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情景1]
根據(jù)慣例,“五一”要放7天長假,對于學生來說,對這長假可謂“望眼欲穿”“期待已久”,而我正利用了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有計劃地安排了一次習作訓練。
4月26日,我?guī)е浅!俺林亍钡男那閬淼浇淌蚁驅W生宣布:“因考慮到長時間放假會影響同學們的學習,現(xiàn)經(jīng)校長室研究決定,今年的‘五一’節(jié)放假4天?!边@一宣布,猶如“晴天霹靂”,學生紛紛抗議,有的甚至要去找校長理論,有的說要打電話到教育局去投訴……我在一旁見“火候”已到,便做了個手勢請大家安靜,不動聲色地說:“同學們,我很理解你們的心情。但大吵大鬧顯然不是個好辦法,我們應該想個合適的辦法把自己的想法跟校長作個交流。你們看好不好呢?”學生表示同意。
“那怎樣說校長才能接受我們的建議呢?大家先得好好想一想,再寫下來,讀一讀,理由要充分,說理要清楚。你們看行不行?”“行!”同學們異口同聲地答道。
——巧提要求,迂回寫作。兒童的作文需要通常是由社會和教育對兒童的要求轉化而來的。這種需要是多層面的,它主要有——完成學習任務、避免作文不及格或作文成績下降威脅的需要;渴望同父母、老師、伙伴交流見聞感受的需要;完成集體交給自己匯報、總結、調查等任務的需要;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正的評價和稱贊,獲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等。在上述案例中,學生因自己有許多想法要與校長交流,有表達、傾吐的需要,并渴望通過自己的傾吐能得到校長的認同,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盡管我沒有說出“寫作文”等字眼,也沒有提出明確的寫作要求,但學生很自然地想到了寫作,因為寫作是他們實現(xiàn)這些需要與渴望的一種重要方式,于是寫作便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除了根據(jù)生活細節(jié)來創(chuàng)設上述情境,提出習作要求,還可以從教師角度(如教師想了解些什么情況)、學生角度(如展示自己的才華、表達自己的心聲、說明自己的興趣等)、活動角度(如展示活動、交流活動、競賽活動等)等方面去考慮提出相關的要求和建議。
[教學情景2]
學生紛紛陳述理由,教師擇其觀點,稍加潤色后——
“那我們用什么方式把這些想法告訴校長呢?”(學生想到了“寫信”)
“寫信時,我們該注意些什么呢?”(教師講解書信格式,學生樂于接受且效果明顯)
學生按書信格式寫好信后,我問:“那怎樣給校長呢?”(于是我又教會學生怎樣寫信封和寄信)
——習作指導。潤“物”無聲。兒童作文心理發(fā)展理論告訴我們,兒童作文發(fā)展的動因是兒童作文心理的內部矛盾,即兒童在實踐活動中產(chǎn)生的作文新需要與他們原有的作文心理水平、心理結構之間的矛盾。在生活實踐和作文教學的影響下,兒童總是在原有作文水平上不斷產(chǎn)生新的作文需要,而原有的作文水平又總是滿足不了新的作文需要,這就會推動兒童努力去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作文水平提高了,矛盾雙方達到一致、統(tǒng)一,矛盾得到解決。而隨著兒童作文心理水平的發(fā)展,就會產(chǎn)生更新的需要,形成新的矛盾。推動兒童進一步提高自己。就這樣,矛盾不斷地發(fā)生、不斷地解決,兒童的作文需要與原有作文心理水平不斷處于矛盾統(tǒng)一的過程中,推動兒童作文心理不斷向前發(fā)展。如上述案例中,學生有了寫信的需要,可對寫信的要求又不甚了解,這樣原有的作文水平就不能滿足學生產(chǎn)生的新的作文需要,便渴望得到老師的指導。此時的指導潤物無聲,效果顯著。
[教學情景3]
“校長”收到信后,寫了回信,其中有兩句話是這樣寫的:“首先感謝四(1)班同學用自己的智慧讓我改變了初衷;希望你們都能過一個有意義的長假,更希望你們還能用智慧讓我分享你們的收獲?!?/p>
學生收到回信后,欣喜之余,又多了一份責任,怎么才能讓校長分享我們的收獲呢?分享我們什么收獲呢?帶著這樣的思考,學校放“五一”長假了……
“五一”節(jié)后,為了不辜負校長的期望,學生一致要求:在班級開個“五一”生活交流會,把最有價值的事選出來,仍以書信的方式向校長匯報。效果很好!
——完善后續(xù),提升生活。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讓作文裝點生活,讓作文改善生活,這是我們的理想追求。為了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寫作,讓每一次實踐都能讓學生體驗到作文的魅力,讓學生認識到這是“有所為而作”,我們在初步學會寫信的基礎上,繼續(xù)完善這次訓練,以書信的形式向校長匯報假期的生活,學生為了滿足交流的需要,希望獲得校長的贊揚與肯定。內心中涌動一種欲望,那就是一定要好好度過幾天長假,一定要好好總結、細細匯報假期生活?!吧钊缤慈?,文章是溪水”,生活為兒童寫作提供了原料,生活給文章注入了清澈的活水,同樣兒童也用文章來描繪生活,延續(xù)生活,提升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