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第一節(jié)課,一位平時專心聽課、積極發(fā)言的同學突然沉默了,一聲不吭、懶洋洋地坐在座位上,不時還用“怨恨”的眼神望望我。我心頭一震,幾次點名讓她站起來回答問題,想使她認真聽課,卻始終沒有效果。
下課后,我找到她:“為什么上課不專心聽講?”
“因為你得罪了我!”
我百思不得其解?;叵胱约菏裁磿r候得罪了她:打罵?責罰?都沒有。我不禁問道:“我什么地方得罪你了?”
“就是今天默字的事,”她氣呼呼地說?!澳惆盐乙粋€寫對的字改錯了?!?/p>
原來是這樣!今天批改默字時,我發(fā)現(xiàn)她把“準確”的“準”字提和撇寫在了一起。這是一位學習不錯的同學,字也寫得漂亮,應該是心急寫快導致了錯誤。出于讓她注意寫字規(guī)范、吸取教訓的目的,我減掉1分,100分變成了99分。沒想到這一分卻讓她“懷恨在心”,整節(jié)課都“心不在焉”。
我把減掉1分的原因和我當時的想法告訴她。她沉默了好一會,才對我說:“老師,我知道您對我嚴格要求。如果我以后不小心寫錯了一點點,您能不能只減0.5分?這樣我就能接受?!?/p>
是呀!我當然可以只減0.5分??晌以跍p分的時候,是簡簡單單,大筆一揮,想減就減,卻怎么會想到她的底線是接受0.5分?!犯這樣一個小錯誤,減1分在她看來太多了,多出的0.5分在她心里會產(chǎn)生怎樣的作用?很顯然,從一節(jié)課的表現(xiàn)看,減1分對她的教育效果遠遠小于減0.5分,這就是0.5>1。
其實,我們常常在做到“0.5”就能達到教育效果時,卻做到了“1”。
比如,甲同學犯錯誤了,適當責罰就可以了。但盛怒的我們“情不自禁”,非罵得他狗血淋頭,罰得他記憶猶新,再不行就和家長“共同行動”。
又比如,乙同學一道題寫錯,訂正一兩遍就差不多了,但我們不放心,一定要讓他寫上十幾遍甚至幾十遍,讓他能夠把“知識記在骨子里”,考試得高分。
還比如,丙同學課間操做得不好,批評指導一下就行了,我們卻還會讓他站在原地,一遍一遍地做。面對圍觀的同學,羞愧的他做得越來越差勁。
這些時候,比較效果,都是0.5>1。這個“1”很多時候會使學生“怨恨”老師,“怨恨”學習。1比0.5只多出0.5,這在老師看來十分微小的“0.5”卻對學生影響巨大。這“0.5”可能是教師一次多減的分數(shù),一句過于刺激的話,一道罰抄的題目,一個不經(jīng)意的動作,等等。這“0.5”在學生看來是“強行,不合理,不可接受的”(雖然不得不接受)。
我們在教育教學時,總覺得是為了學生好,不知不覺中就觸到并越過這根線,殊不知事與愿違。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心理承受水平,有一個接受的底線。教師的教育只有與學生的心理接受水平相吻合,即與學生的認識水平、感受能力相適應時,才可能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效應;只有被學生認同、接受,才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果忽視了學:生接受心理的研究,不了解學生具體情況、學生認識水平的高低、感受能力的強弱、意志能力的大小,強行推行我們的教育,必然使學生“口服心不服”,也許“口也不服”。以至于產(chǎn)生反感情緒,“怨恨”我們的教育。
所以,我們在對待學生時,能做到“0.5”。就盡量不做“1”。
(作者單位:灌南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