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課程的亮點之一是對學生學業(yè)評價觀念的轉變,為了能使學習新課程的學生學業(yè)學分管理及評價落到實處。并保證其可操作性及實效性,我校新課程研討小組在參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制定了符合本校特色的《蘇州十中高中學生學業(yè)評價管理辦法》、《研究性學習課程管理辦法及評價方案》、《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辦法及評價方案》等。方案實施前,廣泛向專家、廣大教師、學生和家長征求意見和建議。并于2005年秋季新高一開學前出臺了一系列評價管理方案。
一、建立學業(yè)評價管理校本模式
(一)學業(yè)成績檔案
學校的成績檔案由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的各學科各模塊(包括各必修模塊及選修模塊)的學業(yè)成績,包括模塊成績、學分、積點、等第、評語等組成。
學校課程有考試課程與考核課程兩種,每一課程有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學校對于學生課程模塊學習的評價主要包括模塊學習過程評價(包括出勤記錄、學習表現評價、作業(yè)評價等三項)和模塊學習終結性測試。
模塊學習終結性評價采用百分制,按課程類別的不同,分為考試和考核兩種。模塊考試是一種水平性考試,每學段舉行一次正考,一次補考,兩次考試難度相當以確保公平,模塊考試分記錄得分較高的那一次。模塊考核課程可在模塊教學中分階段進行。
學生學業(yè)成績檔案登記其所修課程的模塊成績及獲得的相應學分等。
每學段結束前,任課教師可根據學生學業(yè)情況撰寫學科評語;每學期結束前,班主任撰寫綜合評語。學期結束后將根據學生學業(yè)成績的各類數據,生成《學生學業(yè)報告單》及各學科發(fā)展走勢圖供學生分析、反思自己的學業(yè)情況,及時做出調整。
(二)綜合實踐活動學分的分配與認定
在課改方案中,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擁有23個學分,占最低畢業(yè)學分的16%。其中研究性學習占15個學分;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占8個學分(其中社區(qū)服務為2個學分,社會實踐為6個學分)。
1,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及評價
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制訂了以下方案:
高中三年學生研究三個課題。
高一的課題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確立,研究的題材和范圍不限,為5個學分;高二的課題以學科內或跨學科的深度研究為主,為5個學分;高三的課題以構建三年的知識網絡體系,并進一步對感興趣的課題進行深層次的研究為主,為5個學分。
每一個課題組在班級進行開題報告,開展調查研究,歸類整理相關的資料、實驗數據、調查記錄等。并完成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研究報告及個人小結,各班組織課題研究交流,并展示課題研究成果、過程和體會。
為了保證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合理評價、有效指導,學校組織教師成立評價小組,采取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2,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及評價
由于對社區(qū)服務、社會實踐的考核不可能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進行,我校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學分認定。
二、實施學業(yè)評價管理方案
(一)方案在學生學業(yè)方面的調控性
學校在推進新課程的實踐及改革學生學業(yè)評價管理過程中始終執(zhí)有一個觀點:課程改革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應在新、舊教與學的模式中尋找平衡點。優(yōu)勢互補,在實踐上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實際效果,加強新課程評價體系與督導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通過開學一個月的具體實施,教師普遍反映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落實情況、課堂表現、作業(yè)完成的情況、研究性學習參與的情況等方面均得到有效的改進,學生參加班級和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的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激勵和調動。
在學生有了切身的體會后,為了使師生了解一個月下來新課程教與學的實效,高一年級部組織了一次月考。通過月考,使師生及時調整教與學的思路。各備課組通過對前一階段教學情況及月考的分析,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及教學策略,并制定出適合學生下一階段的教學計劃。
學生在自我總結前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及月考自我分析之后,年級部及時召開高一年級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學校關于新課程具體實施的情況、高中各科學習的特點,各班班主任與家長互相了解學生在校及在家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及時發(fā)現學生在初、高中銜接階段所面臨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適時給予他們幫助;對高一學生開展學習方法指導講座,針對月考中出現的文、理偏科的傾向進行文、理科學法指導;為了激勵學生,創(chuàng)設高一年級良性的競爭氛圍和學習氣氛,月考后及時表彰了各班的“月考之星”、“進步之星”、“才藝之星”等:針對月考中出現的班級間的差異和問題,班主任及時做出分析,在宏觀上指導學生下階段發(fā)展的方向。
如果第一次月考是學生第一次進入高中階段的“試驗場”的話,那么期中考試對學生來說,是一次比較正規(guī)的學業(yè)上的“戰(zhàn)役”。為了讓學生能順利地打好進入高中的“第一仗”,年級部組織各備課組編寫了本學科的期中考試說明。同時,第一次期中考試第一次涉及到三門學科(語、數、英)的模塊考試,該三門學科在備課組長的組織下認真編制了難度相當的兩份模塊測試卷,其中一份為期中模塊測試卷,另一份以備有需要參加第二次測試的學生在期中考試兩周后使用。第一次試驗下來,各科情況良好,盡管語、數、英第一模塊未通過的人數不多,但由于學生對組織模塊的第二次補充考試感到非常興奮和新奇,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已過關者)為了能再次了解自身的真實水平或在第一次考試中對自己的成績感到不滿意者,紛紛報名參加第二次補充考試。
通過第一次的嘗試實施,廣大師生及家長初步對學業(yè)評價管理方案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在之后各方密切關注這些方案的實施及落實情況,加強對實施及落實情況的監(jiān)督工作,并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調整,使這些管理及評價體系不斷地趨向合理化。
由于進入我校就讀的學生在初中大多是各自班級中上游的學生。在進入高中新環(huán)境后,學生不可避免會面臨新的“排列組合”,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遇到由于初高中排位落差所帶來的心理上的不適應。因此,在規(guī)范對學生學業(yè)評價的同時,班主任及任課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及時給予學習上的幫助及心理上的疏導,以使評價體系發(fā)揮更有效的調控及激勵功能。
(二)方案在研究性學習方面的調控性
學校一方面利用古典與現代兼容的校園環(huán)境及豐富的校史資源,創(chuàng)設有科學探索氛圍的數字探究實驗室(涉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及各類專用教室等;第二方面充分利用蘇州及周邊地區(qū)的各類資源;第三方面充分發(fā)揮與國內外十余所友好及姐妹學校的交流與合作作用,同時配備雙語閱覽室及與加拿大渥太華的尼萍高級中學利用視頻網絡技術開展在線課堂教學互動,有效地構建研究性學習的大課堂。
同時。積極自主開發(fā)校本資源,編制具有十中特色的校本課程,如“校園碑文選讀”、“太湖石賞析”、“費孝通文集選讀”、“楊絳文集選讀”、“《百年流響》選讀”等數十種校本選修,并精心構建各類學科課程的選修課,校長親自開設校本選修課,積極推動研究性課程的實施。
在進行學科教學時,我校各學科備課組結合本組的傳統(tǒng)風格和特色,著眼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方法指導。如語文學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討論式課堂教學、課題研究式的研究性學習、網絡條件下的閱讀等;數學學科以“數學建?!钡姆绞脚c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鼓勵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外語學科進行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實驗,利用互聯(lián)網的優(yōu)秀資源進行任務驅動模式的自主研究性學習;理化生地及技術等學科進行“邊學邊實驗”,積極組織學科內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鼓勵學生撰寫科學小論文,發(fā)展學生的科學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歷史、政治等學科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等,并結合哲學思想對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展開討論等。
在具體組織和開展研究性學習時,高一年級部首先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動員,對學生進行選題指導。配備指導教師,制定研究性學習方案、研究性學習階段時間安排表、研究性學習評價及認定方案等;其次保證學生每周兩課時的研究性學習的時間。
通過一學年的努力,高一年級各研究性學習小組完成了第一個自選課題,并于2006年5月順利結題。在本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高一全年級學生一共完成了164份研究論文。其研究內容中有關校園研究的有13篇,如“我心目中的蔡元培”、“瑞云春秋”等;關注中學生生活及心理、娛樂的有51篇,如“青少年為何沉溺于網絡游戲”、“初探目前高中生中最熱門的電臺廣播節(jié)目之受歡迎原因”等;對家鄉(xiāng)蘇州研究的有41篇,如“蘇城老字號”、“蘇繡研究”、“蘇州的古城門”等;對社會現象研究的有31篇,如“消失的農田”、“如何面對新課程改革”、“蘇州是否該投資建造地鐵?”等;對自然現象研究的有15篇,如“浮力的變化”、“關于水火箭的制作與原理”、“探索UFO”等;關注國際的有13篇,如“近現代中日關系研究”、“誰主沉浮——談二戰(zhàn)后的戰(zhàn)爭與政治格局”、“中西方節(jié)日的起源及對比”等。通過研究,同學們將目光從課本投射向校園、社會。其研究的地域范圍從同學們身邊的校園、身邊的城市乃至擴大到整個社會。
高一年級部從中挑選出優(yōu)秀的課題對全校進行結題報告。學生在結題報告中所提出的觀點、擺出的事實和論據、自信從容的發(fā)言和睿智的答辯,獲得了參會者一致的好評。
結題報告會結束之后,通過學生的自評、互評及師評,根據研究性學習評價及認定方案賦予學生相應的學分及等第。通過評、教相結合,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有了感性的了解和理性的認識,同時對多元化的學習方法有了更多的感悟,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提高了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方案在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方面的調控性
學校分別和數十家單位共建綜合實踐活動基地,每學期有計劃地開展各類活動。同時組織師生參觀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產業(yè),如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等科研機構,已經成為師生了解科技最尖端成就的窗口。
學校通過將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細化,使學生在這些方面更具可操作性。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學分的分配與認定由年級部設計相應的表格,并做好相關統(tǒng)計工作。通過學校、社區(qū)、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與協(xié)作,在不增加學生的課余負擔的基礎上,建立課堂、學校與社會的聯(lián)系,使學生能在社區(qū)服務及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有效的鍛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三、出現的問題及采取的措施
(一)針對實施評價體系后教師工作量增大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在新課程評價體系實施的初期,由于師生對此都是第一次參與評價與操作,雙方都有一個熟悉和摸索的過程,加上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更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出勤情況、作業(yè)的完成情況、水平測試情況等學業(yè)上的種種細節(jié),還有些科目一個學期有兩個模塊的評價工作,大多數教師反映工作量明顯增多。
針對這一問題,各備課組展開充分討論和交流,群策群力,達成一致共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課代表及小組長的作用,讓大部分同學共同參與到學生的平時學習過程評價中來,從中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充分發(fā)揮備課組集體的力量和才智,在彰顯教師個人教學特色的過程中,充分研討教育教學方法、手段,集體討論如何命好兩份難度相當的模塊測試卷、如何把握試題的難度等。通過一學年的磨合,師生逐步熟悉評價體系實施過程中的各種細節(jié),操作過程也不斷地趨向合理化和人性化,同時也提高了評價體系的有效性和調控性。
(二)針對模塊第二次補充考試中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當模塊考試及相應的補充考試組織兩次到三次,學生對模塊第二次補充考試沒有了新鮮感后,有一部分學生開始不重視這樣的考試,采取了不認真對待的消極態(tài)度。如有一些學生因對第一次考試成績不滿意而報名參加第二次考試,抱著第二次考試可能會比第一次簡單的想法參加考試,在這之間又沒有好好地再次復習,當他們看到試卷的難度與上次相當時。就無心戀戰(zhàn)從而導致這類學生的補考成績遠不如第一次考試成績;有部分學生認為總歸有補考,于是在期中或期末考試中會出現保幾門模塊,放棄一或兩門自認為不重要的模塊考試而寄希望于補考;有部分學生第一次發(fā)揮得還可以,但看到其他同學或好友報名參加補考了,也禁不住報各,但到了要真正考試的時候又不想參加了,于是出現比較多的缺考現象。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年級部通過班主任和各任課教師在組織下一次模塊考試前,就做好學生的考前動員和思想工作,向學生指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強調要重視模塊的第一次考試,要做好充分的復習。在第一次測試中充分表現自己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要珍視第二次考試機會,及時地彌補學習上的漏洞,同時任課老師在對待學生的報名時,也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如有一些學生本來在第一次考試中已發(fā)揮了他應有的水平,再參加補考也不會有很大的提高,任課教師將會指出:不要為過去的考試分數而耿耿于懷,如果通過這次考試已明確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學習中及時彌補,加強接下來的模塊學習,這樣更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通過一學年各科目的模塊考試的實施,學生對待模塊考試及其補充考試不斷趨向于理性,同時通過模塊考試制度也有效地控制了個別學生作弊的現象。
(三)針對評價體系在貫徹落實方面的持續(xù)性和一貫性方面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學生在面對一種新的評價體系的開始階段時,他們會以滿腔的熱情去期待,也會努力地向著這一標準和要求去嚴格要求自己,但如果該評價體系的方式比較單一的話,很容易使學生的熱情消退,久而久之就化為一種形式而失去了原來的效度和調控性。
根據這一情況,學校提出要多元化地評價學生,在不改變評價標準和要求的基礎上以多種形式開展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評價體系注入活力。同時學校教務處及年級部加強學業(yè)評價管理落實過程的監(jiān)督和管理工作,以保持評價體系在貫徹落實方面的持續(xù)性和一貫性。
高中新課程學生學業(yè)評價管理方案實施一年來。已初顯其效度及調控度。盡管在實施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困難,但是只要我們能面對現實,不回避問題,靜下心來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研討,各方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根據教學的社會現實背景與學生的特點,實事求是地對學生的各項學業(yè)進行客觀地評價,就能有效地發(fā)揮評價的功能,從而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課程改革,使學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作者單位:蘇州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