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在交通和信息不發(fā)達的時代,它們是怎樣被傳播到域外,又是怎樣改變世界的發(fā)展進程的呢?
造紙術由難民帶至朝鮮
在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中,造紙術是最早傳播到其他國家的。
公元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的方法,被普遍認為是造紙術發(fā)明的年份。
兩漢交替之際,大批中國百姓為避戰(zhàn)亂涌入朝鮮半島,造紙技術隨之傳到那里,曾在唐代大量生產的藤紙在朝鮮的高麗王朝時期重獲生機。產自朝鮮半島的“高麗紙”厚實挺括,中國古代著名書畫家蘇東坡、黃公望和董其昌等人,都喜愛使用“高麗紙”。
公元751年,唐朝與大食(阿拉伯帝國)會戰(zhàn)于中亞重鎮(zhèn)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唐軍戰(zhàn)敗,唐軍中的部分造紙工匠被阿拉伯軍隊俘虜。
中國造紙術隨著阿拉伯大軍迅速傳到歐洲。之前,歐洲人用羊皮進行文字記錄,抄一本《圣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極大地限制了文化信息的傳播。
17世紀,歐洲的造紙技術只能達到中國宋代的水平。乾隆年間,供職于清廷的法國畫師、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了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廣泛傳播開來。1797年,法國人發(fā)明了用機器造紙的方法,從蔡倫時代起中國人持續(xù)領先近2000年的造紙術終于被歐洲人超越。
印刷術靠蒙古紙鈔傳到歐洲
造紙術發(fā)明之后,以書籍為載體的信息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中國人于是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
公元645年,日本發(fā)生“大化改新”,向唐朝派遣唐使和留學生,雕版印刷術在這時傳到了日本。后來,高麗又派人到中國學習雕版印刷術,培養(yǎng)了朝鮮第一批印刷工匠。
蒙古人在其征服地區(qū)廣泛使用紙鈔,作為紙鈔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也順著絲綢之路西傳至歐洲。
中國火器揚威蒙古西征
宋、元時期來華的阿拉伯水手在中國人節(jié)慶之時施放的焰火和中國船舶裝備的火器中,最早接觸到了火藥。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之后,把金軍中的火藥工匠和火器手編入了蒙古軍隊。次年,蒙古大軍發(fā)動了第二次西征,新編人蒙軍的火器部隊也隨軍遠征。
由于擔心會成為蒙古軍隊的下一個進攻目標,阿拉伯人迫切希望獲得火藥的情報。由于缺乏制造火藥最為關鍵的硝石(阿拉伯人稱為“中國雪”)的提煉技術,善于航海的阿拉伯人通過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間接從中國進口了大量硝石。但蒙古人沒有給阿拉伯人足夠的時間利用這些硝石。1258年2月15日,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巴格達終于陷落。蒙古人滅亡阿拉伯帝國后,建立起了伊利汗國,這里迅速成為了火藥等中國科學技術知識向西方傳播的重要樞紐。
由于元朝政府不禁止火器出口,蒙古軍隊還在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中招募士兵,因此,歐洲人有了足夠的機會掌握火藥制造技術。希臘人馬克在研究中國火器的基礎上寫了《焚敵火攻書》,記述了35個火攻方。該書在1804年由法國人杜泰爾奉拿破侖的皇命譯成法文,隨后又被譯為德文和英文。火器在傳到歐洲以后得到了革命性的發(fā)展,最終成為了歐洲人征服世界的利器。
阿拉伯商人學會使用指南針
公元3世紀前后,中國人發(fā)現了磁石能夠吸鐵的特性,同時還發(fā)現了磁石的指向性,并依此特性制造了“司南”。
北宋時期,中國人已將指南針用于海上導航。宋代與阿拉伯的海上貿易十分頻繁,中國開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隊有指南針導航,阿拉伯人從中國商船上學到指南針的用法,并傳到歐洲。
沒有指南針之前,航海只能使用觀星的方法推算大概方位。指南針出現后,各國的遠洋船隊可以依據海圖和羅盤測算出航線、航向和里程,安全地行走于茫茫海天之間。
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使得哥倫布發(fā)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成為了可能。
(伍學倫摘自《中學時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