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民間千年不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陜西華陰老腔藝術,是中國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它承載著三輔秦地悠久歷史傳統(tǒng),包含了秦人思維潛在的審美認知,傾注了秦人在歲月流變中的美麗情感結晶,其中所蘊含的精神追求、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想象空間是無可估量的。它是秦地人民世代相承、與當地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由于老腔藝術具有地域限制且家族世代相傳的獨特個性,又多存于民間,歷經千年依然保持著原始的文化基因,原始的表演形式又喊、又白、又唱;佐之以原始的皮影藝術和保留年代久遠的原始樂器,展演著周、秦、漢、唐英武雄姿。這種返璞歸真、充滿秦人秦韻率直個性的原生態(tài)藝術表現形式,活靈活現地雕刻出黃土高原上秦人早期的群像。時至今日,老腔戲劇的藝術仍然能讓現代人體會到古老而質樸的秦人秦風,感受到濃郁的黃河流域的藝術特質。
老腔皮影戲為非真人扮演的“代言體”故事性的小戲,在擬人式的戲劇中,最大的要算“影戲”。關于影戲起源,史學家顧頡剛在《中國影戲史略及現狀》中寫道:“中國影戲之發(fā)源地為陜西,自秦漢至隋唐皆以其盛?!雹倬C觀陜西皮影藝術發(fā)展史,整個三輔地區(qū)均有不同劇種皮影藝術之蹤跡,只因地區(qū)不同,流傳風格各異,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劇種,究其根本,卻同屬秦人文化,可謂同源別枝,同出一脈。陜西的影戲藝術品種繁多,自成一體,各具特色,又相互聯系。在陜西皮影戲劇藝術流播史上,于秦人秦地中孕育而生的老腔皮影藝術自秦漢以后與世流傳,在唐、宋、元、明、清中持續(xù)發(fā)展,雖歷經波折,卻也頑強地保持著自我個性,存活于歷史文化藝術長河中。諸多因素促使老腔藝術成為保存原始遺風最為典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表演過程中把說、念、唱交織在同一唱段,尤其是每一樂句的三拍樂節(jié)形式,構成一種獨特的樂句聲腔形態(tài),在全國劇種音樂中極為罕見。
老腔藝術的起源地為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界之處——陜西省華陰縣衛(wèi)峪鄉(xiāng)雙泉村,險峻無比的西岳華山與之遙遙相望,古驛道蜿蜒而過,此地又是古漢代京都長安糧倉之所在。在《前漢書》、《華陰縣志》史料、碑文中詳細記載了此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華陰縣志》及村中聳立的碑文記載:“京師倉又名華倉,京師庾倉,遺址一面依山,三面臨崖,地勢高敞,形勢險要,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倉城。”②可以想見,兩千多年前,就在這個土山上堆放著成百萬石的糧食,供應京師。城墻上,站著頂盔貫甲的西漢武士,守衛(wèi)著這一糧食儲備重地。自漢唐以來,這里山重水復、古道蜿蜒,水運、陸地交通又十分便利發(fā)達,是西通長安的水陸碼頭。昔日的忙碌可想而知,船夫撐船,纖夫拉纖,在困苦的勞頓中,擊舷而歌,拉纖而應。勞動者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以滿足自我的感情需求。后經歷代君主又不斷將外埠的船工調遷本地,他們帶來的不同藝術與之相融合,形成了老腔這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將士、船夫、纖夫是老腔藝術構成的主要因素,特殊的環(huán)境使河運的船夫和守糧的衛(wèi)士成為老腔戲的直接創(chuàng)造者,在當地民風民俗的影響下,形成了秦風秦韻、慷慨激昂、雄壯強悍的個性色彩。守糧將士的叱咤風云,船工號子的此起彼伏,戰(zhàn)馬的嗚嗚嘶鳴,都統(tǒng)統(tǒng)融入老腔藝術表演中,形成了老腔獨有的、最具秦人秦地個性色彩的藝術表現形式。老腔藝術承續(xù)西音秦調的基本結構,不僅在戲劇內容、劇種結構、戲劇唱腔、伴奏樂器中保留了藝術初期的自然形態(tài),更為重要的是老腔藝術保留了秦人勇猛強悍、頑強堅韌的民族個性,是秦人精神的真實寫照。
秦文化和秦地秦人有著復雜的辯證關系。它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永遠存在的,它的發(fā)展更不會隨著秦國的滅亡而止步,它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元一體”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扒匚幕痹谶@里指存在于一定時間、分布于一定空間、主要由秦地秦人以及相關人群創(chuàng)造的遠古文化遺存。老腔藝術是秦人堅強勇悍的民族性格的歷史遺存。秦地民族在長期危機四伏的險惡環(huán)境中艱苦圖存,代代相繼,并形成根深蒂固的“尚武”傳統(tǒng)。秦人長久不衰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必然會浸入秦人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不斷強化,使其民族性格逐漸凸顯出來。民族,按照斯大林的定義,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③。共同文化的層面則包含社會制度、物質文明、精神追求、價值信仰等各個方面的不同內容。一個地域的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后,就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頑強性和自我延續(xù)性。任何一個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造都是以一個民族與民族社會的發(fā)展為根基的,沒有民族社會生活的相關空間,文化創(chuàng)造便無從談起。古老本原的形態(tài)、堅強勇悍的民族風格、崇尚好武的劇情表演,把秦民族長期積淀的核心精神——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經過藝術的世代傳承保存下來。
由于流播方式古老而封閉,老腔藝術更多地保留了原始藝術表演方式和說唱音樂的一些遺存模式。由于該劇形成的特殊淵源,因此在老腔藝術表演中很少出現旦角藝術劇目,多以生角來表現。在以生角為主要表演的劇目中,又偏重武打。老腔藝術體現了秦地人民在初期生活中面對自然環(huán)境的壓力與社會環(huán)境的惡劣所萌發(fā)的不屈不撓精神。強悍、勇氣、堅韌、豪邁,秦人的風格特性,沉淀于老腔藝術表演中,秦人剛強的性格,尚武的心態(tài)躍然而出。
老腔皮影演出相當便捷,全部演出五個人便可,也叫“五人忙”。每個表演的人員必須身兼數職,吹,拉,彈,唱,一一精通,這五人分別為:前手、扦手、后槽、上擋、下擋。前手:也叫前聲,“叮本的”一般坐在戲臺左邊。眼觀劇本,懷抱月琴,擔任全戲的唱、白、生、丑、凈、旦,還掌握鼓板、戰(zhàn)鼓、云鑼、堂鼓、邊鼓、手鑼,兼任指揮,是皮影戲的主角。扦手:又名“簽子手”也叫“攔門的”。坐在戲臺前的亮幕正中,負責用竹簽操縱復雜的人、馬、景物布置和表演,有時也插空幫幾句道白,在皮影戲中非常重要,作用僅次于前手。后槽:也是后臺,坐在扦手的身后,一手打梆子,一手敲碗碗(又名鐘鈴)。還掌握勾鑼、大鑼、馬鑼、半個鐃鈸的敲擊,是前手的主要幫腔者。上擋:又名“胡胡手”,坐在后槽的左邊,除了拉胡琴(二弦琴,板胡)外,還負責鉸子、馬號、喇叭和半個鐃鈸的演奏。下擋:也叫“貼擋”,或“擇扦子的”,一般坐在戲臺的左邊,主要任務是安裝皮影任務,協(xié)助“簽子手”操作,另外還掌握驚木、喇叭,空閑時也要拉二胡。
“一口道盡千年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這一古語所形容的皮影藝術的空白只有老腔皮影才可做到,才名副其實。外地的皮影戲,前手和扦手往往需要幾個人。前手和扦手由一人身兼,華陰老腔皮影獨此一絕。老腔藝術的唱腔為板腔體結構,常用板路有慢板(一板三眼,有八個板頭)、流水板(一板一眼,有四個板頭)、飛板(兩個板頭)、滾板(又叫滾白,有長短之分,無板無眼)、哭板、走場、花占七種板路。各板又有花音、苦音之分。其唱腔顯著特點為:一、老腔唱腔旋律剛勁激昂,有一種磅礴豪邁的氣派,善于表達激昂、慷慨、悲壯的情緒;二、拉波(又有花音,苦音之分和喊腔),當演唱者表演到曲子末句的后半句時,全舞臺人合唱,托腔,猶如江河上的纖夫拉船時所喊的勞動號子,此種唱腔特色是用來幫助角色演唱結束時加重感情的一種外援。表演時,即使角已經下場,這種一起一伏,充滿情感的悠揚拉腔還在舞臺上綿延。音樂把演員非語言所能表達的感情,完全由幫腔者作了淋漓盡致的補充,無限伸展了藝術的想象。此種藝術表現形式惟老腔獨有。
老腔影戲傳統(tǒng)劇目共有一百多本,至今流傳的有八十余本。在劇目表演上,老腔戲主要繼承沿用了影戲傳統(tǒng)劇目,其中歷史性題材的劇目數目居多,尤其是武打戲最為著名,約十之八九劇目內容主要表現為古代武打場面,其中多取材于《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說唐演義》等歷史小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取自《三國演義》的劇目最多,有《火燒赤壁》、《收姜維》、《定軍山》、《出五關》、《長坂坡》、《取四郡》、《取長沙》、《取四川》、《取東川》、《江東招親》、《泗水關》、《戰(zhàn)馬起》等,約占劇目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老腔戲演出的民間故事戲以及新編現代題材戲很少,只有《隔門賢》、《倆親親打架》等。
陜西劇種的音樂有兩個關鍵的特性音:“4”和“7”,但同一曲譜的演奏效果會因樂器和演奏方法的不同而大不一樣。在老腔藝術音樂中,這兩個特性音伴隨著月琴、板胡和堂鼓、暴鼓的和弦齊鳴,緊緊縈繞著棗木拍板的“領、催、拉、帶”,其韻味恰巧與老腔善于演出“三國”、“列國”、“封神”英雄故事相吻合,拍板的玉振金聲,結合主音“5”的連綿不斷,“4”、“7”特性音的頻頻運用,把聽者帶入一個風疾草狂、天高地闊的北方,感受到昔日英雄立馬橫槍、仰嘯蒼空的氣魄。“4”、“7”這兩個音發(fā)揮使得老腔板腔更加蒼勁有力。正如清人嚴長明在《秦云擷英小譜》中說:“至秦中,則人人出口皆音中黃鐘,調入正宮。叩律傳聲……激流波,繞梁塵,聲振林木,響遏行云,風云為之變色,星辰為之失度?!雹芾锨灰蚴軇》N和流播方式的限制,保留原始風貌的成分多于其他劇種,也鮮為人知。老腔戲劇種的音樂特點絕非其他劇種所能比擬。
老腔流經歲月的變遷和改制,現通常為真人舞臺表演和皮影藝術表演兩種不同表演方式,但仍以皮影藝術為主要表演方式。老腔藝術在表演歷史故事中,在演繹復雜的劇情和音樂時,其以簡御繁的形式常常能使故事得到透剔至深的表現。老腔藝術為封閉式的家族密傳戲劇,且地域性極強,劇本從不外傳,劇種的特殊淵源以及封閉的家族式傳承模式,形成滯后、封閉的狀態(tài),不利于傳承和傳播,從而嚴重影響了老腔藝術的良性發(fā)展,阻隔了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被人認知的途徑。回顧老腔藝術的坎坷之路,因其保守不外傳,至清朝道光年間幾乎要中斷,僅幸存數位老腔藝人。在1928年,老腔藝術癡迷者苦于得不到傳授和劇本,發(fā)生老腔唱本被盜搶案,后陸續(xù)出現了異姓門派,同時隨著張氏家族的繁衍分支,唱腔風格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但其粗獷大氣的風格更加鮮明。這種保守的局面被打破后,老腔藝術開始步入較廣闊的發(fā)展天地,又經屢次群眾文化活動的推動,老腔藝術日益深入人心。
陜西老腔藝術作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由于地域、傳承模式的古老與封閉,使其很少受其他藝術劇種的侵擾,表現形式、音樂結構、唱腔表述、傳承模式無不顯露遠古遺風,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熱愛和關注。
①顧頡剛:《中國影戲史略及現狀》,載《文史》第19輯,中華書局1983年版。
②焦聯甲:《重修華陰縣志》八卷,光緒十七年本。
③《斯大林全集》十一卷。
④嚴長明:《秦云擷英小譜》一卷,乾隆四十三年本。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