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敏
按照臺灣地區(qū)相關法律規(guī)定,臺灣地區(qū)第12任領導人選舉應是在明年3月的第三個星期六亦即3月15日進行。而國民黨2008候選人黨內初選已定于5月26日舉行;民進黨總統(tǒng)初選定于3月5日到9日受理登記,5月6日和立委初選合并舉行黨員投票,5月7日至28日進行民調,30日公布提名人選。因此,從3月開始,臺灣地區(qū)的政治年正式拉開序幕。
民進黨要窮盡一切力量來保衛(wèi)政權,這不僅是一個政治團體的本能沖動,更牽涉陳水扁一干人等的身家性命。如能繼續(xù)執(zhí)政,與扁相關的一系列司法問題很可能會不了了之;否則,國民黨上臺后肯定會對此進行清算。而國民黨也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不能在2008年獲勝,往后距執(zhí)政必將更加遙遠。因此,未來的這一年,臺灣所面對的,其實并不是一般的選舉,而是攸關政黨興衰與歷史演變的轉折點。
而臺灣政壇圍繞著2008年“總統(tǒng)”選舉的卡位戰(zhàn)早已開始,馬英九在特別費官司被起訴后,在辭職的同時宣布參選,雖然以此獲取了相當高的民意支持,卻也引發(fā)國民黨內部的人事爭拗,馬王之爭再起,臺面上沒有唇槍舌劍,臺面下卻是刀光劍影;而民進黨的“四大天王”都已宣布參選,黨內惡斗一觸即發(fā)。
一個非常重要的變數是,今年年底的立委改選將采取新選制,有一半的現任立委確定會被刷掉,“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不排除某些在黨內初選中落敗的立委,或同樣在“總統(tǒng)”黨內初選落敗的任何一個天王另立門戶的可能性。也許不能預言,屆時哪個陣營會出現分裂的局面,但絕對可以預言,哪個陣營陷入分裂,就等于提前宣告出局。
國民黨的危急時刻
春節(jié)前馬英九因特別費案遭到起訴,立即辭去黨主席一職并憤而宣布參選,這個大決斷顯露了他少見的魄力,這已使得他的民意支持度暴升10個百分點,達到66%的高點。但問題在于,臺灣社會一向“民意如流水”,如果馬英九無法在訴訟過程中提出強有力的辯護和澄清,過去積累并遭受重創(chuàng)的個人支持度勢必將再度流失。
而更大的麻煩在于,檢察官起訴國務機要費與特別費的文本和發(fā)言,明顯流露出司法界絕不放過馬英九的決心與信心。國務機要費的起訴內容,完全是李慧芬已揭發(fā)而無可隱瞞的行為,檢察官面對電視已經公布的歷歷證據,不能裝聾作啞,但是其余濫權貪瀆罪行,竟一概不察不訴。針對馬英九的起訴理由,外界一直指責有失公平與嚴苛,甚至先有結論,再找起訴理由。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坊間多相信馬英九的清白,但馬在5月份的一審中被定罪的可能性始終是存在的。目前臺灣地區(qū)的司法制度是三審定讞,一、二審即使被判有罪仍屬“無罪推定”,但陳水扁不會容許馬英九挨到2008年,對他三審定讞的步調勢必加速。
而根據臺灣“正副總統(tǒng)”選舉罷免法第二十六條,曾犯貪污罪經判刑確定者和受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之判決尚未確定者,不得為候選人的規(guī)定,為馬的大選埋下重大變量。即使馬在一審判決前即獲得國民黨提名,如果審判進度飛快,馬英九有可能在大選前因第二十六條而被撤銷登記,或者是當選后遭對手提起當選無效之訴。
若一審判決無罪,馬當然可以將自己“受迫害”的悲情利用到極致。若如此,則他仍具有相當號召力,但問題在于馬英九的性格。從小在父親馬鶴凌期許下,馬英九讀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左傳、論語、孟子,每晚10時熄燈,早上6時起床念書,還要練毛筆,他很早就自然地把國家興亡重責攬在自己的肩頭上,對忠孝節(jié)義、道德操守,有著近乎執(zhí)拗般的堅持。這樣一個出身世家的謙謙君子,是治世好吏,卻不見得是亂世英雄。下鄉(xiāng)走基層,他一雙手一雙手地握,和地方黨員座談,他專注聆聽,低頭認真做筆記??墒钦J真觀察,馬英九再怎么認真,和這些地方人士始終有著看不見的膜,雖不致格格不入,但就像一個鮮明的身影,無法融入背后的風景一樣。對待部屬、同僚,馬英九秉持著中國古代“士大夫無私交”的觀念,和人互動,全部都是公務來往,從不過問私事。未來的一年,民進黨肯定會運用各種行政資源經常旁敲側擊、出歪點子,用下三濫技術來修理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即便能僥幸從特別費訴訟中逃脫,以馬英九“不沾鍋”的個性,恐怕也是兇多吉少。
馬英九的另一危險來自于黨內,主要是王金平這個重量級對手的競爭。王金平把握立法院,多年來深耕臺北臺南兩地,尤其因為其本省籍,可以在臺灣南部擁有不少的民意支持,更可以回避民進黨對于個人省籍之指責與挑撥。以王金平所擁有的政治資源、人脈,都應是馬英九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但雙方積累多年的心結一直沒有解開,雙方陣營互信基礎相當薄弱。馬英九才辭黨主席,王金平立即力拱榮譽主席連戰(zhàn)回鍋掌理大局,馬陣營則極力阻擋,盤算由親馬的吳伯雄來競選,馬英九一遭起訴,國民黨便接連修改排黑條款,并準備召開臨時全代會修改黨章“三審定讞才停權”。但國民黨黨中央這項明著替馬參選量身定做的腳套,看在擁王人士心里頗不是滋味,馬王兩派對決,似乎已箭在弦上。
馬團隊看來已作好最壞打算的準備,它對外釋放信息,一旦在體制內無法成功尋求解套,馬英九不排除以獨立身份參選總統(tǒng)。除非國民黨愿意讓馬英九遙控,不推舉總統(tǒng)候選人而全力加入輔選,否則此舉無非讓泛藍分裂,重演2000年選舉歷史,藍營支持者或將必須在沒有馬英九的國民黨,以及沒有國民黨的馬英九之間,作出痛苦的抉擇。而王金平如得不到公平的對待,也保不齊要上演當年宋楚瑜出走的一幕。如同國民黨“立委”洪秀柱語重心長的提醒,“為黨的團結,一定要正視王金平內心的感受”,馬王缺一不可,不管誰單獨出戰(zhàn),當選下屆“總統(tǒng)”都很困難。
“四大天王”的前途
截至3月4日,民進黨的“四大天王”都已表達了參選2008的意愿。早前,民進黨已決定通過民調來決定正副“總統(tǒng)”候選人,但民調要如何進行,目前還沒有定論。而臺灣《聯(lián)合報》3月7日做的民調顯示,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支持率最高,呂秀蓮和謝長廷不相上下,游錫堃最低;但如果加入了排藍條款(即先詢問被訪者的政治傾向,排除藍營的支持者),則謝長廷最高,然后依次是蘇貞昌、呂秀蓮和游錫堃。而在凝聚票源能力方面,謝長廷的得分也高于蘇貞昌。如果蘇、謝分別與馬英九對決,謝長廷獲得25%選民支持,凝聚票源能力高于蘇貞昌的22%。
謝長廷史上曾多次相讓陳水扁,而使民進黨內不少人產生要補償謝長廷的心理。再加上在去年底的臺北市長選舉中,謝長廷明知不可為而為,保住了民進黨在臺北市的基本盤,而且高雄陳菊的意外當選,也被看作是沾了謝前市長的光,這些使得謝長廷咸魚翻身,成為有得一拼的人物。但謝長廷的弱項,則是因已無任何公職,手中未擁有任何行政和政治資源,在競選過程中缺乏組織和財政奧援,也無法“政策買票”。即便通過初選,其高捷弊案,在以邱毅領銜的揭弊軍團的進攻下,是否能頂住也很難說。
在“四大天王”中,蘇貞昌的實力最強,其油光水滑的禿頂,大智若愚的臉孔,爽朗的笑聲,略顯粗曠的嗓音,草根型的狡猾,煽動力強的語言,這一切都切合深綠底層選民的口味。但因為蘇貞昌太有主見,也太有能力,再加上他與批“扁”最激烈的前新潮流系過從甚密,因而也是陳水扁最不放心者,陳水扁對他的不放心,更甚于呂秀蓮。因此,民進黨內有不少人私下議論,蘇貞昌能否出線,將取決于民進黨的“永續(xù)執(zhí)政”最高利益能否戰(zhàn)勝陳水扁的個人私心。
游錫堃是民進黨創(chuàng)黨元老,論資排輩,他在四大天王中僅次于呂秀蓮而已。不過,外界之所以對他評價向來不高,除了他在行政院長任內政績不彰,乏善可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多年來 “唯扁命是從”,既無擔當,也無魄力,更缺乏骨氣。但諷刺的是,如此的人格特質,竟然成為游錫堃的強項。因為他沒有主見,所以他不會跟陳水扁唱反調,因為他沒有派系支持,所以他不敢跟陳水扁分庭抗禮,因為他的院長和黨主席都是陳水扁一手所賜,所以他也會力挺陳水扁,以免失掉權位。這可能成為陳水扁最后力排眾議選擇他的理由。
而呂秀蓮打選戰(zhàn),實在沒有什么優(yōu)勢。拼業(yè)績,她比不過蘇謝;拼經驗,其他三個都做過閣揆;拼團隊,人家都有自己的派系支持;拼民調,一直處于落后狀態(tài);不拼民調,阿扁支持的不是她;拼理念,蘇有“蘇修路線”,謝有人格魅力,游則爭當新的臺獨代言人,呂則沒有什么特別的賣點。因此,臺灣媒體分析,呂秀蓮的參選更多的是出于面子和榮譽,求得善始善終吧。
而不管誰最終代表民進黨參選,陳水扁的角色都變得不容低估。目前陳水扁大體上已度過了“國務機要費”的難關,他已不再談什么“權力下放”,而又開始主導整個民進黨的情勢和選舉。由民進黨最新的一連串動向,包括歷史教科書的“去中國化”;以及“中鋼”、“中船”、“中華郵政”的改名可看出,在未來的一年里,他主要是企圖借著突出內部對立和矛盾,轉移“國計民生”和貪腐等問題。這意味著統(tǒng)獨、“修憲”、族群等問題必將成為未來一年里最重要的操弄議題。就現實面而論,“憲改”是困難的,而且陳水扁也多次保證,憲改不涉及統(tǒng)獨,但可以肯定的是,陳水扁需要的只是過程,他關注的是如何從這些過程所引發(fā)的政治效應中贏得最大的政治利益。
而由于大陸已越來越不會隨之動作,陳水扁利用“統(tǒng)獨”議題操作獲利的空間也不斷縮窄,這可能會迫使他變本加厲,冒險嘗試踩踏以前還不敢逾越的雷池。由此而引發(fā)的政治危機絕對不容輕視。而3 月4日晚陳水扁拋出的“四要一沒有”,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馬英九在2006年12月19日接受美國彭博通訊社專訪時提到,國民黨一旦贏得2008年總統(tǒng)大選,將和北京協(xié)商兩岸之間的和平協(xié)定。但之前,關于中國國民黨改名為“臺灣國民黨”的說法也一直都有。未來一年,在民進黨煽動民粹,大力推動“法理臺獨”的氣氛的壓力之下,國民黨能否有抗壓性,堅守反“臺獨”立場,不在“憲改”問題上放水,值得關注。但可以肯定的是,國民黨跟著民進黨本土化,是沒有出路的。國民黨必須亮出鮮明的大陸政策。
而要在這方面取得突破,馬英九離不開王金平。民進黨“天王”們受囿于陳水扁的政策和黨內的宣傳,目前僅能在“兩岸對峙”的框架下選取自己的戰(zhàn)斗位置。馬英九本人,也由于省籍與出身的“原罪”,在大選的敏感時刻,更不敢做此奢想。因此,能與大陸做深度接觸又不虞被“抹紅”的,唯王金平一人。
繼續(xù)“比爛”?
民進黨是在國民黨威權統(tǒng)治政治生態(tài)下發(fā)展起來的一股政治力量,這股力量在沖破原有權力分配體系藩籬的過程中,形成了矯枉過正的發(fā)展路徑。在短短的6年時間內,陳水扁已經透支了民進黨20年辛苦積累起來的政治資源。臺獨基本教義派現在占據了所有資源分配的位置,他們既不了解如何施政,也沒有興趣學習如何施政,而是熱心于要么直接以資源換取選舉時的臨時效忠,俗稱政策買票,要么透過內線交易與修改法令,將公家資源轉移給臺獨團體或家族。另外以泄漏招標案的底標、修改底標、修改招標程序等等手段,更是駭人聽聞。而在向政治對手“抹黑”,“抹紅”,“抹黃”等粗鄙手段的運用上,也是登峰造極。在打壓、報復異己力量方面,民進黨政府與原來的國民黨政府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
面對弊案的接連發(fā)生和內外壓力,民進黨已經被歷史推向了十字路口。但在遭受重大挫折之前,民進黨還不會放棄已有利益分配模式。不見棺材不落淚,民進黨也不例外。民進黨已經經歷了2004年“立委”選舉與2005年底“三合一”選舉的失利,2006年在號稱“民主圣地”的嘉義“立委”補選中再度失守,這些選舉的失利已經為民進黨的改造和轉型積累了一定的能量,但還不足以形成集中的爆發(fā)。從目前看,唯一能逼迫民進黨走上正路的也許就是明年敗選了。
但盡管經歷了“國務機要費”等近乎滅頂的打擊,民進黨卻似乎漸漸恢復了元氣。臺灣社會每逢選舉,就成為一個“比爛”、“比狠”的大賽。誰更狠毒、更不講規(guī)則、更不擇手段,誰就能贏,屢試不爽。在這方面,國民黨永遠也比不上民進黨。在臺灣搞政治,用李敖的話說不能夠太正,如李宗吾所說,要深諳厚黑學,才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遠的不說,單說唐宗宋祖的“玄武門兵變”、“陳橋驛兵變”,就說盡了多少的倫理道德與權力相悖的奧秘。
在臺灣的選戰(zhàn)中,我們看不到慣常的左右之爭和雙方的政綱、政績的宣講,取而代之的是藍綠這種非正常的政治色彩的對峙。候選人相互攻擊的是對方的道德缺失,永遠是高舉著“道德”的大旗去攻擊政敵,而國民黨的歷史并不能證明國民黨是一個有“清廉”傳統(tǒng)的政黨,宋楚瑜當初獨立成立親民黨也是為了擺脫這個太沉重的歷史包袱。這也是民進黨選擇在馬英九特別費問題上動手的原因:你不是清廉嗎?我就是要證明你其實是和我一樣的。
道德尺度無疑是民主生活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維度,但并非唯一的維度。歐美民主國家的政治舞臺上,其實鮮有沒有貪腐丑聞的時候。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不也是因為司法豁免權而躲過了司法追究嗎?選民除了“道德高尚”之外,也應該有其它的價值判斷。而這就需要政治人物的引領。面對史上最頑強的政客,馬英九不要再與陳水扁的騙術對抗了,在別人的主場里,你玩不過他的,另找一個主場吧。
為此,馬英九應該調整過去“花蝴蝶似”的選舉模式,深入基層了解不同階層選民所遭遇的問題與希望,并一一提出能夠打動人心的政綱。例如兩岸三通固然是許多民間企業(yè)企盼的,但是許多基層勞工憂慮的是一旦三通,他們是否反而會面臨立即失業(yè)的命運?在農業(yè)方面,能將臺灣過剩的農產品賣到對岸固然是農民所樂見的,但是兩岸一旦全面交流,是否會讓臺灣僅存的一點品種技術優(yōu)勢喪失?在開放大陸漁工雇用方面,短期內固然可以解決島內海上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但是所衍生的排擠效應是否會讓原住民的失業(yè)率提高?類似相對專業(yè)的議題設定,想來是馬英九擅長的。而這不僅是選舉期間的策略選擇,也事關臺灣政治文化的未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