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鶯
丹寨,一個坐落于貴州省東南部的小縣城,一個藏在苗嶺深處花一樣的地方。這里很多鄉(xiāng)村至今依然保留著最原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保持著未被破壞的原生態(tài)文化。
丹寨,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地,全縣轄3個鎮(zhèn)4個鄉(xiāng),總人口15.4萬人,有苗、漢、水、布依等18個民族,其中苗族占總人口的85.57%。不管是歷經1500多年的古法造紙,還是剛剛獲得貴州省原生態(tài)舞蹈大賽最高獎項金黔獎的錦雞舞;不管是獨具苗族特色的铓筒蘆笙藝術,還是神奇的間歇泉打鼓井;不管是千姿百態(tài)渾然天成的金瓜洞;還是那萬畝相映成趣的紅、白、紫三色杜鵑……都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情、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令人流連忘返,久久沉醉。
丹寨,宛如一個藏在深閨的少女,從苗嶺深處走來。天地日月的精華,苗族文化的浸染,青山綠水的滋潤,給了她如此美麗、多情、燦爛的生命,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國內外游人,走近她,聆聽她,感受她那獨特的風采與魅力。丹寨,一片神奇的土地,一個最后的鳥圖騰部落……
石橋白皮紙作坊,造紙術的“活化石”
紙,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同時也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你是否知道,在苗嶺深處,一個叫石橋村的地方,依然保存著最完整古老的民間造紙工藝。
“石橋”源于橫跨丹寨縣南皋河的天然石橋而得名,石橋白皮紙作坊舊址在距離石橋50米對面的大巖腳的石壁下。據縣志記載:“龍?zhí)俦凇保ó數厝朔Q“大巖腳”)即石壁寬約百米,高約八十米。石壁前傾,完全能遮風擋雨,是一座絕妙的天然廠房,內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紙最好的水源,原有抄紙槽40多架。南皋河沿石橋寨腳川流而過,歷來寨腳、河邊都是設槽造紙的最佳場所。
我們在《后漢書?蔡倫傳》里也看到有“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的記載。據專家考證,石橋白皮紙制作工藝屬唐代造紙工藝,它是石橋苗族先民借鑒漢族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豐富構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為原料制作的。傳說石橋造紙源于蔡倫。因此,石橋村造紙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擇吉日舉行盛大活動,以祭祀造紙鼻祖蔡倫。
石橋古法造紙作坊原生產白皮紙和宣紙兩種,其生產工藝流程,與漢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它的碓、碓桿、水輪、曲柄軸等形式和構造,與《天工開物》上水碓圖如出一轍。白皮紙生產歷史悠久,是傳統(tǒng)手工造紙的典型代表。白皮紙以構皮麻為原料,然后添加滑藥(巖杉根或獼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爛瀝水)抄制而成。整個生產過程有1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麻料制作工序:削構皮、刮去外層曬干、水漚、漿灰、煮料、河漚、地灰蒸、漂洗、選料、碓料、袋洗等變成棉絮狀;制紙:將棉絮紙漿兌水按一定的比例添加滑藥,攪拌均勻,再經過抄紙、壓紙、曬紙、揭紙、包裝為成品。
苗族沒有文字,無法考究石橋古法造紙最早的傳入者。長期以來,造紙技藝僅靠父輩或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一代代地傳承下來。要把紙漿抄成厚薄相當的白皮紙,全憑經驗和手感,這已是不折不扣的真功夫。白皮紙的10多道工序全部都是純手工制作,產量較低,品種單一,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石橋的古法造紙技藝曾一度面臨失傳的境地,2000年初,石橋村村民王興武在原有古法造紙技藝上,引進外來的先進生產工藝,并根據自己的設想,大膽創(chuàng)新,經過一次次的實驗—失敗—實驗,終于率先生產出彩色皮紙。彩色皮紙里鑲嵌有天然植物的花草葉,每一張彩色皮紙都色彩明艷、圖案各異,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實用性和收藏價值。
很難想象,在這片深山的谷地里,依然保存著這樣源遠流長,甚至只能在歷史書上才能看到古法造紙技藝。時間在這里,仿佛靜止了,人們依舊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石橋村地理位置較為偏僻,或許正因為如此,古法造紙,這古老的“活化石”才得以更加完整地保存下來。
倘佯在石橋街上,幾乎每家每戶的門口都有一個大大的攪紙漿的水槽,窗上貼自己抄的白皮紙寫的對聯,買一匝宣紙贈給愛好書畫的親友,那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你甚至可以問抄紙的師傅借來工具一試,親自感受這來自遠古的文化氣息。
錦雞舞,一場視覺的盛宴
苗族,是一個以鳥為圖騰的民族。錦雞,是苗家人的吉祥物。那七彩的顏色代表著苗家人向往著五彩繽紛的生活,也表現了苗家人對錦雞的崇拜。
在苗嶺的深山中有一種叫錦雞的鳥,身上的羽毛色彩為頭青、頸綠、身紅,尾毛麻花且比身上長。苗家人尤其喜愛它漂亮的羽毛,認為這是最美麗的鳥,相信它能給苗家人帶來幸福。心靈手巧的苗族姑娘,用不同顏色的絲線,仿照錦雞的羽毛刺繡成各種花紋圖案的衣裙穿在身上,就像錦雞一樣美麗。逢年過節(jié),小伙子們吹響蘆笙,姑娘們頭戴打制有數只錦雞的銀花、頸戴銀項圈、胸配圖騰銀盤,穿戴自己剌繡的盛裝,精心打扮來到蘆笙塘,踩著“四滴水”蘆笙舞曲翩翩起舞,五彩斑斕的服飾,猶如錦雞展開了漂亮的羽毛,故名“錦雞舞”。它原僅在十二年一祭的大型祭鼓活動中用于喚醒和送走祖宗神靈,后來演變?yōu)槊磕昃旁鲁跗吲e行的“吃新節(jié)”活動和夜晚青年男女社交的“跳月”活動等,現已成為苗家人抒發(fā)自己喜怒哀樂的獨有的一種情感表現方式。
錦雞舞的來源,有一個優(yōu)美的傳說:苗族祖先在遷徙的時候,帶來的只有水牛、谷種和蘆笙。定居以后,帶來的谷種卻無田播種。他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摘野果,撈魚蝦充饑度日。一天,有一位老人套到一只錦雞,在宰殺時將錦雞的囊包丟在草棚前的灰堆旁,誰知便長出了小米。次年,他又把小米作種子燒荒播撒,長出了滿坡的小米,小米拯救了這支苗族。為了感恩,苗家人就仿造錦雞的美麗頭飾裝扮自己,頭戴錦雞銀飾,仿錦雞的羽毛織衣帶,打扮得像一只美麗的錦雞。在跳舞時,刻意模仿錦雞求偶的步態(tài)、神態(tài)。這支苗族自稱“嘎鬧”,系遠古鳥圖騰部落的后裔,錦雞舞是鳥圖騰的潛移默化。
在丹寨縣排調鎮(zhèn)、雅灰鄉(xiāng)一帶,從幾歲的孩子到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人人都會跳錦雞舞,人人都愛跳錦雞舞。錦雞舞對她們來說,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是無師自通的??吹枚嗔耍牭枚嗔?,自然而然就會了?;蛘哒f,她們對錦雞的喜愛與頂禮膜拜是與生俱來的,早已經混雜在血液和生命中,不可分割了。
每年的秋收后,苗家會過“吃新節(jié)”?!俺孕鹿?jié)”也叫“新禾節(jié)”,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jié)里,找一塊稻谷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度“吃新節(jié)”。這時,也是來丹寨游玩的最佳季節(jié),你可以品嘗到甘甜的苗家米酒,酸脆的酸牛皮,清新可口的韭菜根。這一天,無論走到哪家,主人都會拿出最好的食物來招呼你。你甚至可以借來一身錦雞服試穿一晚,頭上戴著惟妙惟肖的錦雞銀花,穿上短領對襟上衣、錦雞短裙,系上20多條彩帶;晚上坐在篝火旁,聽著悠揚動聽的蘆笙,看著翩翩欲飛的錦雞舞,即使從不愛跳舞的你,都會抑制不住跳動的腳步。跳舞的時候,銀鈴叮當,衣袂飄飄,此情此景,恍然若夢,直至曲終人散,依舊沉醉其中不愿醒來。
蠟染,東方最神奇的印染技藝
土生土長的苗家人,祖祖輩輩也許都沒有想過,她們的蠟染技藝,有一天,會飄洋過海,走到大洋彼岸,走進美國的白宮。
她從小就跟老人和姐姐學蠟畫,讀書時更是把蠟畫作為自己的愛好練習。她作畫不用尺,不打底,大膽運筆,一氣呵成。她畫的花、鳥、魚、蟲,形象逼真,形態(tài)活潑。她畫的傳統(tǒng)圖案線條分明。1983年和1984年兩次被邀請到美國作蠟畫表演,多次被請到外地傳師授藝。美國觀眾稱她為“東方藝術家”。她的名字,叫王阿勇,生于1943年8月,是排調鎮(zhèn)遠景村人。在丹寨排莫、排倒一帶,不僅僅有一個王阿勇,還有很多個李阿勇、張阿勇……她們把丹寨苗族蠟染技藝帶出國門,走向了世界,被譽為“東方第一染”。
與我國很多傳統(tǒng)的民間技藝的習俗“傳男不傳女”相反,丹寨苗族蠟染的制作者只限于女性,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和責任傳承蠟染技藝。每個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制作蠟染,并要為女兒制作蠟染被面、床單、盛裝等作嫁妝,所有的女孩子自幼便開始學習制作蠟染。丹寨苗族蠟染繪畫工藝有“點蠟”和“畫蠟”兩種,點蠟是以圓點排列為虛線,再由虛線構成圖案;畫蠟則以線條和塊面構成圖案。從實物圖案上可分為“幾何紋樣”和“自然紋樣”兩大類。幾何紋樣較為抽象,多為傳統(tǒng)圖案;而丹寨苗族蠟染的作者們更喜歡自然紋樣,以自然界中的花鳥魚蟲作素材,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作,活潑流暢,造型生動,富于夸張。特別是鳥的變化最為豐富,簡練傳神,鄉(xiāng)土氣濃厚,且富有童話般的夢幻色彩。
那么,到底是誰發(fā)明了蠟染呢?苗族沒有文字記載,但當地流傳的一首叫《苗族蠟染歌》的敘事長詩,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遠古時天剛剛形成,還不穩(wěn)固,時常會垮下來,苗族姑娘娃爽受眾人委托做一把“撐天傘”。她把做傘用的白布涼曬在梨樹下,梨花飄落在布上,蜜蜂飛來采花,把吐出的蜂蠟沾染到布上,風又把白布吹到浸泡有漚爛的蘭靛草的池塘中,娃爽忙把布拿到河水中漂洗,藍底上出現了白花,蠟染被意外地發(fā)明了!蠟染布做成了撐天傘,藍底變成了青天,白花化做了日月星辰。據《后漢書》、《搜神記》記載:“秦漢時期的西南夷(包括苗族先民在內)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哀牢人……知染彩,文繡?!?《隋書?地理志》記載蠻人:“承盤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為飾。”那么,據此推理,蠟染可以上溯到1900多年前。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世界已經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這片土地上的苗家人卻將這個古老的蠟染工藝長期地保留下來了。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繡,浸染剪裁,把對生活的所有美好想象,所有理想與寄托都染在這塊白色棉布上。
當你看到蠟染,你會為她最原始的美麗、最質樸的情懷、最神奇的技藝而震撼,城市的喧囂,在這里歸于寧靜。我想只有那些對大自然有著無比熱愛的人們,才能把這山清水秀,這鳥語花香,這飛鳥魚蟲,這日月星辰,這似水流年都印染在這塊棉布上吧。
丹寨,我不知你還有多少秘密,隱藏在這深山密林里;我不知你還有多少寶藏,蘊藏在這花一樣的地方;我不知你還有多少優(yōu)美的山歌我沒有唱過,你還有多少動人的故事我沒有聽過?但我知道,你有很多古老如斯、精妙如此的民族民間技藝,已經瀕臨滅絕了,人們在走進你,感受你的同時,更應該保護你,珍惜你。不然,若干年后,要想再看到這古老的活化石,再看到這神奇的印染技藝和翩翩欲飛的錦雞舞,想必都只有在照片里甚至是夢中了……
(注:石橋古法造紙、錦雞舞、蠟染,都已被收錄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