試的內容??荚嚨膬热莶粌H關系到能否選拔到真正優(yōu)秀的人才,還關系到中學的課程和內容,影響到素質教育的推進??际裁唇淌裁矗呀?jīng)成為學校的潛規(guī)則。但是高考的科目又不宜過多,不能課程中的科目門門都考試,那樣學生負擔會很重,因此這是一個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就是要堅持溫家寶總理去年教師節(jié)與教師座談時談到的,考核要綜合性、全面性、經(jīng)常性。所謂綜合性,就是要求學生既會動腦,又會動手;所謂全面性,就是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所謂經(jīng)常性,就是要根據(jù)學生長期的學習表現(xiàn)決定成績。近些年來高考內容也在不斷改革和完善,注意到考核學生的能力。
總之,高考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關系到千家萬戶。高考改革既要積極,又要穩(wěn)妥,逐步試點,不斷研究,特別是要堅持公開公正的原則,盡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集思廣益。我想憑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這個問題也一定能夠完滿解決。我對高考缺乏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因此只能談點膚淺的意見,供有關部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