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倫理性是智慧教育最重要的品質,創(chuàng)造性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特點,關注學生的智慧學習是智慧教育的重要內涵,教育工作者應當自覺追求智慧教育,努力促進專業(yè)成長。
關鍵詞:智慧教育;道德;創(chuàng)造性;關注學生;專業(yè)成長
在智慧教育的天地中,生命之花在綻放,生命之帆在張揚,生命之歌在唱響。關注智慧教育,研究智慧教育,踐行智慧教育,應當成為我們的自覺追求。
一、智慧教育首先是一種道德追求
倫理性是智慧教育最重要的品質?!坝幸环N智慧叫師德”,就是從倫理學角度強調智慧特別是教育智慧的內涵。
1.智慧的內核是善。
在一次討論智慧教育時,薛法根老師講了一個大家熟知的故事:一個小和尚經常趁著夜色悄悄地踩著一把椅子翻墻溜出去玩。一天晚上,小和尚深夜回來,發(fā)現那把椅子軟綿綿的,仔細一看,原來是老和尚蹲在原來放椅子的地方。小和尚以為會受重罰,沒想到老和尚拍拍身上的塵土,走了。小和尚頓時羞愧萬分,從此再也沒有違反寺規(guī)。這個故事給人的啟示,首先不是“教育無痕”,而是一種善,一種愛。從這個角度解讀智慧,智慧就是具有強烈的做好事情的意識、欲望,又能選擇最恰當的方式方法。恰如蘇格拉底所說:“……一切的事情都系于靈魂,而靈魂本身的東西,如果他們要成為善,就都系于智慧。”①
2.智慧教育的“深處”是一種偉大的使命感。
我們?yōu)槭裁匆穼ぶ腔劢逃?,甚至“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必定是源于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李吉林老師在其著作《情境教育的詩篇》引言中寫道:“鳥是黎明的歌手,呼扇著翅膀去迎接清晨的第一道陽光。小鳥的歌是會飛的歌?!薄扒榫辰逃褪墙o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動想象的翅膀,讓孩子的思維飛起來,讓孩子的心兒飛起來,快樂地飛向美的、智慧的、無限光明的、童話般的王國。這是我心中的小鳥之歌。~多少次,多少回,小鳥之歌在我心中鳴唱。歌聲中,兒童的眼睛、兒童的智慧、兒童的情感,讓我激動不已。此情此景,如詩如畫,我仿佛也是詩人,飽含著深情,在兒童的心田上,寫著明天的詩句?!?sup>②正是“為了兒童”的教育理念,正是如普希金所云“憧憬未來”的詩意追尋。李吉林老師成為一個“執(zhí)著的探索者,不倦的學習者,多情的詩人”,卓然而成大家,譜寫了情境教育的絢麗詩篇。
范梅南認為:“當我說,‘我聽到孩子在床上醒來’,那不是我‘深處’所聽到的東西。在孩子的召喚中還有一種我們聽到的更根本的聲音。我們體驗到這是一種力量。這是這個孩子所擁有的征服那位能‘聽到’的人的力量?!薄白龈改敢馕吨钪杏辛苏賳尽逃恼賳??!薄敖逃恼賳揪褪悄欠N召喚我們聆聽孩子需求的召喚?!?sup>③范梅南認為,“使命”這個詞在詞源上也有召喚的意義。千千萬萬個優(yōu)秀教師力量的源泉,都是這種精神力量,這也是教師這個職業(yè)的崇高和偉大之處。
3.智慧教育關愛每一個學生。
范梅南在其論著中引用了這樣的例子:“當學校的老師第一次走進教室的時候,他看到他們都在那兒,隨意地、一組一組地坐在課桌間;他看到高大的和個頭矮小的,面目粗獷的與眉清目秀的;他看到了臉色陰沉的和氣宇軒昂的,身材勻稱的和身體畸形的——好像他們是創(chuàng)造的代表,他的眼神,教育者的眼神,擁抱了他們所有的人,并把他們看到眼里。在這個眼神里包含了使命感,教育者的偉大之處?!?sup>④教育者的眼神,“擁抱了他們所有的人”,陽光普照,這才是智慧的教育。經常在課堂看到老師與精英學生的巧妙配合,其他學生則成了“跑龍?zhí)住钡?;經常看到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行云流水,卻沒有關注到相當一部分學生“缺場”;經常看到一些學習尚有困難的學生頭抬不起來,口張不開來,手舉不起來,因為他們可能“礙手礙腳”……智慧教育必須切實解決面向全體學生的問題,而且要特別關注學習可能存在困難的學生,尤其是要讓學生保持正常學習的心態(tài),即使是你“再等一下”,“相信一定能……”,還是難如人愿,也要用得體的方法解除他的尷尬,保護他的自尊。孫雙金老師執(zhí)教《黃河的主人》,一位女生對“艄公”一詞的解讀產生了困難,在老師的引導下,還是表達不出來,課堂上出現了暫時的凝固。“老師,我來——!老師,我來——”,其他學生呼喊著舉起了要發(fā)言的小手,而孫老師神情自若,向要發(fā)言的學生擺擺手:“讓她再思考一會兒?!钡@位女生仍然說不出來。孫老師親切地說:“讓大家?guī)椭幌潞脝?”這位女生鄭重地點了點頭。這個教學細節(jié)可以看出孫老師以“平常心”對待公開課,以尊重為處理問題的前提,所以顯得很智慧。
二、創(chuàng)造性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特點
智慧是內含創(chuàng)造性的?!掇o?!穼Α爸腔邸钡慕忉屖牵簩κ挛锬苷J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智慧教育從“智”的角度看,在教學領域,就是指教師在特定情境中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這種教學的智慧應當追求遵循規(guī)律和主動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1.創(chuàng)造的基礎,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準確把握。
在教學活動中,存在著種種制約著教學的主客觀條件,這些條件包括了或聯系著一些教育規(guī)律和教學原則,準確地把握教育規(guī)律,可以從分析教學條件入手。比如“備學生”,是備課不可或缺的內容,以語文為例說,研究學生一是看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二是看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三是看學生學習具體內容的知識起點和情感起點。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或感覺”(烏申斯基語)思維的,在小學中低年級,加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就比較切合其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學生開始學習議論文、說明文等應用性文體,遠不如學習情節(jié)性和抒情性較強的文章那樣有興趣,從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的情感起點出發(fā),在教學中有機地添加包裝性的感情色彩就很有必要,這些又與學生認識事物和學習語文的特殊規(guī)律有關。特別要注意的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清司空見慣的教學現象中蘊含著的教育科學原理,從而體現出對教學條件分析的深刻性和對教育規(guī)律把握的準確性,這就使我們的分析有了基礎。如果不能準確把握教育規(guī)律,所謂“創(chuàng)造”很可能只是嘩眾取寵的“噱頭”,最多是斷線的風箏,眩人眼目地飄蕩一陣也就無影無蹤了。
2.創(chuàng)造的本質,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靈活運用。
教學的創(chuàng)造,歸根結底,就是使“科學跟實踐相結合”,“把原理變成我們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活的經驗”⑤。是以適應教學的主客觀條件的制約為前提。能動地利用這些條件;是以遵循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為前提,靈活地運用這些規(guī)律。它常常以不落窠臼、不拘一格、始料不及、出人意料的面目出現,具有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比如,教育學生大多強調表揚為主,教育時機更多地提倡趁熱打鐵,這是一般規(guī)律。但是,“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guī)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⑥。有時“冷處理”,或者“當頭棒喝”,可能效果更好。有位老師批改學生的作文,在指出一名學生用詞不當和句子不通的毛病后,寫下評語:“文章應以通順為本,正如風行水上,清新、樸實、自然,故意雕琢,反會弄巧成拙?!蹦俏粚W生是整個年級的一號種子,整天被“捧著”、“哄著”。已經不習慣聽到批評意見了,他回應老師的批語,氣呼呼地寫道:“請問老師,什么叫‘通順’,市井語言是否通順?魯迅的文章是否通順?魯迅能‘翻造’、雕琢,別人為什么不能?過多的挑剔是不是吹毛求疵??”這位老師反復思考:明明是毛病不敢正視,幾句并不重的批評都聽不進,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怎么能經受住風浪的考驗呢?于是決定敲他一“棒”,再批道:“文章是寫給別人看的,通順自有客觀標準,如果不求語言的規(guī)范和行文的暢達,陶醉于市井式或學究式的文風之中,反以魯迅先生類比和自況,那是不妥當的。望面談?!边@個學生沒有立即來面談,老師也不急于與之面談。十天后,這位學生終于找到老師面談,并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顯然,對于“這一個”學生,當頭棒喝和十天的等待就是對教育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就是教育的智慧。否則,這位學生是難以有所觸動的。
三、智慧教育應該關注學生智慧學習
從道德角度看,智慧教育是善行,是大愛所致;從智力角度看,智慧教育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力量。這都是從教師角度,從教育行為去分析的。智慧教育不僅要關注教,更要關注學,關注學生智慧地學,智慧地成長。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前不久看到某中學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一份調研報告,發(fā)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某些課程的學習缺乏興趣。比如對于語文的學習,不喜歡的比例就很高,令人震驚的是不喜歡的學生中,75%是因為不喜歡自己的語文老師,不喜歡語文老師的課,有的同學直言,我喜歡語文,我喜歡寫作文,但老師的教學使我感到痛苦。試想,不喜歡,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縱然老師講得口干舌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其學習效果顯然很差,更談不上討論智慧的問題了。所以,讓學生智慧地學習、發(fā)展、成長,首先就是老師用教學智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其內在積極性。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驕傲。”⑦這個“有趣”,是以學生的體驗來描述的,也可以看出教學必定是智慧的,正是教育智慧使學生的熱情充分激發(fā)出來,這種激發(fā),應有意為之。
(1)著眼于激發(fā)主動性,就是通過教學發(fā)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強化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在主動性的學習狀態(tài)中去自覺地探索知識。
(2)著眼于形成聚發(fā)性,就是要把學生引向智力活動的活躍狀態(tài),以至高峰狀態(tài),使學生能夠積極質疑,提出有質量的問題;能夠在思考問題時體現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把握問題的實質,尋求各種解疑方法,并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能夠在成功以后再接再厲,不斷發(fā)揮創(chuàng)造潛力。
(3)著眼于培養(yǎng)批判性,就是鼓勵學生突破成律,擯棄陳見,不迷信書本。不迷信老師,善于獨立思考。敢于坦陳己見,樹立追求真理發(fā)現真理的信心和勇氣。
2,為學生搭建表現的舞臺。
在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老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老師在獨自,學生在接受。新課程重構的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生活、共同展示的舞臺,它是老師的,更是學生的。
(1)重視對學習活動的設計。這里的學習活動是指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實踐、經歷過程、親身體驗的課堂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合作意識都能比較容易得到激活,個人的學習潛能也能較好得到發(fā)揮。有的老師注意設計一些學生游戲、表演、展示的環(huán)節(jié),只要能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會收到較好的效果。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設計了“活動體驗”,以親歷性、活動性、體驗性為特點,作為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受到了不少學生的歡迎。
(2)給學生提供空間。有的老師認為,“給學生多大的空間,他的施展騰挪就有多大的舞臺”。在課堂教學中,留有空間的方法很多。比如,組織小組合作,提供選擇性學習的建議,還應注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之成為學生活動、展示、創(chuàng)造的舞臺。有位老師教學《特殊的葬禮》一文,利用課文的空白點,構建了一個交流、演說的情境,要求學生當場拿出演說稿并現場演說。學生經過緊張的思考,激情澎湃地將對瀑布的熱愛和同情,對環(huán)境的憂慮,通過自己的言語表達出來。在這里,老師不再是教科書的解讀者,教案的執(zhí)行者,而是一個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富有教學智慧的人,也不再是單單傳授知識,更多地是喚醒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3)保留學生的空間。提供空間,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計、創(chuàng)造空間;保留空間,則指空間本來就是學生的,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遇到困難,老師“進入”了,但在這種情況下,老師還要不失時機地撤出來。范梅南在其論著中舉過這樣的例子:
在其他同學面前演示一個10年級的科學實驗的結果時,考瑞完全失去了他的瀟灑和信心?,F在他感到十分尷尬,簡直就希望能鉆到地底下去。這樣他就永遠不必見到他的同學們了。孩子們注意到了他內心的斗爭,有些開始竊笑,而其他的同學則為考瑞感到很尷尬,于是假裝不去注意。這使得情形變得更糟。考瑞僵立在那兒,臉上抽搐著。那種安靜變得讓人無法忍受。就在這個時候。老師打破這種尷尬,遞給考瑞一支粉筆,并問他是否能夠用兩三個要點將主要的結果弄出來??既疬@時有了一個機會,轉過身去,鎮(zhèn)定了一下自己,不面對其他孩子。同時,老師向班上作了一些評論,以幫助考瑞回憶和梳理結果。結果,考瑞的實驗結果陳述作得還不錯。老師最后說,“謝謝你,考瑞。你剛才經歷了一個很艱難的時刻。我們都經歷過類似這樣的時刻。你做得很好?!?/p>
考瑞的老師所做的讓一個可怕的、尷尬的經歷變得可以承受。通過機智的干預,她使得考瑞的體驗要輕松些,可以承受。雖然這是一個考瑞不會覺得自豪的尷尬時刻,但他還是可以挺過去的。老師闖進來挽救局面,而不是取消考瑞作為陳述者的地位(比如,建議他坐下來),她實際上幫助挽救了考瑞的空間,使他能夠恢復對局面的控制。在闖進情境之后,她又迅速地撤出來,讓考瑞自己去處理。⑧
這個教例非常值得玩味。我們見過許多類似的場景,但許多老師進去了,就根本沒有“撤退”的意味,理所當然地把孩子的空間“占為己有”:有些老師進去了,也不能給學生切實的幫助,更談不上機智地退出??既鸬睦蠋煼浅V腔?,當事情出現問題時,她是在場的,她給考瑞的幫助是得法的,降低坡度,只要求列出兩三個要點:這個幫助又是得體的,以“向班上作了一些評論”的方法,盡量不著痕跡地支持他;在可能時,她又機智地撤出,為孩子保留了空間,創(chuàng)造了空間,使孩子擺脫了尷尬,恢復了信心。
3。以智慧生成智慧。
智慧可不可以教,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我以為關鍵是如何理解這個“教”,如果說,這個“教”是教養(yǎng),是熏陶,是感染,是引導,我想,智慧是可以教的。其中最基本的一種方法是身教,一個智慧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讓學生感受到創(chuàng)造的魅力,享受到創(chuàng)造的喜悅,這就是最好的“教”。僅僅從示范性方面說,智慧教育帶給孩子的除了深刻的人文關懷外至少還有:
(1)創(chuàng)新精神的示范。老師刻苦鉆研,追尋智慧教育,形成卓異的教學風格,那種鍥而不舍的執(zhí)著,那種創(chuàng)新的渴望和意識,那種因自信而形成的創(chuàng)造的熱情和成功的喜悅,都會與學生共享。師風可學,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會深深感動學生,成為他們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催化劑。
(2)思維方式的示范。討論課改問題,很多同志都認為學習方式轉變與否,是新課改能否成功的重要標志,而學習方式的背后是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智慧教育,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式綻放的花朵。這些方式方法,在老師是運用的過程、示范的過程,在學生則是觀摩的過程,練習的過程,形成的過程。
(3)學科課程學習方法的示范。對教學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最優(yōu)化的組合,在教學中另辟蹊徑,別具一格,這就是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就是智慧性教學,其中必然包含了學科特殊的學習方法的示范。以講讀課文說,不是千篇一律地順序講讀,而根據教材特點適當采用變序方法,就體現了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其中也包含了創(chuàng)造性閱讀方法的指導,比如文眼突破法,有助于學生認識文眼的表現形態(tài):由果溯因法讓學生得到進行梳理事件因果鏈條的練習;跳躍講讀法在學的一面是跳躍閱讀法,屬于快速閱讀的一種。
四、追尋智慧教育,促進專業(yè)化成長
教師是新課改的實施者和開發(fā)者,新課改實踐創(chuàng)生的過程,也是師生持續(xù)成長的過程。追尋智慧教育,無論是對新課改的實施,還是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都應當看作是題中應有之義。
1.提升道德境界。
智慧教育首先是一種善,一種愛,一種德性。宜興第二實驗小學校長吳紅華說得好:“擁有愛心,是一個教師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業(yè)‘護照’,一支擁有愛心的教師隊伍是學校最寶貴的財富。有愛心,就會有等待每一朵花兒靜靜綻放的耐心和海納百川的寬容。智慧是知性和德性的和諧統(tǒng)一,教師德性的具體體現,就是‘愛’?!边@所學校通過多種活動,讓教師感受愛,理解愛,學會愛,讓教師體會“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從而將對學生的愛滲透在教育的每個細節(jié)中。所謂態(tài)度決定一切,對學生、對事業(yè)、對生活的大愛,使我們面對具體的情境,有了傾心的關注,有了敏銳的感知,有了準確的判斷,有了智慧的行動。
2.把握實踐智慧的特點。
教師的知識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一般文化知識。智慧教育是經驗性的、實踐性的,屬于實踐性知識。認識并把握這種知識的特點,有助于更好地建構這類知識。
(1)情境性。教育智慧總是生長在具體的情境之中。作為情境,其基本特點一是整體的,它往往是綜合、整合而成,有著多個維度:二是可以內在生成的,情境內在的生命活力使其具有靈動性,可以不斷生成;三是開放性,情境內部的各個子系統(tǒng)是相互開放的,情境對于外界也是開放的。這些特點使得情境成為生長智慧教育的沃土。教育者一方面要學會從學生的視角理解情境,另一方面要置身其中,恰如其分地根據情境的具體情況作出準確的判斷和行動。
(2)緘默性。實踐性知識,是教人怎樣做的知識,又叫作內隱性知識、緘默性知識,它往往是通過具體的行為來實現的,一句關懷的話語,一陣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默,一個心照不宣的眼神,一次傳達暖暖愛意的接觸,透現的都是教者的智慧。盡管常常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體現的是一種直覺思維,但它對教學的影響力是明顯的。
(3)敏銳性。從實踐感知走向實踐智慧,我們需要的是不斷提升自己在教學情境中敏銳把握的能力,這種敏銳可能是學養(yǎng)所致,也可能“功夫在課前”,還可能已經形成了對特定情境準確的判斷力。這種敏銳有時表現為一種教育機智,“機智表達的是關注一個人的全體存在的智慧,是對他人的主體性、對他人的特殊之處的一種主動的敏感性”⑨?!斑\用機智意味著能夠看到呼喚敏感性的情境,能夠理解所看到的東西的意義,能夠感受這個情境的重要,能夠知道如何做和做什么,而且能夠實際地將某件事做得十分貼切。”⑩正如很多論者所言,要將機智變得很具技術性、程序化,那是不可能的,但“還有必要指出機智在實際的情境中是以一種積極的、規(guī)范性的方式表露出來的。機智的基礎條件是對某種智慧和的傾心關注,是它們激發(fā)了機智的行為”。⑾
(4)個體性。“學會了教學的所有技術但仍然不適合做教師,這是有可能的。顯然,教師的培訓內涵要比傳授知識和技巧深得多,甚至也比教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深得多。成為一名教師還包括那些不能被正式傳授的東西:教育智慧的最具個性色彩的體現?!?sup>⑿個體性是實踐性知識的共同特色,那些公共知識已經內化、個性化,已經轉化為一種實踐能力。充實實踐性知識,往往是與對教學個性、教學風格的追求聯系在一起。
3,在實踐和反思中成長。
范梅南認為:“一位不僅僅是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教師需要不斷地感知怎樣做才是在教育上正確的言行。”⒀實踐性知識的獲得靠的就是對課程、學科教學法的不斷實踐和研究。在當前,特別要重視通過校本培訓、校本教研,充分發(fā)揮團隊合作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習、實踐、研究的熱情,放大個體積累的作用,努力讓智慧成為教師的生活方式。十分欣喜的是。我們看到了許多學校在追尋教育智慧過程中,自覺地構建學習型組織,引導教師學習知識,啟迪智慧;自主實踐,顯現智慧;促進反思,生成智慧。筆者曾在宜興第二實驗小學參加過有關智慧教育的討論,該校的做法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第一,學習啟動。通過名篇導讀、名師引領、沙龍討論、學術提升等多種方式為教師充電,給教師樹立努力的標桿,培育他們的研究意識和反思能力。
第二,活動帶動。①科研導航,以課題為抓手,引導教師圍繞“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展開體驗性活動、實施發(fā)展性評價等要點開展深入細致的研究,以研養(yǎng)教,以研興?!?,通過參與研究,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②話題引路,在實施智慧教育的過程中,以“什么是智慧教育”、“怎樣生成教育智慧”、“如何成為智慧型教師”等話題組織活動,引領教師。③實踐提升,經常開展教育教學研討活動,為教師提供探索智慧教育的廣闊舞臺。
第三,常規(guī)促動。①分層備課,每月一次組織備課研討活動,同時對不同類型的教師提出不同要求,使他們都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②抽查說課,學校組織有關人員隨機抽查教師說課情況,要求教師們說教材、說教法、說教學過程、說集體備課后自己根據實際情況所作的個性化教學設計,促進教師明明白白走進教室。③示范上課。每周一次“骨干會課”,校級組織優(yōu)質課評比,促進教師研究課堂教學。④交叉聽課,周周有安排,周周有活動,讓教師互學互補,相互促進。⑤優(yōu)化練習,精編試題習題,提高練習效度,減輕學生負擔。⑥反思總結,采用課后寫反思筆記,編錯題集,撰寫教學隨筆、教學案例等,使大家用筆用心記載教學過程中的困惑,記載無法預設的精彩,記載自己的感悟心得,豐富自己的教學生活和教學思想。和宜興第二實驗小學一樣。許多學校都有這類創(chuàng)造性措施,相信也都已經享受到其中的樂趣。
參考文獻:
①張法琨,《古希臘教育論著述》,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頁
②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詩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頁 ③④⑧⑨⑩⑾⑿⒀馬克思·范梅南,《教育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⑤⑥⑦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學出版社,《給教師的建議》,1980年版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