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國內(nèi)比較大型的漫展上,有心的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小的時候所看過的那些木偶們又開始回到我們的視線中了。而在這些漫展的展臺邊上,還有那么一幫人,抱在一起哭哭笑笑地宣泄著滿溢的感情,覺得滿足卻又不知足,就好像那些好不容易得見心中偶像的小姑娘一樣。
那些哭泣微笑所贈與的,都是一具具的木偶。
這些能夠享受到如此偶像級待遇的木偶們來自臺灣,來自于一出名叫霹靂的系列布袋木偶劇。
霹靂布袋戲
木偶戲是我國的一項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而布袋木偶,則是一種用人的五指操作木偶的動作,整個內(nèi)部的構造為一個布袋式內(nèi)套的木偶類別,于是布袋木偶戲又稱作布袋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等等,同時,布袋木偶與提線木偶、鐵枝木偶、幔帳木偶一起被稱為四大木偶,其歷史淵遠流長。
布袋戲起源于泉州,明末清初傳入臺灣。在經(jīng)歷了傳統(tǒng)布袋戲,發(fā)展成了自創(chuàng)劇本講述江湖故事的“劍俠戲”,以及伴隨著電氣化時代的到來而加入了聲光特效的“金光戲”之后,在上世紀6、70年代的時候,布袋戲開始登上了臺灣的電視舞臺。
70年代,一部《云州大儒俠史艷文》,連續(xù)熱播了538集,引發(fā)出的轟動、影響遍布了整個臺灣省。到了80年代后期,從《史艷文》的故事延續(xù)下來的霹靂系列之《霹靂金光》開始播映,之后20多年,霹靂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以“霹靂”二字打頭的劇集,數(shù)不清的出場角色,講述了一出又一出轟轟烈烈的江湖故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終于形成了如今霹靂系列布袋戲橫掃天下的局面,上千集故事相當于十部央版《三國演義》,五部臺版《包青天》全集。
其實,關于霹靂的特點,概括起來介紹,大致就是:構架非常龐大、劇情非常曲折糾結(jié)、出場人物非常多、畫面效果非常眩目、音樂非常好聽、劇集數(shù)量也是非常之可觀……
華麗眩目是第一眼的觀感,細看起來,就會覺得布袋戲當真是既古老又新鮮:說古老,是因為它背后上千年的歷史沉淀;說新鮮,卻是因為它幾乎完全改變了人們對于古老的民間藝術的那些諸如死板古舊等等的成見。更由于其準確且及時的把握潮流的改進與發(fā)展,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目光。
吸引到了年輕人,便是吸引到了讓這門藝術繼續(xù)流傳下去的生機,由此,于傳承,于發(fā)展,霹靂系列的布袋戲,在這個傳統(tǒng)民間藝術普遍趨于勢微的時代,對布袋戲這一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來說,當真是功德無量?;蛟S尚還說不上是一手回天,但卻是的的確確地挽回了頹勢,并開創(chuàng)出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正由于霹靂系列的極大影響,所以在一般的觀眾口中,霹靂系列幾乎就等于是布袋戲的另一個代稱了。
而在布袋戲給人提供的視聽享受的種種影響因素中,在劇情立意等等相關的那些充滿彈性的人文范疇之外,不論拍攝技術怎樣變化,特效布景怎樣發(fā)展,傳播媒介如何擴展,技術性的影響因素中,布袋戲的戲偶都可算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了。事實也確實如此,拋卻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移情作用,讓霹靂布袋戲能在第一眼就抓住人們眼球的,那些或美麗或英俊的木偶們當真是功不可沒——比真人多一分非現(xiàn)實的幻想中的美麗,但是比單純的二維動畫卻又多那么一分可觸摸可感知的真實感。這種微妙的感覺,便形成了這些戲偶所具有的獨特魅力,由此,便也可以理解那些戲偶的粉絲們,會在看到本尊時候的激動心情了。其實縱然身處于戲劇之外,那一尊尊雕刻精美的戲偶,也足夠精彩到讓人移不開目光了。
戲偶的發(fā)展
布袋戲的戲偶并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華美精致賞心悅目的。這話,是站在比較現(xiàn)代的比較大眾審美的立場上說,若是出于對民俗藝術的愛好的角度來說的話,可能那些早期的戲偶身上,那種悠久的歲月沉淀并凝聚出的屬于歷史的滄桑氣質(zhì),會更讓人欣賞吧。
就傳統(tǒng)布袋戲而言,布袋戲戲偶一般都為30厘米左右的小戲偶,面相也同傳統(tǒng)戲劇中的臉譜類似,用一只手便可以操作。到了20世紀中期后,為了表達更多視覺效果,那些戲偶們才漸漸從30厘米長演變成50厘米左右,而操控木偶的難度也隨之有所增加,需要操偶師傅兩手合作,才能讓那些戲偶活動自如。
在霹靂布袋戲早期的劇情中,為了讓人能夠看清木偶的臉,演繹那些傳奇的第一代三頭身小木偶,都是些可說是“四肢短小腦袋巨大面目猙獰”的造型,而衣服也幾乎都是只有左一塊墊肩右一塊墊肩組成的式樣千篇一律的八卦衣,并且,為了表現(xiàn)出人物的非凡,面部的五官和骨骼也是極盡夸張之能事,怒目金剛的造型比比皆是,深得戲劇臉譜夸張抽象化的神韻,雖然民俗風味濃厚,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到底不那么適合當下這越來越趨向于美形至高的審美潮流了。
于是,在霹靂20來年發(fā)展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讓這項傳統(tǒng)的藝術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再加上動漫等等流行因素的影響,這些戲偶們開始漸漸地變了。
現(xiàn)在的霹靂布袋戲的木偶一般大小約高74~80厘米左右,比例也在不斷地改進中越來越接近真人,一直到了如今這7~9頭身的標準美人比例。而新一代的戲偶甚至已經(jīng)可以要腰有腰要腿有腿,于是男的可以挺拔瀟灑玉樹臨風,女的也可以凹凸有致身段玲瓏。同時,那些偶頭的五官跟動漫抑或現(xiàn)實中的各色帥哥美女是越來越接近,一些木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非常明顯的明星臉,甚至連湯姆#8226;克魯斯也可來串上一回反角,更別說其他那些不斷地向著審美的極至前進的各色美人們了,畢竟,在木偶臉上動刀子可是比在人臉上動刀子來得容易得多。
那么,既然戲偶們都已經(jīng)有臉有身材了,衣裳又怎可寒磣?佛靠金裝偶靠衣裝,于是為人所樂見的,戲偶的造型開始拋棄了早期那種棉被般的墊肩——較早時候那種為了突現(xiàn)人物的卓而不群而用上七八層墊肩,把人給整成個正方形的景象,如今怕是不會看到了。改用輕薄但較為硬質(zhì)的材質(zhì)來制做偶衣,既能夠撐起身型,卻又不會讓戲偶顯得臃腫。并且在服飾的設計上,也會吸納當時的各種時尚流行因素,讓服裝更加華美,配飾也越來越精細。
因此,在接連不斷的變化之中,發(fā)展到今天的布袋戲戲偶,已經(jīng)完全可被稱為偶像派了。這絕對是褒義詞。
戲偶的制作
在那些戲偶的背后,有的是能夠點木成金的神之一手。
布袋戲的戲偶除去木制的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以外,偶身的軀干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頭和手腳都靠著衣服來連接的。因此,布袋戲的木偶造型的制作一般可分為兩個工序:一個是人物造型,一個是服裝制作,前者主要是刻偶師傅來完成,后者,則需要設計,服裝,編劇等等部門的合作溝通。
人物造型的制作主要是指偶頭的制作。布袋戲戲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對于布袋戲來說,偶頭可是一個戲偶的個性與生命的所在。為了保證戲偶的使用壽命,它必須使用上等的木材來制作,早期是梧桐木,現(xiàn)在則主要是樟木,除了便于雕刻以外,樟木本身的香味還具有防止蟲蛀的功效。選好了的木頭需要通過種種干燥處理除去木頭中含有的水分之后,才可以進行雕刻。
一般取大小合適的木塊之后,要用墨線畫出大致形狀。然后,先起粗坯,大刀闊斧地鑿出戲偶的頭和脖頸的輪廓,并定下五官的位置,而后再進行細致的雕刻,一般來說,五官端正的人物比較有技術難度,而一些神鬼妖魔,則是在考驗刻偶師傅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了。
刻好的偶頭需要打磨光滑,并挖空頸部來裝上眼睛,并裝置一些控制木偶的眼睛和嘴巴開合的機簧。為了更加接近真人的質(zhì)感,霹靂的戲偶的眼珠據(jù)說是用水晶制作的,于是叫戲偶有了那傳說中的美目盼兮巧笑靚兮,便生生多出一分鮮活的氣息來了。
再來,便是粉彩偶頭,上底漆,上面漆,這過程中,需要反復的晾干打磨來平整木頭表面的細孔和紋路,并保證漆面的牢固堅韌和光滑平整,而后根據(jù)劇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用不同的彩漆來描繪五官,最后還要再上一層保護漆并晾干,這才能算階段性的完成。
這整個過程非常地耗費精神。雖然有的師傅是專精刻偶或粉偶當中的一項,但是大部分的師傅都是全部包辦的。據(jù)說一般的師傅想要雕好一尊偶的話,最起碼也得要半個月的時間,并且,由于手工作業(yè)本身的不可重復性,每一尊偶頭,都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作品。
而木偶服裝的制作,一般先由編劇根據(jù)需要的角色選好偶頭,之后由設計人員根據(jù)劇本的要求進行藝術構思,設計出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服飾和發(fā)型,然后工人們再根據(jù)圖紙,精心制作出一件件精致合襯的服裝,那些刻好的偶頭也要被裝上頭發(fā),并盤結(jié)出各種華麗的發(fā)型。
最后,當所有的一切都被組合到一起之后,頭身手腳完備,發(fā)型亮眼服裝滿分,燈光鼓風機一切OK,便該是時候吟一段出場詩號,到舞臺上一展風姿,惑亂眾生了。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制偶的工藝自然也不會一成不變,就同那些木偶的美貌一般,也是一路在進步的:早期通過糊泥裱紙來平整木頭表面的紋路,如今也都改用各種各樣的化工涂料來完成了;戲偶的手現(xiàn)在也開始改用橡膠,這樣當戲偶的手在握拳或做一些其他動作的時候,可以出現(xiàn)非常類似于真人手掌的紋路的變化;而在刻偶的技術上,車床等機械的引用,更讓偶頭的完全復制成為了可能。但是在制偶的過程中,那些師傅們的手工,卻到底還是無法被取代的存在。
因為,機械只能復制出現(xiàn)有的東西,而手工的特點,則在于創(chuàng)造。
這或許就是這些手工藝獨特的魅力之所在了吧,似乎很古老卻又總給人以新鮮感,所有的行為,就這樣用一種獨立于時間之外的優(yōu)雅的方式進行著,固守著這工業(yè)時代里最后的浪漫,尋求并圓滿著心底對美之一字近乎苛刻的要求,一刀一刀,將生命賜予那些沒有呼吸沒有思想的木頭,讓它們活轉(zhuǎn)過來,會哭,會笑,會被人愛上。
這總讓人聯(lián)想到匹諾曹的童話——若有愛的話,這些戲偶,也都是會有自己的生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