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際和諧交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人際和諧交往問題對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人際和諧交往思想,其中老莊思想獨具特色,他們倡導人際交往的和諧,試圖消解人際沖突,提出“慈”、“不爭”、“信”、“貴和”等人際和諧交往道德原則。對于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有利于消解社會矛盾和人際沖突,有利于淡化人際交往的功利性,有利于正確對待名利問題。
〔關鍵詞〕和諧社會;人際交往;慈;貴和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8-2689(2007)04-0153-04
老莊所處的時代,正逢社會大變動時期,新舊交替,社會失序,道德失范,各國紛爭,烽火連天,民不聊生。一時出現(xiàn)了人際交往失序的混亂的局面?,F(xiàn)實呼喚著人類的交往和諧有序,老莊以其獨特的視角,提出了他們很有價值的人際和諧交往的觀點。挖掘其思想的當代價值,對于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老子的人際和諧交往思想
老子對于社會上人們的交往失范現(xiàn)象深為憂慮,不斷呼喚人們保持著和諧交往關系。他認為,人要有慈愛之心。他在講到他的“三寶”時,首先講到是“慈”,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盵1](六十七章)老子的“慈”是什么意思呢?從古至今很多學者雖有種種的理解,但其交叉點仍集中在仁慈、柔慈、慈愛,實際上包含著“愛”的含義,表達出一種普世之愛。
老子非常重視誠信在人們交往中的意義,將誠信作為人們交往中的一個重要準則。先秦思想家不論持何種思想觀點,出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都力圖構建一種和諧有序的人際交往關系。老子作為辯證思想大師分析問題時往往采用逆向、辯證的思維方式,但老子對于誠信問題卻堅持從正面分析其合理性,說明他對誠信的特殊重視。他認為,人際交往雙方都應遵守誠信原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眱H有5000言的《道德經(jīng)》竟有兩處強調(diào)這一內(nèi)容。凡是了解老子思想的人都知道“道”在其哲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他將誠信與“道”聯(lián)系起來,把誠信作為道的內(nèi)在規(guī)定。“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盵1](二十一章)將“信”提到了“道”的內(nèi)在要素的位置,可見老子對“信”的重視。他說:“與善仁,言善信?!盵1](八章)待人要真誠,說話要講信用?!胺蜉p諾必寡信”[1](六十三章)從他對誠信的不同論及,可以看出他對誠信的高度重視。
老子深深地感到,社會失去正常的交往秩序、人際關系緊張,都是人們過于相爭。因而他提出,要使人們和諧相處就要提倡貴柔處弱謙下守雌原則。作為哲學家,在對外界的長期觀察中,概括出一種方法論的認識,歸納出一種生活哲學。認為不爭反而能夠存在,“無為”反而能夠有所作為?!敖K阅転榘俟韧跽撸云渖葡轮?,故能為百谷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盵1](六十六章)“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1](七十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盵1](八章)“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盵1](七十六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盵1](四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盵1](七十三章)老子的這些觀點充分地表述了他勸人們收斂鋒芒,不要過分相爭的處世態(tài)度,目的是保持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
有人認為老子的“無為不爭”論給人以消極退讓、不思進取的感覺。對此應該將其觀點還原到當時的歷史時代去分析,當時天下紛爭、社會動蕩,相爭太過,和諧的社會氛圍和和睦的人際交往關系成為人們的期盼,在此時提出“不爭論”,強調(diào)“無為”思想,其積極意義就顯而易見了。萬事往往過猶不及,過于相爭,以失去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為代價,甚至使社會失諧失序,在一定意義上說已經(jīng)影響了社會的發(fā)展,老子的“無為不爭論”就具有了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進步意義。實際上,“無為”并非是消極無為,仍然暗含著“有為”,“不爭”也絕非放棄,而是避免激烈相爭,反映了老子試圖把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精神和慈愛謙讓、和睦相處統(tǒng)一起來,主張無為而不爭遏制人們逐利行為和貪欲。
老子基于這樣的前提,因而主張在人的交往關系中,寬厚待人,應該“以德報德”、“以德報怨”,反對“以怨抱怨”,主張“以德相交”,強調(diào)“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也善之?!盵1](六十一章)虛懷若谷,用寬容大度的胸懷去化解人間的恩恩怨怨。
但是老子忽略了“無為”轉(zhuǎn)化為“有為”的具體條件,任何對立雙方的轉(zhuǎn)化都是有條件的,僅抽象地談論柔弱勝剛強、“有為”是“有為”,沒有與之同時提出轉(zhuǎn)化的方法與條件,容易使人們將之誤解為是一味謙讓甚至無原則地退讓的消極處世的態(tài)度。
二、莊子的人際和諧交往思想
作為老子學說的繼承者,莊子所生活的時代更加動蕩,經(jīng)過長期的戰(zhàn)亂,戰(zhàn)國中后期的社會秩序更加混亂,人與人的關系也更加復雜。莊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的重要特征就是“和”。莊子認為:“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出乎地,兩者交通和,而物生焉?!盵2]就是說,“道”所產(chǎn)生的“天”和“地”又產(chǎn)生了分屬陰陽的“肅肅”和“赫赫”,兩者相“交通”,在保持和諧的狀態(tài)下,化生了萬物。莊子在此基礎上,提出“貴和”思想。在莊子的思想體系中,“道”是世界的本原,他認為,在“道”的自身運行過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諧秩序,宇宙的和諧形成社會的和諧與人自身的和諧,即“天和”經(jīng)過“人和”到達“心和”?!叭撕汀笔巧鐣秃椭C、人際關系的和諧狀態(tài),宇宙的和諧秩序只有通過“人和”這一環(huán)節(jié),才能達到“心和”的思想境界?!叭撕汀笔呛偷年P鍵。
莊子的“貴和”思想比起老子的“無為不爭”的思想更為明確和具體。他所看到的社會現(xiàn)象使他感到,人們對于自身利益的過分追求造成人際交往關系的緊張,而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要改變?nèi)藗兊闹鹄袨椋岢枪缘慕煌瓌t。因此,他有針對性的提出“無我”概念,并將之作為人際交往的出發(fā)點,強調(diào)棄絕世俗的名利地位等功利要求,這在他所寫的人物對話中清楚地表明了這點:“林回棄千金之壁,負赤子之累多矣。棄千斤之壁,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了……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和者,則無故以離’”。[3]莊子認為,“利合”是以人的功利性交往為基礎,而“天屬”是以自然為基礎,不含有功利色彩。莊子對林回超功利的行為給予了高度的贊賞,借其人物的對話提出了兩種不同的交往觀,區(qū)別的標準就在于是否包含功利性內(nèi)容。他所談到的“君子之交淡若水”成為人們理想交往方式的千古名言。
莊子認為,人的交往如果排除了功利性的色彩,就會形成如同魚與魚同游于水中那樣的相和相適的狀況。他指出,“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給養(yǎng);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4]這是人際交往關系中的超脫了名利與是非的理想的和諧狀態(tài),人際之間的交往應該采取超然無我的態(tài)度。
莊子在《逍遙游》中指出,從人的本來面目來說,人是能夠和諧地進行交往的,但是,交往主體一旦進入社會就會受到外界的功用、名利以及個人私利等影響,由此導致了人的交往不和諧。究其原因,在于人們在現(xiàn)實的功利社會中被物欲所束縛、限制,無法實現(xiàn)個人自由的交往。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人與道原來是同一的,但隨著道的異化,人就產(chǎn)生了自我意識,也就開始了追逐名利,陷入人際是非之中,失去了人們應有的和諧交往關系。要避免這種情況,莊子提出,不要執(zhí)著于是非這種價值標準,應該超脫于人們之間的利益紛爭,從而達到“人和”。
莊子在亂世呼吁人們和諧的交往,強調(diào)“人和”的價值,倡導人們對人際利益沖突采取超然淡化的態(tài)度,從其主觀追求和客觀效果來看,對于促進當時社會的和諧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但是,他所采取的超然的態(tài)度也有消極的作用。他所提出的“坐忘”,試圖“去智”,忘掉精神上的意識上的心理上的內(nèi)容;設法“忘形”,去掉物質(zhì)上的肉體上的生理上的軀殼,從而達到自我喪失的“坐忘”。通過“坐忘”,達到對外界所有的干擾和沖突采取超然的程度。使用這種方法達到人的和諧交往。他的這種通過失去自我、退讓到物質(zhì)利益主體都不存在的程度而達到人的交往和諧是十分消極的,實際是將老子的“無為不爭”論推向了極端,這種通過消極避世的態(tài)度追求和諧交往的主張從方法上講是有局限性的。
三、老莊人際和諧交往思想的當代價值
我國現(xiàn)在正處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調(diào)整期,也是社會矛盾比較集中的時期,人的交往關系日益呈現(xiàn)出復雜的狀況,中共中央適時地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的和諧包含著人際交往關系的和諧,老子與莊子的和諧交往思想對于當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有利于消解社會矛盾和人際沖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利益的主體化使人們更多的關注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一些人的行為日益逐利化,因而人際紛爭、相爭太過以至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沖突日益突顯,甚至貧富不同階層之間相互仇視的心理也顯端倪,因之所釀成的事件時見報端。這雖然需要政府關注并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政策加以調(diào)控,但社會競爭機制下絕難避免不同利益主體間的競爭結果的差距以及競爭過程中的對手關系,因而消除心理上的陰影和淡化相互之間的矛盾還需思想觀念上的轉(zhuǎn)變。老子主張“上德若谷”、“為而不爭”,就是要人們采取玄遠博大的寬容態(tài)度,將自己的胸懷敞開,化育萬物,包容一切,不分社會等級、貧富、貴賤、親疏,對所有人都平等相待、公平施予、相互包容,以善良慈愛、平等的態(tài)度和諧共生。這種觀點對于喚醒人們的良知,控制世俗的欲望,止息無謂的爭斗,勸解人們不要急功近利具有現(xiàn)實意義,有利于我國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各方面的人際交往關系的和諧。
(二)有利于社會福利和慈善機構的發(fā)展和志愿組織的形成。西方有許多富人不管是基于人文意識還是宗教觀念,樂于向慈善機構募捐,表現(xiàn)出一種社會責任感。但是,我國許多先富起來的人似乎缺乏樂善好施的意識,鮮見捐助行為。這反映著人們在思想意識中還缺乏關注弱視群體的人文觀念。當代社會的人們似乎比過去更強烈地呼喚著愛心,這說明注重實利的物性時代的愛的缺乏,缺乏老子的“慈”那樣一種發(fā)自自然惠及旁人的關愛。老子強調(diào)慈愛,具有倡導人們相互關愛的意義。在目前人際關系疏遠、交往關系復雜的情況下,這種慈愛思想是十分必要的。老子的“慈”,以及“不爭”、“少私寡欲”寬容等思想,反映著他在當時試圖在人與人之間恢復最本真、和諧的用意。當代人應該從老子那里得到啟示,從執(zhí)著于自己走向關注于別人。
(三)有利于淡化人際交往的功利性。由于市場經(jīng)濟的等價性、求利性和競爭性的負面影響,一些人在人際交往中利益取向較為明顯,功利主義色彩較為濃厚,甚至友情中也滲透著利益色彩。而莊子提出人們應該放棄貴貴賤賤,淡化人際交往之間的功利判斷,背棄世人追名逐利的價值取向,以無我為人際交往的出發(fā)點,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接受人際交往關系中的非功利性的價值取向具有重要意義。
(四)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名利觀。當今商業(yè)社會,許多人無止境地追求物質(zhì)享受和感官刺激,被“物役”所異化,心理焦慮、情感扭曲,失去了心靈的寧靜與生活的和諧。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對于現(xiàn)代的人們有效地緩解精神壓力,協(xié)調(diào)日益緊張的人際關系,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保持內(nèi)心的超脫與寧靜,是一種寶貴的人生指導,應該借鑒老莊的淡泊名利的人生態(tài)度,保持一顆“平常心”,正確對待名利觀,看淡金錢與物質(zhì)利益,保持“心和”,從而保持“人和”。老莊思想中蘊涵的淡泊名利精神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jīng)[M].
[2]莊子·莊子·四子方[M].
[3]莊子·莊子·山木[M].
[4]莊子·莊子·大宗師[M].
(責任編輯:李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