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到2002年12月,受中共中央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辦公室委托,首都師范大學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從中國大陸的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中抽取了黑龍江、甘肅、北京、上海、河南、廣東、四川、云南等10個省區(qū)市設計取樣框,以上述10個省區(qū)市少管所的全部在押少年犯為總體樣本,采取多階段隨機取樣方法選取了調查對象,實際的調查對象既包括閑散未成年人犯,也包括一般未成年人犯。
所謂的閑散未成年人是指那些“不在學,無工作,處于社會失控狀態(tài)下的未成年人”。統(tǒng)計結果表明,在未成年人犯罪群體中,閑散未成年人犯明顯多于非閑散未成年人犯。在2369名調查對象中,有閑散未成年人犯1453人,占61.3%,非閑散未成年人犯916人,占38.7%。從統(tǒng)計結果中,不難看出閑散未成年人犯已經構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體,由此又衍生出了另一個問題:閑散與犯罪的關系。
下面我們將在數(shù)據(jù)分析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基礎上描述這一群體的構成。
一、“14歲現(xiàn)象”——學業(yè)失敗與不良行為的積淀
閑散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在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就一個群體而言,多數(shù)閑散未成年人犯做出這種選擇主要與下面的兩個因素有關,即初中階段的學業(yè)失敗與不良行為的積淀。
在未成年人犯罪群體中,從文化程度來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初中肄業(yè)、小學肄業(yè)和小學畢業(yè),其中閑散未成年人犯的受教育程度明顯低于非閑散未成年人犯。具體情況見表1。
這組數(shù)據(jù)表明,大多數(shù)閑散未成年人犯是在初中畢業(yè)之前離開學校的。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在上學期間,閑散未成年人犯的學習成績位居中下等和根本跟不上的比例偏高,其中閑散未成年人犯占57.1%,非閑散未成年人犯占33.5%。由此可以看出,缺乏學習能力,導致學習成績處于中下等或跟不上,進而離開學校,閑散于社會,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多數(shù)閑散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林園,1983年生,生活在西南一省會城市, 2001年5月,因搶劫學生錢物被公安機關收審,判搶劫罪,刑期2年。
在談到犯罪前的一些生活經歷時,林園說,小的時候,學習成績就不好,上課愛說話,課后愛打架,父母認為他有多動癥,老師認為他行為不軌。他覺得學校的生活非??鄲?,非常痛苦。他談到了給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兩位教師。一位是讓他沒齒難忘的小學教師,這位教師很關心他,經常給他補課,他那點關于學校的愉快的記憶都和這位自己最喜歡的教師有關。另一位是讓他痛苦不堪的初中教師。這位教師起初是諷刺挖苦他,后來就用各種方式懲罰他。他上課說話,教師就叫他蹲在地上,不準抬頭,有時還罵他,讓他爬出去,不準上課。有一次,林園上課說話,教師一氣之下,就把粉筆插到他嘴里。還有一次,教師讓他擦黑板,被他拒絕了,教師就把黑板刷扔到了他身上。教師的舉動令他非常難堪,狂怒之下他沖出了教室,一天都沒去上課。
初一的時候,林園開始結交不良朋友。初一下學期,他經常跟著朋友出入游戲廳、臺球室和娛樂場所。初二時,他開始經常逃學,晚上也不回家住。有一次,為了弄點錢去玩,林園跟朋友一起,搶了一個小學生一只手表,一個傳呼機。為此,他被派出所關了5天。初三剛開學不久,他跟人打架,為了躲避學校和家長的懲罰,他離家出走了。走之前,林園從家里拿了3600塊錢,在外面游蕩了一個多月。錢花完了,他想到了家,回家之后,林園才知道自己已經被學校開除了。
離開學校后,林園跟朋友們在外邊混,一直到犯罪。
從林園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缺乏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差,和教師產生矛盾,不喜歡學校生活,經常性的逃學既是導致未成年人選擇閑散的生活方式的原因,也是他們走向犯罪的一般前兆。
如果說,學業(yè)失敗是導致未成年人選擇閑散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那么未成年人所具有的多種不良行為則和他們處于閑散的生活狀態(tài)互為因果關系。閑散未成年人犯具有更多的不良行為,不良行為的高發(fā)年齡段為14歲。在12種不良行為的選項中,有9項指標閑散未成年人犯的選中率均高于非閑散未成年人犯,其中有8種行為出現(xiàn)的高峰年齡段是14歲。見表2。
不良行為直接導致了未成年人陷于閑散的生活狀態(tài),諸如逃學、曠課與夜不歸宿本身就是閑散行為的表現(xiàn),這兩種行為,在閑散未成年人犯群體中所占的比例都非常高,分別為88.4%和83.8%。而和社會上不良青少年的接觸,參與打架斗毆活動又可能使未成年人遠離家庭和學校,與同齡伙伴閑散于社會,有80%以上的閑散未成年人犯表示自己有這樣的行為,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14歲,既是一個花季的年齡,也是閑散和不良行為的警戒線。
二、單向度的人——伙伴群體的交叉感染
同齡人的同質性伙伴群體對于閑散未成年人犯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所謂同質性就是指在生活經歷、年齡、興趣愛好、個人品行方面的相同和相近。在調查中,我們曾設計了一道問題“如果你的父母虐待你,你最希望和誰生活在一起?”調查結果顯示,竟有41.7% 的閑散未成年人犯表示愿意和自己的朋友生活在一起。為什么朋友有這么大的吸引力?這與閑散未成年人犯的個人生活境遇有關。這些閑散未成年人犯在構成犯罪之前,由于學業(yè)失敗及不良行為大都受到過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雙重否定,這些否定性評價使他們感受到了種種人生的失意,體驗到了所謂的世態(tài)炎涼。他們無力去改變自己在家庭和學校中的境遇,他們開始投向同齡群體,并企盼從中尋找心靈的安撫。下面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個案。
鄭曉元,男,16歲,因攔路搶劫,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
在鄭曉元的記憶中,父母似乎離他很遙遠,他從小跟奶奶和姑姑生活在一起。爸爸媽媽只喜歡兩個弟弟,不喜歡他。爸爸媽媽經常打他,用木棍抽,把他的手給綁起來打。打完以后他就離家出走。
鄭曉元只上了三年小學,由于老師打了他,并就此叫他回家,他就徹底地成了一名閑散者,他先后去過湖北荊門、湖南、河南鄭州。在鄭州火車站他認識了社會上的人。他們給他吃的,還帶他去看錄像。他當時沒太多想法,就是想怎么生活。開始他也沒有去偷盜,時間長了習慣了,開始和他們一起去偷,慢慢地膽子越來越大,大白天就開始搶。
他在社會上交了不少好朋友,有個最要好的朋友叫李強,第一起案子就是他帶他做的。這個人的特點是:愛玩游戲、對朋友好、仗義。還有他打架斗毆出手特狠。鄭曉元當時的想法是他現(xiàn)在沒人管,與他在一起,可以不受別人欺負。
鄭曉元被判刑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與李強搶劫了一名學生,搶到現(xiàn)金20元,被公安機關抓獲,判處有期徒刑5年。鄭曉元不服,因為覺得判得重,曾提出上訴,被駁回。
在監(jiān)獄呆了一年多,他的父母沒來看過他一次,調查員小心地問他想不想父母,他低著頭說不想,不知這是不是他的真心話。
上面這個比較典型的個案告訴我們,閑散未成年人犯在選擇朋友的時候,最看重那些能給自己提供幫助,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能夠行俠仗義的人,因此“講義氣”就成為他們選擇朋友的一個關鍵因素。
問卷調查表明,閑散未成年人犯和非閑散未成年人犯在交友的價值取向上并不存在著顯著差異,但是城市閑散未成年人犯群體和城市普通未成年人群體的交友價值取向卻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閑散未成年人犯在對“你比較愿意與什么樣的交朋友”一題的回答中,排在前5位的選項依次是:“講義氣”占67.5%;“和自己有相同的興趣”占62.3%;長相漂亮占33.2%;品行好占26.6%;聰明好學占24.3%。非閑散未成年人犯對同一問題的回答,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講義氣”,占64.1%;“和自己有相同的興趣”,占62.1%;品行好占32.3%;長相漂亮占31.7%;聰明好學占29.3%。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二者不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但是如果將城市閑散未成年人犯群體交友和城市普通未成年人群體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二者的差異非常明顯。城市普通未成年群體在交友方面,首先考慮的是“品行好”,而城市閑散未成年人犯考慮的則是“講義氣”。見圖1。
在漢語中,“義氣”是指由于私人關系而甘于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利益的氣慨。那些被閑散未成年人犯推崇 “講義氣”的未成年人多半是一些有犯罪經歷的少年,他們不僅仗義疏財,而且還給閑散未成年人指點了一條以犯罪為謀生手段的生活道路。這不僅使那些離家出走,飽受生活磨難的未成年人在衣食來源上有了保證,也使他們受過傷的心靈得到了慰藉,因此這些閑散未成年人自然會感恩戴德,緊隨其后,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調查表明,閑散未成年人犯與違法犯罪的人結交比例偏高。有68.0%的閑散未成年人犯表示自己結交過有違法犯罪行為的人,有59.9%的非閑散未成年人犯表示自己結交過有違法犯罪的行為的人。而這些人中成年人占50.1%,未成年人占49.9%。至于在什么場所與這些人認識并結交的,閑散未成年人犯的回答表明,在娛樂場所認識的占62.8%,經朋友認識的占62.7%,曾是一個學校的同學占25.3%,到學校來玩認識的占22.1%;有59.9%的非閑散未成年人犯表示自己結交過有違法犯罪的行為的人。見表3。
另外,閑散未成年人犯對朋友信任和依賴程度比較高,相互間的負面影響也比較大。有34.4%的閑散未成年人犯表示自己和朋友長期生活在一起,比非閑散未成年人犯高出10.2個百分點;表示“零花錢”由朋友提供的占14.8%,比非閑散未成年人犯高出3.7個百分點;有31.3%的閑散未成年人犯表示自己在朋友家里看過黃色錄像,還有44.5%的閑散未成年人犯表示朋友是對自己生活產生負面影響最大的人;同時在分析與自己犯罪有直接關系的人時,有66.0%的閑散未成年人犯認為是自己要好的朋友讓自己犯了罪,比非閑散未成年人犯高出6.8個百分點。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由于脫離了家庭和學校的生活環(huán)境,閑散未成年人選擇了同齡伙伴群體,這使得他們在社會交往群體、社會聯(lián)系網(wǎng)絡上呈現(xiàn)出一種單向度狀態(tài)。在與不良伙伴的交往過程中,行為方式的趨同性,以及不良行為的交叉感染,又使得他們一步步地滑向犯罪的深淵。
三、失衡的世界——社會網(wǎng)絡的阻滯
就所屬的社會群體而言,未成年人主要生活在由家庭、學校及同輩群體構成的三重社會之中,而這三者都是具有不同社會學特征的三個“小社會”,它們也各自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對未成年人施加著種種影響。如果其中的一個社會出現(xiàn)問題,那么未成年人的生活世界自然會出現(xiàn)失衡,他們的身心發(fā)展也會受到影響。調查結果表明,閑散未成年人犯罪群體生活的三重社會在許多方面有別于非閑散未成年人犯罪群體,當然也不同于普通未成年人群體。
從家庭生活來看,在被調查的未成年犯中,進少管所之前有52.3%的人長期與親生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24.4%與親生父母均不生活在一起,23.3%與親生父親或母親中的1人生活在一起;從總體上看,閑散未成年犯與親生父母生活情況與非閑散未成年犯沒有顯著差異。由此推論,未成年人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失去父母的關照,是造成其閑散乃至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缺乏教育能力,不能及時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是閑散未成年人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本次調查中,我們選擇了幾種典型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詢問未成年人犯“當你有這種行為時,父母通常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時”,平均60%的父母采取了說服教育的方式。如果說服教育可以奏效,應該有相當多的孩子不至于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也就是說,決定教育效果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能力,即幫助孩子和改變孩子不良行為的能力。因此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說服孩子的能力就非常重要。在被調查的未成年犯中,有85%的孩子在上學時有曠課逃學的經歷,在他們逃學之后,有78.1%的父親、78.6%的母親制止過孩子,但是仍然有45.5%的孩子“經常有”曠課逃學的情況,偶爾有的也占39.6%。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而使其教育缺乏實效性。
調查還表明,未成年犯的家庭關系中存在諸多的不和諧,在“本人與父母的關系”的調查項目中,表示與父親關系非常好的,閑散未成年人犯占42.9%,非閑散未成年人犯占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