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帝王中,唐玄宗的知名度無疑是很高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盡管他的黃昏戀顯得太過另類,既有奪人之美的卑鄙,又難免亂倫的譏刺,且結(jié)局又是那樣悲涼,可卻是人們長期津津樂道的話題,迄今依然是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演出的熱門素材。
讀史有感,從眼淚切入,固不失為隨筆寫法,然而不管這淚珠能映出什么,實際上仍是白頭宮女嘮叨的那種閑話。反正閑坐也是閑著,“忙話”說了討人嫌,不如找點七葷八素的閑話說說,也好打發(fā)時間。而且此類話題還有一個好處,縱然怎樣言詞尖酸刻薄,這位李皇帝也不會找你打官司,質(zhì)問你“動機(jī)何在”。
想當(dāng)年,那個熱血青年李隆基不僅天生一副帥哥相,“儀范偉麗,有非常之表”(《舊唐書》語),更有一種敢作敢當(dāng)?shù)哪懥亢推橇Α?5歲的他,就策動指揮了一次政治大行動,干凈利落地粉碎了韋武集團(tuán),為他老子和自己奪得皇位,也改變了唐朝歷史的走向。
行動前,有人建議他應(yīng)該先向老爸相王李旦報告,他當(dāng)即反對說:“我們玩命為權(quán)力一搏,成功了,福歸相王;失敗了,我們赴死也不會連累他老人家。如果報告了,贊同就等于參與了這次危險行動;不同意就會錯失良機(jī),誤了大事?!鼻扑?,多么果斷成熟。
政變,從李隆基的角度說,似乎該稱“革命”。成功后,李隆基才拜見相王,承認(rèn)“先斬后奏”的過錯,詎料感動得他老爸直掉眼淚:“好兒子,干得好,你拯救了咱們李家的江山?。 ?/p>
公元710年,李旦順理成章地做了皇帝,就是睿宗。說起來這是他第二次當(dāng)皇帝了,公元684年他接替被廢的中宗做了幾個月的名義皇帝,其長子李成器也依例做了太子,但很快就被武則天趕下帝座,降為皇嗣,作為接班人儲存起來。
這一回,頭頂上沒有那個掌握皇帝命運(yùn)的老女人,睿宗的龍榻坐穩(wěn)了,便急于確定接班人——立太子。選誰當(dāng)太子呢?唐睿宗面臨著兩難的選擇:宋王成器嫡長,而平王隆基有功,疑不能決。成器辭曰:“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茍違其義,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崩盥』膊⒉痪庸ψ园粒J(rèn)為兄長成器做太子理所當(dāng)然?;噬献詈鬀Q定立隆基為太子。
整個互相推讓過程中,雖然史籍沒有明文記載,我想李隆基很可能也陪他哥掉了眼淚,因為帥哥本來就是性情中人,而他哥又哭得那么真誠感人。
讓太子之位,在中國歷史上寥若晨星,稀罕之極?;首鍍?nèi)部的權(quán)力爭奪,大多是圍繞太子之位展開的,包括李世民在內(nèi)。有多少皇子為爭太子之位殺紅了眼,唐中宗的寶貝女兒安樂公主為實現(xiàn)其“皇太女”的美夢,甚至串通其母韋后,不惜殘忍毒殺親爹。相形之下,彌顯李成器與李隆基互讓太子位之難得。
李成器(后更名李憲)主動讓出皇帝寶座,李隆基一直銘感不忘。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李憲逝,唐玄宗特別悲傷,失聲慟哭,感動得身邊的人紛紛掉淚。玄宗曰:“天下,兄之天下也;兄固讓于我,為唐太伯,常名不足以處之?!碧貫槟诵炙土艘豁敾使?,追謚“讓皇帝”稱號,以手書致于靈前,書稱“隆基白”云云,其墓亦名之曰惠陵。
李隆基既然做了太子,便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權(quán)力斗爭的漩渦。權(quán)力欲極強(qiáng)的太平公主,一心想著左右朝政,見太子英武,不好對付,盤算著另換暗弱者取而代之,便制造輿論,謂“太子非長,不當(dāng)立”。雖然睿宗親自出面,平息了流言,但到處都有太平公主的耳目,李隆基的一言一行都在被監(jiān)視之中,這使他深感不安。太平公主甚至召集宰相,公開提議變更太子,讓宰相大驚失色。公元711年,李隆基再次請求讓太子位于長兄李成器,未獲睿宗通過。太平公主咄咄逼人,姑侄矛盾愈發(fā)尖銳。李隆基與王琚密謀對策時,邊哭邊說:“皇上就那么一個親妹妹,說明了怕惹他傷心傷神,不說吧總是禍根,我該怎么辦才好?”親情困擾,投鼠忌器,使得未來的皇帝左右為難。
唐睿宗本是一個恬淡的人,把皇冠看得不是那么重。面對復(fù)雜的政治矛盾,他更覺煩惱莫名,決計回避矛盾,于即位第二年四月便要讓位于太子李隆基,因太平公主極力反對而未能實施。過了一年,睿宗以“傳德避災(zāi)”為由,決計讓位,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又竭力阻撓,講了種種不可行的理由。李隆基聞訊,也迅速拜見皇帝,細(xì)問其中緣由?;噬现^“今帝座有災(zāi),故以援汝,轉(zhuǎn)禍為?!痹圃?。太子堅決辭謝。睿宗則直言:“你是孝順兒子,為啥一定要等我死之后在靈柩前才即位呢?”話說到這個份兒上,李隆基當(dāng)時就淚流滿面。
很快,李隆基懷著救護(hù)老爸的孝心,坐上了帝座,改元先天。時公元712年,李隆基27歲。公元713年,改元開元,太平公主串通黨羽謀反,甚至不惜勾結(jié)宮人投毒。年輕的唐玄宗果斷出擊,徹底摧毀了反對派集團(tuán),其頭面人物太平公主亦被賜死家中。其后,風(fēng)華正茂的李皇帝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永載青史的“開元盛世”業(yè)績。開元之治,與下列宰相的名字是緊密相連的:尚通的姚崇,尚法的宋,尚吏的張嘉貞,尚文的張說,尚儉的李元硏#65380;杜暹,尚直的韓休#65380;張九齡等等,皆治世之才,堪稱名相。
為立太子,張九齡忤旨,被貶謫出京做地方官。即使如此,玄宗依然愛重其人,每逢宰相薦官,總要先問:“風(fēng)度得如九齡否?”公元757年,張九齡去世已經(jīng)17年了,在成都避難#65380;做了太上皇的玄宗,撫今追昔,憶及張九齡的先見之明,不禁潸然淚下,特遣專使至曲江祭奠之,并厚恤其家。
盛極必衰。治世的繁榮#65380;頌歌的陶醉,有如迷魂藥,使得這位曾經(jīng)精明的李皇帝糊涂起來。重用奸相李林甫#65380;楊國忠,深信悍將安祿山,這動亂的根源實在是皇帝自造的。這里可用《舊唐書》的“史臣曰”的論辭來解釋其中因果關(guān)系:“山有猛虎,獸不敢窺。得人者昌,信不虛言?!?/p>
李林甫們之所以備受信任,是因為他們專投皇帝所好,專講皇帝愛聽的。而大治之后李皇帝的所好所愛,正如《新唐書》“贊”語所言:“侈心一動,窮天下之欲不足為其樂,而溺其所愛忘其所戒?!鄙莩尴順罚胗谡?,沉湎聲色,先后寵幸武惠妃和楊貴妃,與之相關(guān)的則是兩個奸相相繼用事。我們當(dāng)然不同意《新唐書》作者將唐朝由盛而衰歸因于女子禍國,但也不贊同其批評唐玄宗“至于竄身失國而不悔”。實際上唐玄宗從逃亡出走,直至歸京拜謁列祖,其間曾許多次流下了悔恨和羞愧的眼淚。
公元756年盛夏的一個黎明,李皇帝與楊貴妃姊妹#65380;皇子#65380;妃嬪#65380;公主#65380;皇孫和楊國忠等少數(shù)親信率宦官宮人,匆匆逃離京城,妃嬪#65380;公主及皇孫在外地者皆委棄而去。日向中,皇上還沒有吃飯,楊國忠買來胡餅供皇上充饑,百姓也送來糲飯,雜以麥豆。餓瘋了的皇孫們你爭我搶,抓起就吃,須臾一掃而光,猶未能飽。皇上給送飯的鄉(xiāng)民付錢并表示慰勞,善良的百姓感動得淚水簌簌而下,李皇帝亦蒙面而泣。
就在這種特殊背景下,一位勇于講真話的草民代表郭從謹(jǐn)對皇上說了一席大實話:“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請闕告其謀者,陛下往往誅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遠(yuǎn)播。是以先王務(wù)訪忠良以廣聰明,蓋為此也。臣猶記宋為相,數(shù)進(jìn)忠言,天下賴以平安。自頃以來,在廷之臣以言為諱,惟阿諛取容,是以闕門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嚴(yán)邃,區(qū)區(qū)之心無路上達(dá)。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訴之乎!”其大意是:皇上昏昧,不聽忠言,把反賊視若寶貝疙瘩,今日之禍,完全是朝廷自食苦果。假如不是糟到今天這等模樣,草民哪能和您老人家當(dāng)面講實話呀!唐玄宗也不得不承認(rèn):“此朕之不明,悔無所及?!碧熳硬⒉皇ッ?,干的蠢事多了,自食苦果之日也會愧悔交加,淚流不止。
皇孫搶飯吃的一幕剛過,更大的悲劇接著上演:兵行馬嵬,六軍不發(fā),一頓亂刀剁死楊國忠后,還要處死“禍本”楊貴妃。這不是要李皇帝的命嗎?李隆基并沒有拍胸膛站出來,勇敢地承擔(dān)責(zé)任,而是“不得已,與妃訣別”,忍看寵妃被縊死,草草掩埋道旁?!翱蓱z四紀(jì)為天子,不如盧家有莫愁。”盡管當(dāng)時唐玄宗很無奈#65380;很痛苦,甚至內(nèi)心在流淚,但他聽任楊玉環(huán)做他的替罪羔羊,顯得太自私#65380;太卑怯,太不像個男子漢了。
入蜀后,玄宗欲公開改葬楊貴妃而不能,乃密遣人具棺槨另葬之。移葬中發(fā)現(xiàn)貴妃生前之用物香囊,帶回獻(xiàn)給玄宗。睹物思人,玄宗傷痛不已,老淚縱橫,命人畫貴妃像于別殿,早晚瞅著畫像,感傷唏噓。
一路逃亡一路淚。太子李亨應(yīng)臣民請求,留下來指揮抗敵平叛。才被迫賜死了寵妃,馬上又要父子分離,太子號泣,聲猶回響耳際,隨行軍士亦聲言要離開。唐玄宗將及時得到的彩綾賞賜士兵,并親自說服動員士卒,公開承認(rèn)自家老糊涂,用人失誤,致有今日,“朕甚愧之”。言及動情處,玄宗禁不住淚灑襟懷,士兵也感動得落了淚。既有物質(zhì)獎勵,又有皇帝聲淚俱下的演說,效果不錯,軍心由此穩(wěn)定,護(hù)送皇帝入川,爾后又平安地做了太上皇。
公元757年,唐肅宗相繼收復(fù)兩京后,身為太上皇的唐玄宗結(jié)束逃難返回,肅宗迎至咸陽,父子相見抱頭痛哭。返京后,李隆基要拜謁祖廟,因太廟為賊所焚,臨時移神主于長安殿。面對列祖列宗,他百感交集,愧悔攻心,五體投地,久久慟哭著,慟哭著……那淚水,真是五味齊備,而更多的則是苦#65380;是悔。世上若真有“后悔藥”,李隆基一定會當(dāng)飯吃!考其始終之異,其性習(xí)之相遠(yuǎn)也至于如此??刹簧髟?!可不慎哉!”(《新唐書#8226;玄宗本紀(jì)》贊辭結(jié)語)
然而,唐玄宗的眼淚和史官的諄諄告誡,并沒有喚醒幾個后來者。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此何故?人性脆弱,本來就經(jīng)不住聲色犬馬的誘惑,何況絕對權(quán)力的擁有者?能稍許謹(jǐn)慎一些,不忘乎所以,不腐敗得一塌糊涂,就相當(dāng)難得了。一言以蔽之:制度使然。倘在民主制度下,不等元首事后擗踴哭號,淚如雨注,舐臍莫及,后悔萬分,制度已強(qiáng)力糾錯,防悔于未然,止淚于未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