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篇題為《課堂上,教師不宜過多“顯能”》的文章,文中一開始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恕筆者大段摘錄),某教師執(zhí)教《沁園春·長沙》,“整個教學流程,教師真正從‘導’的角度,請學生查閱背景資料,對照注釋反復吟誦作品;引導學生自己概括、分析、鑒賞,把握作品的內(nèi)容、形式、題旨、手法及語言的表現(xiàn)力;讓學生提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并且同學間互相解決問題;由學生根據(jù)詞的上闋的意境,用散文化的語言表達,或就詞中的同學暢游的場面進行想象性的描述。所有這些,都充分確立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地位,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就在幾位學生朗讀了自己用散文語言再現(xiàn)詩歌意境的文字以后,老師把自己課前寫好的文字用幻燈打出來。這位老師很擅長寫作,展出的那段‘湘江秋景’的文字也確實寫得很美,雖然剛才幾位同學的作品優(yōu)秀,也很有創(chuàng)意,但與老師的作品相比自然要略遜一籌?!比缓螅撐淖髡吖P鋒一轉(zhuǎn),不無感慨地寫道,“學生由衷地敬佩自己的老師”的同時,“內(nèi)心自然也為自己遠遠不如老師而感到慚愧”,進而“可能使學生滋生一種消極意識,認為老師畢竟是老師,學生呢,再有才華,仍是居老師之后,不可能超過老師”。
筆者對此說法不敢茍同。教師將其擅長寫作的特長顯露給學生,就是在學生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能?照此說法來觀照語文教學,教師寫“下水作文”、范讀課文、寫一手漂亮的字等等都該列入“炫耀”的范圍。如果這些都算是“顯能”的話,我認為這個“能”顯得好,這個“能”該“顯”。
無獨有偶,南通市一中優(yōu)秀語文教師馮衛(wèi)東先生也是個勤于筆耕的人,他曾將自己在報刊發(fā)表的三篇微型小說設計成現(xiàn)代文閱讀題印發(fā)給學生,并在學生訓練時明確這是他自己的小說,學生熱情十分高漲。我想這里“高漲”的原因,總不能排除老師的“能”吧。
“顯能”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的意思是“顯示自己的才能”,很明顯,它與“逞能”、“賣弄”有著質(zhì)的區(qū)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敢于“顯能”善于“顯能”。這與“以學生為本、一切都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的教育理念并不相悖。教師的種種示范(顯能),非但沒有抑制和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恰恰相反,它既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比照的對象,又激勵學生向著更好更高發(fā)展。請看中學生心目中的語文教師形象:“他最好本身就是一位作家,時時寫出一些貼近我們生活的作品”,“他應該有自己的‘絕活’?;蚴怯幸还P秀氣的字,或是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或是有一手漂亮的文章,或是有驚人的‘背’功、出色的‘侃才’……總之,他應該有不同于別人的教學優(yōu)勢,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有過人之處”,“理想的語文教師應該像是一道美麗的彩虹,閃耀著迷人的光彩和魅力”。(《成才導報》2001年總第716期)學生普遍有“向師”心理,他們對教師的才華總是心生仰慕,甚至崇拜之情。正是由于有了這樣的心理,他們才會由愛師敬師進而喜歡上桌一門學科。倘若我們所有學科的教師都擁有一技之長,或一專多能,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顯現(xiàn)給學生,那么,學生中的偏科厭學現(xiàn)象定會減少許多。
教師的“顯能”實際上是顯智慧?!疤N蓄其內(nèi),形諸于外”,一個教師的才能,是其長期學習,努力探究,不斷積累的結(jié)果。教師有了這樣的“能”,有了這樣的“智慧”,卻不凸現(xiàn)出來,能算是一種“謙虛”的表現(xiàn)嗎?教學拒絕乎庸。蘇州大學著名教授朱永新先生曾說過:“一個理想的教師,他應該是個天生不安分、會做夢的教師”,“一個理想的教師,應善于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教師是一個能夠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發(fā)揮到極限的、永遠沒有止境的事業(yè)”。是的,教育是個大舞臺,每個教師都須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地展現(xiàn)自已的才華和智慧,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走出“不斷制造失敗的怪圈”,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充滿理想,放飛成功。
當然,話得說出來,教師的“顯能”得有個前提,即教師須有能,那種腹中空空、言談庸庸的教師在教學時對學生的提問答非所問、閃爍其詞、不懂偏要裝懂的做法,才是盲目可笑的“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