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要占據(jù)空間嗎?最常用的一個方法是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來解答:在杯子的底部塞入一團紙,然后將杯子口朝下,垂直地壓入裝有水的水槽中。讓學生猜測紙團會不會濕。接下來讓學生解釋為什么紙團不會濕。最后得出“空氣要占據(jù)空間”這個結論。
我在教學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也是采用了上面的教學流程,學生大都能夠理解是因為“空氣占據(jù)空間”使得紙團不會變濕。那能否讓學生的探究深入一點呢?我提了一個問題:“要使杯子中的紙團變濕,有哪些方法呢?”有的學生說將杯子口朝上壓入水槽中,有的學生說只要將杯子口向下壓的時候稍微傾斜一些,還有的學生提出在杯子上打一個孔,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使杯子中的空氣“讓出空間”使水跑進去。我讓學生用他們所說的方法試一試,發(fā)現(xiàn)前兩種方案是可行的,而且能夠清晰地看到有氣泡從杯子中跑出來,紙變濕了。但是在杯子上打孔好像并不能使紙變濕。本想讓學生的探究深入一點,可不曾料到出現(xiàn)這個結局。究竟是哪兒出了問題?該怎樣向學生解釋這一現(xiàn)象?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使我意識到,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可做,索性借此機會讓學生的探究再深入一點。
我在黑板上將學生的實驗方法畫了出來,組織他們分析杯子中的空氣為什么不肯讓出空間。有說孔太小的,那就將孔弄大一點,結果不行;有說一個孔太少的,那就讓他打兩個孔,甚至更多的孔,結果還是不行。有一個學生說應該將孔打在杯子底部,照這種方法一試,果然成功了!全班立刻歡呼起來。經(jīng)過一番討論后學生們認為。將孔打在杯子側部偏下的話,實際上只是縮短了杯子的高度,并不能使杯中的空氣讓出空間??椎奈恢弥辽僖图垐F的位置一樣高,才能讓足夠的空氣讓出空間,不然的話紙團周圍終究會被空氣所包圍,水自然就沒辦法將紙弄濕了。
這一堂課給我的印象是深刻的。平常我們都說:“低估學生的潛能比高估他更可怕?!钡谡n堂教學中真正做到不低估學生卻非常的難,尤其是在組織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時更是如此。一般而言,一個探究活動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即教師希望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有一個最基本的收獲,一旦達到了這個目標,教師就會認為自己的教學設計是成功的,有效的,他很少會去進一步思考,這種設計有沒有可改進的地方,是不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正是這種看似成功的教學活動,往往限制了教師思維和智慧的生長,同時也使得課堂上的探究活動處于一個比較低的層次。從這個意義上講,判斷一個探究活動是否成功,關鍵要看它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促使學生不斷地去思考、去判斷、去推理、去驗證?;谶@個道理,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那些看似非常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并思考能否將探究更深入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或許就能夠提升探究活動的質量,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又或許就是這一小步,將引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生成更多的有價值的教學元素。
讓探究再深入一步,不僅意味著教師教學智慧的復蘇,更意味著學生將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收獲和發(fā)展。
(作者單位 無錫市東北塘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