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石記碑是敦煌人的傳統(tǒng),要不然,不會留下浩如煙海的碑銘贊。在敦煌文書中,僅碑銘贊文書就有47卷、135篇。敦煌碑銘贊文書,上起唐初的《常何墓碑》寫本,下迄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的《李存惠墓志銘并序》,前后約360年的歷史。當時敦煌地區(qū)在人死了以后到埋葬前的七天之內(nèi),必須請人寫一篇邈真贊和一篇墓志銘,兩篇文章連抄在一起,邈真贊在前,墓志銘在后。邈真贊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如寫真贊、圖真贊、真儀贊、邈影贊、彩真贊等等,簡稱贊。從敦煌文書上看,“邈”有寫、圖的意思,“真”則是容貌。敦煌的風俗習慣為,凡請人畫像,必請人寫題贊。所謂的“邈真贊”即是某戶人家有人去世,請人畫出此人的音容笑貌,并題寫此人的功勞業(yè)績、品德操守,以示紀念。也有的人年事已高或者疾病纏身,為妥善準備后事,先請人畫像寫贊,這是生前寫贊的特殊情況。有專家推測,邈真贊很可能就是在送葬時用以招亡人之靈的隨葬品,是安葬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儀式之一。
眾所周知,敦煌莫高窟的不斷擴展,與世族大戶和商賈信眾有密切的關(guān)系,是他們出錢捐糧,請人開鑿洞窟、供養(yǎng)佛像,按照當時敦煌的風俗,每建一窟,都要豎碑記事,頌揚功德。比如聳立于莫高窟第148窟的《大唐隴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記》碑,以極為豪華的文字描寫了敦煌三危山一帶的壯觀氣象,介紹了李氏家族的流傳淵源,記述了供養(yǎng)塑像的基本情況。不妨摘錄幾段:“敦煌之東南,有山曰三危。結(jié)積陰之氣,坤為德;成凝質(zhì)之形,艮為象。”“鑿為靈龕,上下云矗。構(gòu)以飛閣,南北霞連?!薄皶r有住信士朝散大夫鄭王府咨議參軍隴西李大賓,其先指樹命氏,紫氣度流沙之西;刺山騰芳,鴻名感懸泉之下。”
敦煌碑銘贊雖然本身就是地方的風俗之一,但它的一些內(nèi)容,也記載了古代敦煌地區(qū)的社會風尚和風俗習慣。像敦煌文書P3730《社條》中說:“敦煌勝境,地杰人奇,每習儒風,皆存禮教,談量幸解,言語美辭,自不能□,須憑眾賴,所以共諸英流,結(jié)為壹會。先且欽崇禮典,后乃逐吉追兇。”S6537《社條》上說:“敦煌勝境,憑三寶以為基,風化人倫,藉明賢而共佐。君臣道洽,四海來賓,五谷豐登,堅牢之本,人民安泰,恩義大行,家家不失于尊卑,坊巷禮傳于孝。”P3720《悟真告身》上說:“切以河西風俗,人皆敬空王,僧徒累阡,大行經(jīng)教?!边€有“氣俗自異,累產(chǎn)名僧”、“人馴儉約,風俗儒流……耽修十善,篤信三乘”、“鄉(xiāng)閭只務(wù)于謙恭,士戍各懷于佛道”等等……當時的敦煌地區(qū)佛教十分流行,因而碑銘贊的廣泛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
敦煌文書中的碑銘贊僅僅是敦煌地區(qū)一段特定歷史階段的特殊作品,是作為當時敦煌人寫碑銘贊的范文流傳下來的。受經(jīng)濟條件和文化條件的制約,民間的習俗似乎又簡單一些,或者只有碑,寫上“某某某之墓,某某某立”等,而沒有銘和贊,但大戶人家引領(lǐng)的這種風俗一直保持著。